芬兰多次蝉联“最幸福国家”,不是什么新闻了,尽管芬兰人自己也很诧异。
芬兰的缺点其实很明显,气候条件不好,地理位置偏,邻居还不好惹。以中国的思维来看,国家小,人口少,市场局促,自主性有限。经济、文化、社会运转,都免不了被英语世界强势裹挟。
这样的情况下,能让人觉得幸福,对我来说,有这些因素:
第一,人与自然零距离。社交媒体上,不管是赫尔辛基大城市,还是靠近北极圈的农村,在芬华人的日常生活就是采蘑菇、摘蓝莓。这很生动地展示了芬兰的最大亮点--人与自然零距离。哪怕你住在赫尔辛基市中心,骑自行车就能到湖边海边森林里,舒缓心情。
坦白说,国内地域辽阔,景观的壮美度丰富度,远胜芬兰。但是普通人,尤其是城市人,与这种美好自然的距离太远了。新疆风景,跟北上广的上班族有啥关系?我一年能看几次?上下班途中,能顺便采个蘑菇吗?
有个芬兰朋友,也是折腾型,之前在其他国家大城市待过,最后还是觉得芬兰好。理由是,那些城市太繁华,工作学习累了,想找一片自然清静一下,要开车走很远。而在芬兰,据说政府有个口号:不管住哪里,你走路15分钟,就能遇到大自然。
政府当然是吹牛逼,这一点全世界都差不多。但在芬兰,或许是因为地方小且人少,社畜工作累了,公交车稍微多坐几站,就可以到人迹罕至的森林发呆。而大自然对现代人的心理疗愈作用,是其它任何方式不能比的。
第二,免费又公平的教育体系。免费好理解,公平是什么意思?我理解,是从制度和文化上,对各年龄段各社会阶层一视同仁。硕士班有个同学,是酒店行业,陆续学了日语、韩语、中文,平常上课考试比我这个专职学生还认真。如果不是在工作场所遇到她,我都不知道她在上班。
这事儿在欧洲很寻常,但放到中国的环境,你就知道有多难得了。就算在最开放的上海,一个酒店普通员工,边工作,边在复旦/同济/上外等学校读硕士,先后学三门语言,得有多难?她得克服多少障碍?她的既往学历能不能考硕士?考不考得上?在职硕士那么贵,她有没有钱付学费?基层员工那么累,有没有时间去学?在学校里会不会被歧视?
第三,普遍的躺平心态,不跟人比。和芬兰朋友出去玩儿,每每看到城堡、奢侈品一条街、别墅豪宅、游艇,都会激发我的“中式上进心”,当场立志向、打鸡血:“咱们也要努力,争取有遭一日,可以随便买买这样的包包/住上这样的房子/开上这样的游艇……”
某个豪宅前,她打断了我的“豪言壮语”,说:“这个,年轻人靠工作是买不起的,只能继承。” 结果,中国女人从不认输,我说:“那我们更要努力,成为这样的祖先!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继承!”芬兰人整个大震惊,叹为观止。
在她看来,有钱人的生活当然美好,但我自己的日子也不错,那就行了。但咱中国人不行,我虽然现在过得好,但只要有一个人排在我前面,那我就得“人往高处走”!“跟人比”好像是咱们血液里流淌的基因,比成绩,事业,比家庭,比对象,比孩子,比房子,比猫,比狗……比这比那,比来比去,咱能不累嘛!
岛上某个私人古堡的一角,我站在这里,迎风给自己打了八斤鸡血
当然,芬兰让人感到幸福的点还有很多,比如工作生活平衡,比如性别平等,比如政府透明度高腐败少等等,触发每个人幸福的点不同。这和个人的性格、人生经历有关。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接下来,我提三个,让我觉得很不幸福很不幸福的点:
1.书太贵了!我是一个很愿意为书花钱的人,但心态已经崩了八百回了。这甚至成为我考虑是否回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芬兰奇葩的点是,电子书、纸质书、有声书价格差别不大。虽然公共图书馆很多,但回回要专程跑一趟,书也不能随便写写画画,不太方便。当然,如果是出版行业的从业者,这个环境还是很爽的。
一本侦探小说,纸质版18.6欧,电子14.6欧,有声书15.5欧。
2.蔬菜水果又少又贵!如果不去亚超,一年到头就没什么绿叶菜可吃。水果稍微好一点,但品种数量和新鲜度比国内差很多。芬兰朋友提起在中国当留学生的美好日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食堂的西瓜又大又甜还免费。
3.没有快递,只有慢递。短短两年,我从一个网购爱好者,变成了“实体店狂魔”。原因就是,网购送货又慢又贵还不送到家。多数情况,是到临近的超市/便利店取货点,自己去拿。关键人家取货点也不是24小时,还得注意营业时间。折腾那一大圈,还不如直接去超市买。
Wolt送餐的外卖员就更离谱,有好几次,我竟然看到他们在赶公交车
以上,就是我觉得芬兰生活幸福/不幸福的点。欢迎大家分享,其他的角度。
PS:这篇文章的评论,默认会精选。不愿意展示的,就注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