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重题郑氏东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文摘   2024-11-08 23:33   山东  

重题郑氏东亭①

杜甫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②。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注]①此诗咏洛阳郑驸马园亭,作于天宝三年(744年)。杜甫身处洛阳,刚刚成家,诗才渐为人知。②水衣:此处指水生苔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全诗可知,东亭建于山水之间,景美野旷,规模很大,衬托出主人身份不凡。

B. 首联写亭子周围景色,融情入景,以“秋日乱”三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烦忧。

C. 颈联写动景,一“跃”一“归”,勾勒点染出鱼的跳脱活泼和苍鹰回巢的急切。

D. 尾联写诗人游罢山亭后,于黄昏策马奔驰,写意般描绘出马逐云飞的意境。

16. 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论此诗时说“此诗得力,全在诗腰数实字”。对这一说法你怎样理解?请联系诗歌的颔联作简要分析。

【答案】

15. B 

16. ①前人诗评的意思是说诗句练字精工,尤其是动词使用贴切,颔联化静为动,点染激活,境界全出。②“欹”是斜倚之意,写巉岩参错,山树掩映,衬托出华亭的气势;③“曳”是拖拉牵引之意,写出水波微漾,仿佛可见藻荇交横,反衬环境的幽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内心的烦忧”错误,“内心烦忧”在诗歌中没有根据,且明显与全诗风格不符。此联“翠微”“清晖”可见周围环境之美,“入”“乱”二兵字化静为动,更显一片生机。可见诗人此时应该是愉悦的心情。该诗写于天宝三年,属于杜甫的早期作品,也是盛唐之音。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要理解仇兆鳌评价语的意思,然后结合颔联具体分析。

“此诗得力,全在诗腰数实字”是说这首诗歌中间两联用词极为精妙,所以考生需要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颔联,而炼字一般炼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意思是“崩裂的巨石斜倚着山树,清清的涟漪荡漾着水面的'苔藻”,诗句中主要写到“崩石”“山树”“清涟”“水衣”几种景物,其中动词为“欹”“曳”;“欹”意为“斜靠”“斜倚”,巨石斜靠山树实际是说山树掩映巨石,结合首联“华亭入翠微”以及诗歌标题可知,这是描写华亭周围之景,山树掩映,巨石参差,烘托出华亭的巍然气势;“曳”意思是“拖拉”“牵引”,清澈的涟漪中依稀可见水中的苔藻,以一“曳”字化静为动,凸显出周围环境的清幽静谧。

译文

华美的亭台立于青翠的山色之中,秋天阳光的照射惊扰了清晖。

崩裂的巨石斜倚着山树,清清的涟漪荡漾着水衣。

霞光下被映成紫色的鱼儿冲岸跳跃,暮色中苍鹰护巢而归。

游罢山亭天色已晚,我继续赶路,残云傍着马一齐奔飞。

鉴赏

《重题郑氏东亭》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杜甫此时身处东都洛阳,刚刚成家,且诗才渐渐为众人所知,与显贵秘书监李令问、驸马郑潜曜等有交往。此诗是咏洛阳西不远的新安县(今属河南)郑驸马园亭之作。

这首诗描写郑氏东亭周围美好的秋色,虽是秋图,却一片生机。前六句写亭前美景,后二句写游罢晚归。全诗移情于景,借景抒怀,自有诗家所特有的含蓄而蕴藉。

诗的首联、颔联,借华亭翠微,借秋日清晖,借崩石山树,借清涟“水衣”等,一抒心中块垒。只是对这信息量颇大的众多景物,杜甫并未以“列锦式”静态呈现,而是用“入”“乱”“欹”“曳”四个动词嵌入其中。妙用动词,以一系列贴切精妙的动词,化静为动,点染激活,颇能体现杜甫炼字的功力。

颈联“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冲岸”已经写出写出鱼的跳突排涌,还意犹未尽,再以“跃”写其活泼跳脱;“护巢”写出鸟的疾飞急赴,再继之以“归”点出其归心似箭。写鱼写鸟,均用两动词勾勒点染,表现出杜甫笔力不同寻常——“下笔如有神”。而尾联写诗人于黄昏策马奔驰:“残云傍马飞”,一“傍”一“飞”,则写意般描绘出马逐云飞的高超意境。把一路驰骋中观山看水、逸兴遄飞的快意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著数动词,曲尽其妙——“此诗家练字法也。”《重题郑氏东亭》作为杜甫的又一首“快诗”,除了诗中所蕴涵的深沉思致,于写景会意中,善用动词而境界全出。这足以证明彼时杜甫,诗才已脱颖而出。

古诗文学习
古诗文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词名句,古诗鉴赏试题,文言文试题及翻译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