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房地产领域的一则重磅新闻引爆舆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表示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和房屋保险三项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长效机制,上海等22个城市目前正在展开试点。
这则新闻一出,立刻引发全民热议,“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和“房屋保险”也成为网络热词,在社交平台的搜索热度居高不下。民众对这项新出台的制度自然是高度关注,各种讨论、解读甚至猜疑也逐渐露出水面。
社会对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和房屋保险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背后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房屋养老金”等制度亦如此。
多年来,得益于城镇化的迅猛发展,房地产攻城略地高歌猛进。无可置疑的社会现实是,房地产发展质量参差不齐的格局之下,以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为主要居住形式的建筑,今后将很快面临一系列的结构安全、设备锈蚀、屋面渗漏、外墙脱落等房屋老化问题,将对居民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而专项维修基金则面临着使用效率低、使用困难等问题,显然也不能满足老旧房屋“应修尽修”的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和房屋保险等制度或是新时代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多元探索。
然而,对于正在22个城市试点的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和房屋保险制度,民众的反应很耐人寻味。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发声。学者于建嵘《建立房屋养老金需先解四难题》从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制度衔接和公众监督四个方面提出的关切,可谓一针见血。
民众对于相关政策的不理解,甚至表现出隐隐约约的质疑韵味,这些现实无疑都从侧面表明,公共政策从酝酿出台到见到实效之间,相关部门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需要去做。
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打消民众对公共政策的疑惑,让公共政策发挥出应有的效能,让民众打心底里感受到公共政策的温情善意,让民众切实享受到满满的政策红利,乃公共部门的职责所系。
应该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房地产市场如今进入一个特殊的政策调整期。如何在新的时代基础上突破以往房地产市场粗放式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寻找一条更加适合“房子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的房地产发展新路子,是一项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