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山西和顺某血浆捐献中心以200元“助学补助”邀请学生在2个半月内捐献4次及以上血浆,有声音质疑该活动存在诱导学生捐献行为。
在“血浆捐献中心”捐献血浆的宣传海报上,“献浆助学、浆爱传递”的红色大字被爱心图案包围,海报做得很亮眼,慈善韵味十足;海报底部还特别标注,在朋友圈连续5天以上转发活动方案将获得100积分等等。应该说,这家血浆站的营销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血浆捐献中心”更是唬人,声势十足。
其实,所谓“血浆捐献中心”就是血浆站,隶属于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可见这家血浆站搞的“献血浆”活动是一种商业活动,跟我们平常熟知的“无偿献血”是两回事。无偿献血是公益性卫生机构的公益行为,而血浆站采集血浆则主要用于制造人血白蛋白等临床急需且无法替代的血液制品,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即便海报上印着“爱心”“助学”之类的图文,也无法掩盖这场活动的商业属性。
打着“助学补助”的名义,针对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这样的行为存在打擦边球的嫌疑。在社会的心目中,“献血”本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但在别有用心的商业操作之下,利用“情系学子、助学补助”的温情牌,将采集血浆的商业活动冠以“大爱”的招牌,刻意借“助学”温情遮掩活动的商业性,存在诱导学生“卖血浆”的嫌疑。毕竟,200元所谓“助学补助”,说白了就是学生“卖血浆”所得的报酬。
打着“情系学子、助梦远航”的温情幌子,将经过“爱心”包装的商业之手伸向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通过200元“助学补助”诱导学生“献血浆”,这样的阴招是怎样想出来的?即便活动限本区域及18周岁以上学生,即便符合两次献血浆间隔不得少于14天的要求,就能成为将手伸向涉世未深青年学子的借口了吗?
血浆因为牵涉到身体和生命安全,具有特殊性,因而血浆采集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督监管。即便打着“情系学子、助学补助”的旗号,这家血浆站的“献血浆”海报也是一份不折不扣的广告传单。打着“爱心”的旗号,做着商业谋利的事,而且是面向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而且内容是关乎身体健康的“献血浆”,这样的广告宣传,难道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吗?有关的监管部门,难道就对此视而不见吗?
这则新闻不由让人想起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情节。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人物的心态不同,但两者都是通过卖血(浆)换得一定的“补助”。小说中的许三观卖血,是特殊年代迫于生存压力的无奈之举;而新闻中则是作为商业机构的血浆站打着“爱心”旗号,利用“助学补助”的幌子来“诱导”青年学生“献血浆”。如果说小说是反映特殊历史印记的文学稿本,那么这则新闻则是商业机构不折不扣的“吃相难看”。
学生不是唐僧肉。表面打着“助学补助”的公益旗号,实则是诱导学生“卖”血浆的商业行为,不仅吃相难看,而且践踏道义人心的底线。即便当地卫健部门官员称“18岁是成年人,可以独立思考问题”,但这并非血浆站可以打擦边球的底气,更不是有关监管部门对此视若无睹的借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典守者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