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刷到了现在很红的社会学“虹教授”的一个视频,说是教育投资三大陷阱:钢琴绘画去游学,学钢琴不如学体育,甚至不如学个口琴,至少口琴有社交属性。
我对此有不同看法。我家女生都会弹钢琴,最近我妈妈也开始自学钢琴。这并非我对于钢琴有什么执念。因为我知道,孩子上的90%的兴趣班,都不大可能转化出金钱收益。但为什么还是要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在,重视孩子的爱好培养呢? 一个爱好,哪怕你永远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金钱回报,却是终身能够陪伴你的朋友。
现代社会压力如此巨大,你难道不想要一个任劳任怨,永远不离不弃的朋友吗?人与他人的关系,直接受到自我关系的影响(即如何看待自己)。如果一个人内心和谐自在,他们会更加柔软、平和。
不然,ta压抑的情绪可能演变成自我攻击,甚至带来焦虑和抑郁。
在如今的社会压力下,很多父母自己的情绪尚且不稳定,很可能有意无意中便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如果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和父母都可以有一个“避难所”来暂时喘息,而不是在高压下强求情绪的平衡。
我不记得有多少次在我失落沮丧愤怒难过的时候,随手捡起墙角的吉他或者坐到琴凳上,静静地弹奏一首曲子,心情慢慢好转起来,甚至因为聚精会神产生“心流”,而这种状态,正是人体内啡肽的重要来源之一。既然是个爱好,都能够调剂孩子的心理状态,那么有个家长问,孩子特别喜欢看书,能不能作为爱好培养? 博览群书,拥有广泛的知识面确实是很多家长心之向往。我看到许多学龄前的孩子已经可以背诵《三字经》《百家姓》,16岁才女武亦姝诗词大会夺冠后,某音又涌现出了一大批精通诗词歌赋的小海哥小孩姐。但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单纯的知识储备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曾经读到过一个小故事,记者惊讶于爱因斯坦居然不记得铁的比重/密度,还需要先查阅资料,而爱因斯坦耸耸肩,不以为然,说是但凡是能查阅到,都不需要记忆。关键是要提出正确的问题。(这也许是西方国家九九乘法表都没有,只能靠计算器的原因?哈哈)也许这个故事只不过又是“意林”体,但“质疑”“提出疑问”“有自己的想法”,比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脑子空空要好,也许大多数都同意这样的观点。
而且我越来越发现,你若是仅仅"知道"一件事,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我建议所有的父母,都帮孩子建立一个或几个“输出型爱好”。所谓“输出型爱好”,就是那些需要我们主动创造、表达、分享的,如写作、绘画、舞蹈等。比如孩子爱跳街舞,那就帮他建立“拍摄短视频”“运营账号”的习惯;如果孩子爱好音乐,就让孩子尝试作词作曲,这种“产出物”最开始不一定要有直接的受众,但一定得有人最终能接触到。因此也就有了社交属性。过了几年之后也许你会发现,你今生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看到了孩子的兴趣爱好,送她去了培训班,看着她建立一个社交媒体账号。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原则就是:“教是最好的学,用一句话概括:如果你不能用简单的语言向他人解释清楚,那就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当孩子在输出的时候,她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方式和创造力获得开发,无论从重获得了正或负的反馈,都能够激发创作和精进的欲望。而且最关键的是,能够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坚持做一件事,最“锻炼”人!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在这个常规教育和学历越加贬值的时代,为人父母者,更需要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与其给孩子灌输大量知识,急功近利,不如: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塑造一个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独立自主,具有生命力的人。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自己。国庆节啦,祝大家节日快乐,㊗️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问题小孩/缓解抑郁/减少焦虑/厌学拒学/父母冲突,或者想为了孩子的教育进行学习和规划,请联系1对1咨询(VX:jadeyujue)
视频号谈家庭教育:
最近的文章(点蓝字即可阅读):
高考暑假 一生顺遂 培养兴趣 信息时代的育儿培养 培养坚毅
一身反骨 原生家庭缺爱 普通人逆袭 抑郁 少教育
出国留学 孩子不想去上学 心理咨询 躺平 抑郁复学 知行合一 王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