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三个孩子聊他们去过的地方。前不久不是去了一趟西雅图吗,五岁的老三只记得吃了自助餐,因为喝了平时不让喝的可乐。8岁的老二只记得去了一个大学,具体大学名字尚记不清楚。 老大对新加坡的记忆,记得在酒店的屋顶上游过泳。(金沙酒店的无边泳池)。疫情前他们去过一趟韩国,却只记得在冬天吃过冰激凌。由此我发现所谓发出所谓“月薪几万,撑不起孩子暑假”哀怨的中产阶级,完全是庸人自扰。 恕我直言,这些攀比种种,大多是打了水漂,见了“无效的世面”。你的本意是带孩子“见世面”“开阔眼界”,孩子只觉得外面太热太吵,不如在家里吹空调玩会儿手机。你的本意是孩子花个大几万海外游学提升下英语,其实孩子只不过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中途玩下手机ipad。有些倒霉的父母发现自己花钱花精力,组织的全家旅游,最后全家精辟力尽不说,还领会了孩子许多的“埋怨和碎碎念”。不过,不过,也许你的本意也不在此,报了游学和夏令营,只不过为了有人带娃?躲几天的亲近?积累一下发朋友圈的素材?我发现在孩子们眼中,在家门口的沙坑里玩沙,和在马尔代夫的沙滩上玩沙本也没有什么差。你所谓的不可错过的历史遗迹,在未经世事的孩子看来,可能还不如一个蹦蹦床有意思。相反,如果一个人底蕴丰厚,即便只是躬耕于南阳,也可以纵论天下大势,定三分天下之策。
1. 鼓励阅读 阅读是最低成本的投资。广泛阅读可以扩展知识面,了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不要痴迷于虚构类的故事,多读读历史、哲学、传记、科学等。尤其是STEAM类(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the Arts and Mathematics 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科技)这些领域是AI时代孩子的核心竞争力。2. 深度带孩子了解各个职业,知道各行各业如何赚钱的。父母的责任,在于培养孩子能够自立。这方面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就做的比较好。从六岁开始,学校就开始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每年警察局、医院、消防局、教育局等都有开放日,方便孩子观察体验。父母可以多带孩子结识不同背景的人,与来自不同文化、行业或生活经历的人交流,跟三教九流都能打交道才交接地气。3. 参加文化活动和博物馆等。现在国内大城市已经有不少实惠的音乐会、艺术展、讲座等,我每次参观美加的博物馆,都感觉进入了文化的沙漠,真的很怀念国内形形色色的博物馆,这次回国已经将河南博物馆、西安博物馆等放上议程。如果父母没空,没有办法亲历也不要紧啊,网上的在线博物馆,还有google earth都可以看起来。4. 参加志愿服务。去肯尼亚扶贫支教,不如看看自己的能力能为周边的社区做些什么。培养同理心,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特别是那些与你背景很不同的人。所谓的见世面,不只是往上看才叫见世面,往下看也叫见面。见世面没有什么高级的,只不过见到世间的纷杂百态,就怕你费尽心思去见了阳春白雪,就吐槽下里巴人“俗不可耐”。5. 观察孩子的兴趣和passion所在,学习新的语言、乐器或任何感兴趣的技能都能开阔视野。而现在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你几乎可以在网上接近无成本地获取学习资源。比如我38岁开始学吉他40岁开始学编程,所费只需要一把吉他和一部电脑。6. 自然教育。带孩子去郊游、露营、观星,让大自然成为最好的课堂。教会孩子识别植物、观察动物、了解生态系统,多看看荒野求生之类的纪录片,这些经历将大大拓展孩子对世界的认知。7. 劳动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是千娇万宠,劳动得太少,而父母往往认为劳动对孩子而言是低价值的工作,比如有些祖辈,就认为孩子没必要劳动,长大了还没机会劳动吗?可别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殊不知,孩子能在劳动之中认识到对于家人的责任感,减少“白眼狼”出现的概率,更能培养独立能力和自信心。
带孩子低成本有效地见世面,关键不在于去多远的地方或花多少钱,而在于如何培养孩子观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不要陷入了某些消费主义的漩涡。
问题小孩/缓解抑郁/减少焦虑/厌学拒学/父母冲突,请联系VX:jadeyujue。最近的文章(点蓝字即可阅读):
高考暑假 一生顺遂 培养兴趣 信息时代的育儿培养 培养坚毅
一身反骨 原生家庭缺爱 普通人逆袭 抑郁 少教育
出国留学 孩子不想去上学 心理咨询 躺平 抑郁复学 知行合一 王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