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理学上有个家喻户晓的实验——棉花糖实验(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斯坦福大学的Walter Mischel博士及科研团队做的自制力实验。
给学龄前孩子一份奖励(棉花糖),如果孩子愿意等待15分钟,等到实验人员返回房间,就可以得到双倍奖励。
在后续随访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选择忍耐和等待的孩子,长大后在学业成就、身体健康状况、抗压能力、注意力、推理能力及社交能力等各方面表现更出色。
因此得出结论:延迟满足能力(deferred gratification,来源于自制力),与未来成就正相关。
这个实验结果一经推出便家喻户晓,全世界教育学,心理学者,家长们,都在研究如何提升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以其在“鸡娃”的路上能占据一席高地,鸡出一个高成就的孩子!
果真如此吗?
2018年,纽约大学和加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将棉花糖实验进行了“复刻”,当他们将样本量放大(918名儿童参与实验),样本更多样化(参加试验的孩子们来自多个社会层级、家庭收入、教育水平)时,延迟满足和未来成就的强正相关性消失了!
为什么呢?
试验者发现,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与家庭经济水平有很强的关系。
换句话说: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倾向于等待,因为一块棉花糖对他们来说算不得什么。
而来自资源匮乏家庭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即时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机会可能稍纵即逝。现在不吃掉,之后可能就没有了。
02
延迟满足的集大成者,当属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提出的“孩子哭了不能抱”---哭声免疫法理论。
华生提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过这种方法,矫正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无视婴儿哭,让孩子明白“哭是没用的”。这样孩子就能情感独立,变得乖巧安静,成为一个省心的娃!
华生的孩子成为了哭声免疫法的第一批训练者。
悲剧接踵而至:华生大儿子自杀身亡,华生的女儿身患抑郁症,多次尝试自杀,小儿子是个流浪汉,靠华生接济才能勉强度日。华生的孩子们评价父亲“没有同情心,情绪上无法沟通”。
不止如此,华生第三代外孙女受其母亲的影响,酗酒,沟通障碍,多次自杀未遂。
华生家的遭遇并非特例,美国那批经过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长大后,轻则出现睡眠障碍,重的出现自闭症、精神分裂,自残自杀。
约翰·华生的“哭声免疫法”,这种极端的行为主义理论,忽视了人类情感和认知的复杂性,在现代社会早被摈弃,但是居然还有人用这套过时的理论,开发婴儿睡眠课程,导致三个月大的孩子趴睡窒息身亡。
实际上,情感得到即时满足的婴儿,会更加快乐,他们知道自己被爱、被关注,因此他们非常安心,反而哭得很少。
0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理论,可谓是人尽皆知。
该理论认为,儿童在3-6岁之间会经历一种“恋母情结”,即男孩对母亲产生性欲望,同时对父亲产生竞争和敌意,女孩则会经历类似的“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还认为,许多心理问题和行为都可以追溯到被压抑的性冲动。我还记得当年懵懵懂懂翻开《梦的解析》,心里直犯嘀咕,这难道真的是心理学鼻祖著作,而不是西方版《周公解梦》吗?
弗洛伊德本德,图源网络
随便摘录几句:
女性做梦梦到摔下来,多半是有“性”的意味在里头——“她变成一个堕落的女人”。
神经质的孩子无法忍受生肉,或者看到蛋与通心粉就恶心,还有那些带有神经质的对蛇的夸大性害怕——这些背后都有性的意义。
皇帝和皇后(国王和王后)通常实际上代表着梦者的父母,王子或公主代表的则是梦者本人;不过,伟人也拥有和皇帝一样崇高的权威,因此歌德在有些梦中就会作为父亲的象征出现。所有长条形的物体,如手杖、树干、伞(后者的打开可比喻为勃起),和所有长而锋利的武器,如刀、匕首、矛,都可以用来代表男性生殖器。用于这个含义的常见象征还有一个,只是不太容易理解,这就是指甲(也许是因为它可用来搓磨、刮擦的缘故)。
04
这些脍炙人口,众人深信不疑的心理学理论,原来都是骗人的呢!
写这篇文章的引子是和好友谈论起弗洛伊德,她来了一句“哎,尽信书不如无书啊”。-《孟子·尽心下》
当然这句话,当代的人的理解也是有误区的。
孟子这句话里的“书”,其实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普遍文本,而是特指《尚书》。
这句话大意是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哈哈,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误解啊。
推荐一本书吧: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深刻讲述教育的根本,解答如何正确参与孩子的成长,如何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和行为,10块钱么反正也买不了上当受骗。
问题小孩/缓解抑郁/减少焦虑/厌学拒学/父母冲突,请联系VX:jadeyujue。
视频号谈家庭教育:
最近的文章(点蓝字即可阅读):
出国留学 孩子不想去上学 心理咨询 躺平 抑郁复学 知行合一 王一博
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