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服装设计系中专女孩姜萍,“爆冷”闯入阿里数学全球竞赛决赛。
93分、全球第12名的初赛成绩,让她力压全球顶级名校生,一夕之间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
当所有人以为她是像陈景润/华罗庚一样,“不世出”的数学奇才时,她的伯乐,数学老师王闰秋却直言:
她应该不算天才,而是出于兴趣+勤奋+自律。
为了能自学全英文的《偏微分方程》,她手边会放一本《英汉小词典》和手机翻译软件。为了学好偏微分方程,她做了满满一大本笔记。当中专里大部分同学都松懈了的时候,她所有的课余和晚自习时间都在学习数学,有时候甚至不眠不休,做题到夜里一两点钟。服装设计是她的Plan A,而让她声名鹊起的数学,只不过是她的Plan B。她没有想过要用数学来谋生,数学对她的专业也没有什么作用。她说:“当问题解决出来的时候,我会感到非常快乐;如果难题做不出来,它也会给我带来一些痛苦。它就像是我的一个朋友,对我的喜怒哀乐有很大的影响。”她说:“数学给我带来探索的欲望,我觉得数学特别有意思。我喜欢一步一步证明,这个过程能给我带来快乐。如果一道题没有做出来,躺在床上一闭眼,它就会在脑子里反复出现。”
刻苦地学习数学,是她的兴趣所在,她周围的人甚至对此一无所知。
我总是反反复复地说:能找到自己兴趣的人是有福的。那些投身于自己热爱事业的人,是有福的。
因为随着年岁渐长,我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真正的幸福就是来自于追随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这也是当年明月为什么在厚厚的七卷本《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个章节,用徐霞客的一生来收尾:“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都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
我在卷王宇宙中心海淀区和浦东都住过,那种浓厚的鸡娃氛围,让身为三个孩子母亲的我难以适从。见过很多为了孩子来咨询的父母,里面也有很多世俗意义上非常优秀的孩子,拿出的简历都是王炸级别,小小年纪就拿过各种国际竞赛大奖,托福雅思SAT高分,兴趣爱好一大把,各个拿得出手。但是真正眼睛里有光的,知道自己日后想干什么的少之又少!反而很多深陷抑郁/痛苦/双相/亲子关系矛盾/厌学/深感生活无意义的泥潭之中。很多的孩子只是因为性格温顺,只是因为父母努力在推兴趣班,反正“来都来了”,就上着呗,加之人也不笨,便跟着“鸡娃”的洪流走,也卷出了一份亮眼的简历。但是这并不足以让他们身心健康地迎接这个内卷时代的挑战。身心健康是“皮”,表象的优秀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曾经说过一个例子,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高考,砸掉孩子亲自做的手办,导致亲子关系破裂,孩子离家出走。后来经过多方劝说和沟通,父母接受了孩子的爱好,现在孩子虽然没有进入父母期望的大学,但是凭借着这份爱好,在小某书等平台接单,做到生活费自给自足,父母终于释然了。经济学家史蒂夫·兰兹伯格曾给女儿写过20条建议,其中有是:“如果你不喜欢做某件事情,还设法在这件事上取得成功,那就未免有点异想天开了。因为跟你竞争的,是那些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你大概是竞争不过他们的。除非你和他们一样,也热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可谓是瞬息万变,你都无法给五年之后做计划,如何能够规划孩子的一生呢。而孩子们的兴趣可能就是他们未来突破的关键所在。"激情是所有伟大理念和伟大成就的终极动力。"(教育学家杜威)最近的文章:
不是,这破学非得要上吗?
父母对子女究竟有没有恩?
学一项什么技能可以管用一辈子?
抑郁和躺平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
中国人这一生,如履薄冰,无时无刻活在关键里!
孩子没问题,是你觉得Ta有问题!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