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学的成绩,甚至中学的成绩,对孩子的一生而言,其实根本不重要。
很多的妈妈会说:小学成绩不好,就考不进重点中学,进不了重点中学,就进不了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
这个逻辑链条,在学历加速贬值的今天,早就已经不成立了。
我本人看到无数小学中学成绩平平的孩子逆袭。也见过无数的孩子小时候各种优秀,长大之后无可避免地落入“平庸”。
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从来不是学习成绩,是对学习的自信,对学习的感受,和对自身掌控力的认可。
02
在父母塞得满满的“兴趣班”,在父母耳提面命“考不上好大学,你以后能干嘛”中,在各种超前学习中,孩子对于学习/知识/智慧上下求索的兴趣,早就毁灭殆尽了。
有多少孩子,无所事事的时候宁愿玩手机,或者发呆,也不愿意拿起一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个二十分钟的?
有多少孩子,想到学习,就自动将其等同于“酷刑”“无趣”“boring”“厌烦”的?
有多少孩子,想到学习和学校,就没有丝毫成就感和愉悦感,有的只是痛苦,认定自己“绝对没有办法胜任”,甚至“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种心理状态,是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成事的根本原因。
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根本就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到”,那么他怎么可能,绞尽脑汁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呢?
我家的孩子从来没上过什么幼小衔接班,从来没有超前学习,从来不去刷题。
讲实话,小学那点知识,正常智商的孩子,专注一个月完全足以掌握一学期的知识。
当你看到小学英语课本那薄薄几十页,百来个单词,却要翻来覆去学上一学期,你就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如此厌倦英语,你就弄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还是没有办法找个老外聊一聊。
那是因为exposure(暴露量太少了)。低水平,低质量,少数量的重复,造成了孩子们的厌倦。
现在AI辅助教育如此发达,英语素材如此全面,完全可以用更好的学习方法,让孩子更快乐轻松地掌握英语。
03
最近我看到了北京中考成绩分布图,我觉得孩子们真的太可怜了。
北京中考试卷总分670分,考出660分及以上的,海淀71人,西城16人,东城7人,朝阳23人;考出650分及以上的,海淀930人,西城378人,东城81人,朝阳353人。
用这张图可以更直观地看明白,高分段如此密集,1分真的能够拉开一操场。
这张张“图钉”,直观地告诉你大多数考生的成绩集中在中高分段,相差很小,已经“卷到极致”。
因为学生差距太小,高分段竞争异常激烈,要去重点中学,要去实验班,语数英物化生史地政体,这10科,每科最多只能扣掉一两分。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意味着你绝对不能粗心,绝对不能出错。你得反复练习,反复刷题,训练你对考试的敏感度。
我以前大小算个学霸,不是钱钟书那种“过目不忘”,拥有photographic memory(照相式记忆)天赋异禀的学霸,是专心细心才能考高分的那种学霸。
我清楚地明白,如果中学阶段,做个中等偏上,平均80分左右的学生,我只需要出一分力的话,那么700分总分,我要考出670-680分的时候,我得出十分力气。
那意味着,教科书里任何犄角旮旯的地方,我都不能放过,意味着各种试题类型,我都得刷遍,不能有任何遗漏,即便那些题目可能偏得不能再偏,且所谓的“标准答案”全部是狗屎,我也得咬着牙齿背下来。
你知道这些都是“屎上雕花”,但你还是不得不去做,这就是获得高分的代价。
在这样高压高强度高重复性的训练下,我人到中年,还能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已经算是我本人天赋异禀。
04
再重复一遍,
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从来不是学习成绩,是对学习的自信,对学习的积极感受,和对自身掌控力的认可。
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佳,但孩子对学习的感受依然积极,他认为这个东西现在学起来虽然有点棘手,但努力努力么,总归搞得定,他依旧有一股自信在,那么他的未来仍有无限可能。
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愉悦感,他们会对学习终身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那么就算以后这个专业/这个工种不为社会需要,他也能凭借自己的学习能力,快速找到其他出路。
在我看来,许多家长都是在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家长主观地感到非常糟糕,认为必须把孩子的成绩快速提上去,才能挽救孩子,就开始各种鸡娃。
可是你越逼,孩子的感受就越差,就越不想学,孩子自信心被摧毁,失去安全感。真到了这一步,孩子就已经被毁了大半。而且更是陷入了恶性循环,甚至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得不偿失。
直到有一天亲子关系已经破裂到你不得不妥协,开始自我安慰:“学习成绩差点就差点吧,至少身心健康”。
问题小孩/缓解抑郁/减少焦虑/厌学拒学/父母冲突,请联系VX:jadeyujue。
视频号谈家庭教育:
最近的文章(点蓝字即可阅读):
出国留学 孩子不想去上学 心理咨询 躺平 抑郁复学 知行合一 王一博
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