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在后台接到一封私信,是一位带着五岁小男孩的全职宝妈写来的。大意是生活很痛苦很崩溃,从怀孕第一天就没有感觉到自己有母爱,讨厌自己的丈夫,讨厌自己的孩子,讨厌自己。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结婚生子给搅和得一团糟。 直言很后悔。
在中国文化里,母性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当你向外界表达你不想生儿育女,一定会有人向你摆手:你现在还年轻才这么说,等有一天你就会发现小孩子萌萌的,自然而然就想要孩子了。
仿佛在女人的身上存在着这么一个母性开关,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啪”一下打开。
实际上,科学家早已指出,母性本能并不一定存在于所有女性。
母性不仅仅存在于先天,还需要通过与婴儿的互动来提升。母亲在哺乳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催产素,催产素不仅发挥镇定(遗忘)的效果,让你忘记生产之痛,(一孕傻三年),而且能帮助在母婴之间建立强烈的情感纽带,让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太可爱太哇塞。
换句话说,如果你只是生下了孩子,而没有亲手抚养他,给他哺乳,为他换尿布,给他拍嗝哄睡……, 你对自己孩子的感觉,可能与其他人孩子没有太大的差别。
清朝皇宫位份较低的妃子所生下的孩子,绝大多数会交给位分较高的嫔妃进行抚养,因此亲生母子之间往往并不亲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02
讨厌自己孩子的母亲,多半有如下的原因:
1. 这段婚姻,这个配偶,或者这次生育并非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的,甚至这位母亲从来没有过选择的机会。厌恶自己伴侣的人,多半恨屋及乌,讨厌自己的孩子。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厌恶丈夫张志沂虽然受过教育,但是旧社会的陋习——抽大烟、嫖娼、养小妾还有大男子主义可以说是一个也没漏下,黄逸梵厌恶他厌恶到极点,当出国机会来临的时候,不惜把年仅4岁的张爱玲抛在家中,远走高飞。
2. 童年创伤: 童年不幸福的母亲,本身就没有从和自己父母的交往互动中习得爱人和关怀他人的能力。
换句话说,她自己都是缺爱的大孩子,何以能与自己的孩子建立健康关系呢?
3. 近些年关注度在逐渐提高的产后抑郁问题,也是母亲讨厌自己孩子的一大缘由。很多女性在生产之前,对自己身份人士的转变期待不足。养育孩子是女性独立性和个人身份丧失的主要关口。
当你在外面独当一面时,你是“X总,X经理”,可是当你成为母亲,你的ID就变成了“XXX妈”,若是再碰上不得不担任全职母亲,你的社会价值骤然降低,对自己个人价值的认同可能直接降至谷底。养育导致了你的悔意。
4. 经济匮乏,或者支持系统缺乏的时候就成为了母亲。是应该在困窘的时候趁着年轻生孩子,还是等经济基础更扎实但高龄再产子?对于这个问题,我通常建议还是在经济较宽裕的时候再考虑生育。
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新手母亲在经济困难、缺乏支持系统(包括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帮忙)等因素会使新手妈妈照顾孩子变得极具挑战性。
生活困窘的时候,丈夫忙于生计也很难给予新手妈妈情绪支持和实际帮助,太容易产生让母亲产后抑郁,进而演变成对婚姻,对家庭,对生育的全盘否定。
当妈妈进入这个阶段,那么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就基本成为泡影。
5.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母亲和孩子的身体健康水平。如果母亲身弱,照顾自己尚且自顾不暇,哪里来的精力和爱意照顾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呢?如果孩子是高需求,特殊的宝宝,对于母亲的关爱也是巨大的消耗。
03
我曾接待自闭症儿童和学习障碍儿童的母亲。他们有的向我表达过要是没生这个孩子就好了。有的说自己有时看自己的孩子很可怜,有时又觉得非常可恨。天底下那么多健康孩童,为什么偏偏不能给我一个?
这种想法很正常。长年累月照顾特殊需求的孩子,对家长,尤其是母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人的情绪日积月累,有时也需要一个出口。
抱怨发泄只是她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我知道一些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对待自己孩子寻常是多么耐心,换成我,也许不能做到十分之一。
所以,如果希望女性拥有“母性本能”,能带着爱意看望自己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自己在童年时的遭遇,她的家庭经济/支持系统,她的身体和精力,孕期/分娩/养育的经历,以及与伴侣和伴侣原生家庭的关系。
讨厌自己孩子的母亲并不常见,但是可以理解。
末了推荐一本书,《与原生家庭和解》。想要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首先要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问题小孩/缓解抑郁/减少焦虑/厌学拒学/父母冲突,请联系VX:jadeyujue。
视频号谈家庭教育:
最近的文章(点蓝字即可阅读):
出国留学 孩子不想去上学 心理咨询 躺平 抑郁复学 知行合一 王一博
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