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牛市启示:2007至2013——海外债市启示(一)

文摘   财经   2025-01-30 16:33   湖南  



本文选自招商证券固收团队于2025年1月30日发布的报告《美债牛市启示:2007至2013——海外债市启示(一)》,详细内容请参考研究报告。

作者:张伟 S1090524030002/王星缘(研究助理)



 摘要 






美国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美债走牛,本文我们将对2007 – 2013年美债牛市进行深度复盘。我们将从基本面、政策面和美债走势复盘三部分进行分析。

一、美国2008年地产泡沫破裂,通胀中枢回落至低位,联储货币政策保持宽松,从而驱动美债利率不断下行

伯南克将10年美债利率拆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通胀预期、短期实际利率、期限溢价。2008年至2013年,美债期限溢价和预计的短期实际利率均有大幅回落,这是带动美债利率下行的主要原因,并且通胀预期也出现小幅回落。

美国居民在2008年至2013年去杠杆,美国需求偏弱;全球化蓬勃发展也给美国物价带来下行压力;美联储对稳定物价的承诺越来越可信;这些因素使得美国通胀处于低位。而美联储QE、美股和美债负相关性弱化这些因素大幅压低了美债期限溢价。在通胀处于低位的情况下,市场对未来美国短端实际利率预期也不断下行。从而带动美债利率不断下行。

二、2007 – 2013年美债走势复盘

2007-2013年美债走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2007年1月 – 2008年12月):2007年上半年,受油价快速上涨及美联储对通胀的担忧影响,市场预期加息,美债利率震荡上行。然而,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逐步发酵,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推动美债利率快速回落。2008年7月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油价高位回落,避险情绪急剧升温,美联储通过大幅降息和QE提供流动性,进一步推动美债利率加速下行。

阶段二(2008年12月 – 2010年4月):2008年底,美联储推出QE并酝酿财政刺激政策,市场预期经济触底回升,同时通胀担忧加剧,推动美债利率快速上行。2009年2月财政刺激计划落地后,利率进一步攀升。然而,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初,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与通胀上行的担忧并存,市场对货币政策前景存在分歧,美债利率在高位维持震荡。

阶段三(2010年4月 – 2012年7月):2010年4月希腊申请救助引发欧债危机,避险情绪推升美债需求,而美国经济复苏疲软,两党对财政政策分歧加剧,市场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升温,美债利率震荡回落。美联储通过QE2、扭曲操作等宽松政策压低长端利率,强化市场对低利率环境的信心,进一步推动利率下降。

阶段四(2012年7月 – 2013年12月):2012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加快,房地产市场回暖,GDP与就业数据改善,市场对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升温,推动美债利率回升。2013年5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暗示缩减QE,市场恐慌性抛售美债,使得利率进一步攀升。

风险提示:经济超预期回升,货币政策收紧超预期,通胀超预期回升



 目录 







 报告正文 



 1 

07年至13年美国基本面:经济弱复苏,通胀处于低位


1.1 美国经济:次贷危机后经济L型复苏

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触发金融危机,美国经济急速下滑、失业率大幅攀升。2007年初,美国房价见顶回落,随之而来的是次级抵押贷款违约开始增加,并造成房价下跌—信贷违约的恶性循环,部分金融机构开始面临流动性困难,金融危机一触即发。2008年,金融危机进入加速蔓延阶段,贝尔斯登、雷曼兄弟、房利美、房地美先后爆发危机。在此背景下,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向实体经济蔓延,美国实际GDP季调同比由2006Q4的2.6%回落至2009Q2的-4.0%,失业率季调由2007年5月的4.4%大幅攀升至2009年10月的10%。


2009-2010年,美国经济步入缓慢复苏阶段。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签署了总规模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用于基建投资和税收减免,财政发力使得2009年Q3实际GDP见底回升,但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依然低迷。进入2010年,库存周期开始企稳,叠加财政刺激效应,经济迎来缓慢复苏,实际GDP回升至2010年Q4的2.8%。

2011-2013年,美国经济复苏有所加快,并逐渐步入平稳增长阶段。进入2011年,随着居民和企业信心的逐步恢复,房价开始止跌回稳,新的住房建设活动也有所增加,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推动经济进一步复苏。此外,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意愿也有所回升。而2011年美国政府面临债务上限问题而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限制了对经济复苏的刺激力度。总体来看,2011-2013年经济经历加速复苏后,步入平稳增长阶段。

1.2 美国通胀:高通胀→通缩→弱通胀

2007-2013年,美国通胀率经历了由高通胀走向通缩,再逐渐走出通缩的过程。

2007-2008年,能源价格快速上行,并推升美国通胀。2007年,受地缘政治冲突、OPEC限产等因素影响,原油价格开始大幅上行,WTI原油现货价由2007年1月的低点50.5美元/桶升至2008年7月的高点145.2美元/桶,带动美国通胀快速回升,CPI由2007年1月的2.1%回升至2008年7月的高点5.6%,处于近十年来最高水平。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扩散加剧,需求走弱带动美国通胀急剧下行,并于2009年初陷入通缩。随着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经济活动急剧下降,需求疲软,市场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转为悲观,油价急速回落,通胀也掉头快速下行。2009年3月,CPI同比下行至-0.4%,陷入通缩,随后下行至2009年7月的低点-2.1%。

2009年至2013年,美国逐渐走出通缩,但仍然维持偏低的通胀率。2009年美国处于通缩状态,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开始逆周期发力,直至11月CPI在低基数下回正,在读数上走出通缩。2009-2013年,由于经济复苏节奏偏慢,产出缺口持续为负制约了工资和价格的上涨,该阶段通胀偏弱,核心PCE始终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


 2 

07年至13年美国政策:货币宽松,财政偏紧


2.1 货币政策:美联储快速降至零利率+开启3轮QE

2007-2013年,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的货币政策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促进经济复苏。这些措施包括传统的利率政策和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

2007年后,美国金融危机酝酿爆发,美联储开启一轮快速降息周期,并在2008年底降至“零利率”。随着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加剧,美联储迅速采取行动,大幅降低政策利率。2007年9月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由 5.25%-5.5%快速降至2008年12月的0%-0.25%的水平,达到零利率,并将零利率一直维持到2015年。

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初,美联储大幅扩表,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从而防止金融危机冲击进一步蔓延。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蔓延,拆借市场和信贷市场均流动性枯竭。对此,美联储通过定期拍卖工具(TAF)、一级交易商信贷机制(PDCF)以及商业票据融资机制(CPFF)等工具,大量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并将资产购买范围由国债扩大至包含MBS和商业票据,以缓解房地产市场和企业融资的压力。2008年9-11月美联储实现快速扩表,9053亿美元快速扩张至21061亿美元。美联储的快速扩表有力地防止了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2008年末 – 2014年末,美联储开启三轮QE,大量投放流动性维稳金融市场、支持经济复苏。在政策利率达到接近零利率后,价格工具进一步使用的空间有限,而金融市场仍需流动性支持,在此情况下美联储通过直接购买市场债券投放流动性,即QE,从而维稳市场流动性,压降长期利率,促进银行信贷投放,从而支持经济增长。为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开启了三轮QE,具体来看:

QE1(2008年11月25日 – 2010年3月31日):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将购买最多6000亿美元的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如房利美和房地美债券)和MBS。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对QE1进行扩展,额外购买7500亿美元的MBS和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但在QE1期间,美联储总资产并未出现大幅扩张,甚至在2009年上半年呈现小幅下降的态势。这主要是因为在QE1开始之前,美联储已经设立了多种紧急信贷工具来应对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市场流动性改善,这些紧急工具到期后未再续约,使得总资产出现阶段性收缩。

QE2(2010年11月3日 – 2011年6月30日):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将购买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计划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

QE3(2012年9月13日 – 2014年10月29日):2012年9月13日,美联储宣布启动QE3,采取开放式购买计划,初始阶段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按揭抵押支持证券。2012年12月12日,美联储宣布除了每月400亿美元的MBS购买外,还将每月购买4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从2014年1月开始减少QE购买量(Taper),每月减少购买总额100亿美元,标志着QE政策开始逐渐退出。

2011年9月,美联储实施扭曲操作,进一步压降长期利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2011年9月21日,美联储宣布启动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即通过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方式,调控收益率曲线,压降长期利率,以刺激信贷和投资。本轮扭曲操作持续至2012年6月,总规模约为4000亿美元。相对于量化宽松而言,扭曲操作规模相对较小,因而实际影响有限,主要是以稳定市场信心为主。

美联储通过前瞻指引的方式,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向市场持续传递货币政策极度宽松的信号。2008年12月FOMC会议中,美联储将政策利率降至零,并首次采用“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低利率”的前瞻性指引表述,而在后续的FOMC会议上多次重复。2011年8月FOMC会议中,美联储表示,将在2013年之前保持超低利率(0-0.25%)。2012年12月FOMC会议后,美联储发布声明称,将在核心PCE不超过2.5%、失业率不低于6.5%之前,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0.25%的区间。这使得美联储货币政策透明度更高,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


2.2 财政政策:由扩张转为紧缩

2007-2009年,美国大幅扩张赤字,以支持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紧急救助重要金融机构。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酝酿爆发,美国开始着手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2008年2月,美国推出《经济刺激法案》,主要内容涉及退税和税优激励,达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2008年10月,在危机全面爆发后,美国推出《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启动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用于救助银行、汽车制造业以及其他金融机构。2009年2月,美国推出《美国复苏与在投资法案》(ARRA),主要涉及基建、民生、减税,该法案初始规模为7870亿美元,后来通过各种补充措施增至8300亿美元。

大规模的财政措施落地使得美国赤字率快速提升,由2006年的1.5%上升至2009年的10.0%。

2010-2011年,随着经济逐渐复苏,财政政策转向紧缩。2010年,经济开始温和复苏,由于财政赤字高企,共和党对财政扩张政策持保留态度。随着共和党赢得中期选举,财政政策也由扩张转向紧缩,美国赤字率也开始回落。2011年二季度,美国政府面临债务上限危机,标普将美国长期国债评级AAA下调至AA+。为防止政府违约、解决政府债务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国会通过了《预算控制法案》,虽然提高了债务上限,但也规定未来10年将总计削减1.2万亿美元的财政预算。

2012-2013年,财政压力增大,财政赤字率进一步下降。2012年底,美国面临“财政悬崖”危机(Fiscal Cliff),即布什政府推出的大规模减税政策即将到期,美国将面临大幅增税的风险。2013年初,国会通过《美国纳税人救助法案》,虽然避免了全面增税,但部分税收减免政策依然终止。2013年3月,由于政府未能达成长期削减赤字协议而触发《预算控制法案》规定的“自动削减”机制,导致850亿美元开支被削减,涉及国防、民生、基建等领域。进一步的财政紧缩使得赤字率进一步降低至2013年末的3.3%。


 3 

07 – 13年美债牛市复盘


2007年 – 2013年,美债利率在大方向上先是震荡下行,随后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震荡小幅回升。具体来看,可以大致分为4个阶段,接下来我们将进行详细复盘。


3.1 阶段一(2007年1月 – 2008年12月):金融危机爆发,利率快速下行

2007年1月 – 2008年12月,10年期美国国债利率先由2007年初的4.66%上行至2007年6月12日的高点5.26%,随后快速下行至2008年12月18日的低点2.08%。该阶段累计下行258 bp。

2007年上半年,油价快速上涨推升通胀,加息预期下美债利率震荡上行。2006年末,核心PCE触底回升,美债利率开始上行。进入2007年,油价开始飙升,在6月末达到接近70美元/桶,带动CPI急速上行,虽然核心PCE并未跟随持续上行,但仍维持在美联储2%的目标以上,而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也强调了对通胀的担忧,这使得市场预期美联储仍会维持鹰派立场,甚至可能继续加息,因而2007年上半年美债利率延续上行走势。

2007年6月 – 2008年3月,次贷危机逐渐发酵,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使得美债利率经历第一轮快速下行。随着2007年上半年房价见顶回落,次贷违约增加并有酿成危机的趋势,一些重要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出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巨额亏损,如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分别于4月和8月宣告破产。并且GDP增速也处于下行趋势中。在此背景下,美联储于9月18日议息会议宣布降息50 bp,开启降息周期,并且之后也维持较快的降息节奏,带动10年期美债利率经历该阶段第一轮的快速回落,由2007年6月12日的5.26%降至2008年3月17日的3.34%,累计下行192 bp。

2008年二季度,油价加速上涨并超过140美元/桶,使得通胀预期回升。另外,随着美联储的快速降息和一季度国会推出的《经济刺激法案》,市场对经济企稳的预期有所改善,带动美债利率经历阶段性小幅回升。

2008年7月后,油价高位回落,而9月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联储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2008年下半年美债利率经历第二轮快速下行。7月随着次贷危机恶化,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并开始抛售原油,使得油价急速回落,市场通胀预期缓和,甚至开始担忧未来潜在的通缩,带动美债利率回落。

进入9月,雷曼兄弟宣告破产标志着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市场恐慌情绪加剧并涌入债市。在流动性冻结的情况下,美联储依靠多项紧急流动性工具,向市场大量投放流动性。10月8日联储宣布紧急降息50 bp,10月、12月FOMC会议分别再降50 bp、75 bp,达到零利率。11月25日联储宣布开启QE。美联储货币政策宽松政策频发,使得2008年三季度后美债利率急速回落。

3.2 阶段二(2008年12月 – 2010年4月):通胀预期升温+大规模财政刺激,利率上行

2008年12月 – 2010年4月,美债利率先快速上行,随后经历震荡。10年期美国国债利率由2008年12月18日的2.08%上行至2010年4月5日的4.01%,累计上行193 bp。

2008年12月 – 2009年6月,通胀预期升温叠加大规模财政刺激,带动美债利率快速上行。2008年12月,随着美联储推出QE,以及美国政府开始酝酿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市场预期经济将触底回升,同时加深了对通胀的担忧,5年期盈亏平衡通胀率(即5Y Notes – 5Y TIPS)由-2%的水平开始快速回升,带动美债利率触底回升。2009年2月,财政刺激方案落定,即《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通胀预期及经济复苏预期进一步回升,带动美债利率快速上行。


2009年6月 – 2010年4月,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市场对货币政策存在分歧,使得美债利率整体维持高位震荡。2009年下半年,虽然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企业投资和就业市场复苏仍然缓慢,而房价尚未企稳,次贷危机的后遗症仍在发酵,市场担忧经济复苏的持续性。另一方面,通胀和油价均出现触底回升趋势,尽管美联储多次强调将在相当长时间保持低利率政策,但市场仍然担心通胀上升后,美联储会被迫收紧货币政策。因而该阶段美债利率整体在高位维持震荡。

3.3 阶段三(2010年4月 – 2012年7月):欧债危机爆发+经济二次探底+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加大,利率再度回落

2010年4月 – 2012年7月,美债利率震荡下行。10年期美国国债利率由2010年4月5日的4.01%下行至2012年7月12日的1.50%,累计下行251 bp。

欧债危机爆发+经济二次探底预期,是本轮美债利率再度回落的主要原因。2010年4月,希腊向IMF和欧盟申请救助,欧债危机酝酿爆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触发美债利率下行。而2010年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两党分歧加深,使得市场预期财政政策将有所收敛。但经济基本面来看,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力度并不强劲,2010年二季度GDP增速低于市场预期,而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以上的高位,甚至在7月后拐头向上,市场对经济二次探底的预期升温,带动美债利率再度回落。

为稳定经济,美联储开启QE2,并多次通过政策沟通的方式引导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极度宽松也为债市上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压低长端利率,刺激信贷和经济增长,2010年11月美联储宣布启动QE2,购买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此外,美联储还加大了对市场的政策沟通力度,引导市场对低利率环境的信心,如2011年8月,美联储明确表示在2013年之前保持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在0%-0.25%的区间。2011年9月,美联储宣布使用4000亿美元的扭曲操作,进一步压降期限溢价。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极度宽松也推动了本轮利率的下行。

3.5 阶段四(2012年7月 – 2013年12月):经济加速复苏带动利率上行

2012年7月 – 2013年12月,美债利率震荡回升。10年期国债利率由2012年7月12日的1.50%回升至2013年12月31日的3.04%,累计上行154 bp。

经济加速复苏是该阶段利率上行的主要原因。2012年下半年,房价触底回升,房屋销售回暖,三季度实际GDP回升至2.6%,较二季度的2.4%回升0.2个百分点。而失业率方面,2012年3月 – 7月失业率维持在8.2%不变,8月后也开始回落。房地产的回暖使得市场对未来经济加速复苏的预期升温,带动美债利率上行。

虽然2012年9月美联储启动QE3,但由于市场已有一定预期,并且对经济复苏信心较强,因而QE3并未带来美债利率回落。2013年5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首次暗示将缩减QE,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或由极度宽松向正常状态回归,因而恐慌性抛售美债,带动美债利率加速上行。







特别提示


一般声明



张伟论债
债市与周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