櫼栌栱柱之相支,规矩准绳之先治。
在山西建筑巡游选题制作时,我们有两项计划之外的收获,都与木构相关。
一是离开汾城古建筑群后,司机师傅熟悉当地情况,开车经过县郊一处古建筑市场,我们看到木构从砖石夯土中剥离出来,变成裸露的骨架。目之所及,院落、单体和各类构件,无所不有。
汾城县郊的古建筑市场,不同状态的木构件和建筑随处可见。
二是在暂不开放的布村玉皇庙,遇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以下简称‘木材所’)的研究员正在现场作业,处理生物病害。以此为线索,木材所的工作构成了解传统木构的重要视角。
*
正在注入防虫药剂的玉皇庙后殿木梁。(作者摄)
木材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创立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静生”是范源廉先生的字,他是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任教时的学生。1930年,中国首个研究古代建筑的学术团体——“营造学社”诞生,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据说营造学社与调查所曾就木材问题有过交集。学社重视现场测绘和文献资料,关注尺寸、形制和设计;调查所探究木材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应用技术。在当代传统木构的研究和保护中,两个来自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机构时有重逢。近百年来,在无数从业者的努力下,传统建筑及其材料的研究体系和内容越发枝繁叶茂。
以这两次意外收获为契机,传统木构在当代的多元身份显露一角,是研究的材料,是保护的对象,也是交易的商品。
(注:胡先骕,植物学家,191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学士,192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中国植物志属》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的植物谱系,静生生物调查所联合创始人,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1921)创建人,中国植物学会发起人。)
* 点击观看
*
南禅寺大佛殿
山西省五台县城阳白乡李家庄西侧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大殿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唐建中三年(782年)重修,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面阔11.62米,通进深9.9米,总高9米,用檐柱12根,厅堂造,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1974年至1976年,政府拨款对南禅寺进行维修,用铁箍加固西北角柱子,“恢复唐制”,修缮时发现宋元祐元年(1086年)的修缮记录。
山西现存三座唐代木构中有两座在五台山,分别是唐建中三年(782年)建造的南禅寺大殿和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建造的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
山西省五台山南台西麓佛光山中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
1937年六月,营造学社成员根据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敦煌石窟》一书中敦煌莫高窟61窟的五代壁画《五台山图》来到五台山考察,发现佛光寺。
“佛光寺,燕宕昌王所立。四面林峦,中心平坦。宕昌王巡游礼谒,至此山门,遇佛神光,山林遍照,因置额名佛光寺。”
——《广清凉传》
相传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99年)时期。北魏帝王推崇佛教,寺院日益兴盛。 北周武帝灭法,佛光寺遭到破坏。隋唐高僧解脱禅师重修佛光寺,因唐武宗的“会昌法难”(公元845年)再次遭到破坏,武宗死后,宣宗继位,佛法重兴,大中二年 (公元848年),“ 特许修营佛光一寺”。
佛光寺整体坐东朝西,场地东、南、北三面被小山环抱,西面开敞,寺内建筑分布在从西向东抬升的三级台地上,第二层与第三层台地高差为15米,台阶陡峭。现存山门、文殊殿、东大殿、廊房、墓塔、 经幢等。其中东大殿位于最高点,视野开阔,一览群山,自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来,未有重大修缮记录。
1984年,佛光寺兴建消防蓄水池3个,可以储存水900立方米。
木结构怕火,越是古老的木构越怕。由于自身老化和气候变化,老木头表面出会现细小裂纹,气体渗透性变高,更容易燃烧。正常木材大约在44秒左右会被引燃,古代的木头只需要6到10秒。阻燃涂料是化学制剂,对于木材可能产生的影响没有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被验证,所以尚未应用于文保单位的木结构,古建筑需要根据木材年代以及材种进行更加精细的消防设计。
佛光寺东大殿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建造,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堂造,金厢斗底槽,外柱和内柱各围合一圈,呈回字形,内柱里面是内槽,内外柱之间是外槽。大木作结构材料为硬木松。
屋顶的琉璃鸱吻和脊刹推测为元代修缮时替换。1953年,东大殿修缮,更换部分椽子,维修后檐墙,杜仙洲担任修缮顾问。
*
殿内五百罗汉像及外槽悬塑,钟、磬、匾额为明代新增。
近期,佛光寺每天游客量约600人。驻扎佛光寺的消防队约有二十人规模,其中一人为专业消防员,其余为劳务派遣。他们日常生活在南侧的院子里,院内有一小块菜地,一只猫,院外还有一片玉米地。队员通常在早晨清扫寺院后进行安全演练,平时会在寺庙内巡逻,制止吸烟等危险行为。深山古寺的消防是一项系统工程,山上有人巡逻,也有无人机巡视,防止森林起火,周边的村内有应急消防队,寺院内无死角的监控与市内的指挥中心联动,消防通道保证发生险情时,消防员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
图一:佛光寺东大殿匾额“佛光真容禅寺”;
图二至图三:东大殿外檐转角铺作,正侧两面与柱头铺作相同,斜角出角华栱两杪,角昂三层。外檐补间铺作为“五铺作双杪无昂”,斗栱底部不用栌斗,第一跳华栱与第一层柱头枋十字搭交。外檐柱头铺作为“ 七铺作双杪双下昂”,由下方最大的方形构件栌斗出华栱两跳。第一跳偷心,没有横栱;
图四:殿内前后槽、内槽栱眼壁有唐代壁画《说法图》。
*
外槽乳栿分为明栿、草栿两层。图中为明栿,为月梁式,在平闇以下,搭置于内外柱头斗栱之上。
木构不仅怕火,还怕水。水对于木构的破坏更加复杂。
绵绵细雨只要下三天,木材含水量增加,空气中的孢子就会附着在木构表面,菌就产生了。木材开始慢慢腐朽,到一定程度会断开,然后房屋倒塌,最后年久失修,彻底消失——这就是山西部分古建筑面临的境况。
图一:佛光寺东大殿正面中间为板门,板门背后有题记,据此推测为唐代始建时原物,两尽间槛墙上安直棂窗;
图二:文殊殿壁画为明宣德五年(1430 ) 所绘,清康熙六十年(1721 )补葺文殊殿时,曾局部修饰。主体内容为《五百罗汉图》。
蠹虫、天牛、白蚁等虫子可能会加剧这一过程。菌寻找碳源,虫子寻找食物。菌让木头腐朽之后,虫子前来觅食,最终硬木头变软木头,软木头变烂木头,被吃干榨净。山西气候干燥,白蚁相对较少,但是近几年,木蜂开始变多,它们不会自己筑巢,而是在干燥温暖的古代木构内钻洞,作为栖身之所。
图一:佛光寺东大殿内第一进北次间北缝乳献题记:大明宣德岁次甲寅月律夷则拾有九□重葺大雄宝殿等 ;
图二:唐乾符四年经幢。幢高4.9米,八角束腰须弥座,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身上为宝盖,宝盖上置一矮柱,矮柱上作八角攒尖形屋盖,盖上有八瓣山花蕉叶,内置覆钵,上有宝珠;
图三: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经幢。塔身高3.24米,八角束腰须弥座,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末镌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 之名。
*
林徽因测绘佛光寺经幢。(来源网络)
屋顶上生长的植物也会对下方木结构造成破坏。飞扬的沙土在屋面沉积,种子通过风和小鸟带到屋顶,雨季一来,种子萌芽,生根。根会分泌有机酸,腐蚀瓦片,将其中的钙、磷等矿物质释放出来,成为养分,根系吸收,继续生长,变粗,将屋面的材料撑破。雨水顺着望板的缝隙渗透到梁,再沿着梁渗透到柱子,接下来,菌和虫子登场。
佛光寺老照片(来源网络)
图一:1922年,小野玄妙拍摄佛光寺大殿;
图二:1925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聘请太原“美丽兴”照相馆对东大殿拍摄了七张建筑照片;
图三:1937年 中国营造学社拍摄佛光寺。
布村玉皇庙遇到的麻烦是天牛。
2021年,玉皇庙献殿的象鼻昂局部掉落,木材所前往现场进行保存现状评估,发现生物病害。庙内有树,天牛吃树上的嫩叶,在临近的木构上产卵,幼虫钻入内部取食,蛀蚀木材。木材所随即提交报告,展开工作。
*
布村玉皇庙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慈林镇布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中殿建于北宋晚期,后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各建筑不早于明代。
*
中殿共用14根柱,均为沙岩石材质,前檐正八角形柱以斫纹为饰。
木材所内部有不同的团队,分别负责病害检测、病害处理、修复、加固和白蚁治理等细分工作。治理天牛的第一步是研发药剂,保证药剂及其用量不会对其他动物构成威胁,如果场地周边有河流,还要考虑对于水体和鱼类的影响。现场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消杀,把虫卵和幼虫杀死;二是防护。当然真正的现场工作更加琐碎,比如砍树,从根源上杜绝天牛,还要打扫积灰,确保药剂能够渗入木材当中。
布村位于长子县东南方,“南望慈林,北环丹水”。 据玉皇庙内碑中所载,村中除玉皇庙外,还有古佛寺、关帝庙、土地祠、太极庵和祖师阁,此外尚有 “ 村东南陽佛庙一所、山神庙一所、龙王庙二所”。
布村玉皇庙坐北朝南依台地而建,沿中轴线方向依次排列门楼、前殿遗址、献殿、中殿、后殿。
中殿为单檐歇山顶,前出月台,雕饰精美,建造年代存在争议,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贺大龙推断是唐末和五代。
2006年10~11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师生测绘布村玉皇庙,次年报告提交地方文物部门。
2012年5月,布村玉皇庙整修。
玉皇庙的治理项目直到今天依然在继续。文管员田师傅曾说,北京的专家过几个月就要来一次。厢房内挂着“木材保护剂存储区”牌子,房门紧锁。前殿门口则挂着的牌子写着“药剂防治作业区域请勿进入”。后殿内,有一根木梁正在“输液”,一副接受治疗的模样。
*
布村玉皇庙前殿修缮前。(来源网络)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
佛宫寺坐北朝南前端置三门四柱三楼头单檐悬山顶木牌坊一座,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布列山门、木 塔、砖构门楼、大雄宝殿。山门东西两侧分别建钟楼和鼓楼。其中木塔建于辽代辽清宁二年(1056年),其余为明清重修。
相比之下,应县木塔面临的问题则严重得多。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的巅峰之作,高63.863m(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1年数据)的应县木塔正在持续向东北方向倾斜,是现存木结构中安全风险最大的一处,存在结构倾斜、位移、构件损坏、材料风化等问题。
木塔外观五层,梁枋斗栱层九层,高65.838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1年实测)底层为重檐顶,以上各层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塔身平面为金厢斗底槽,每层内槽柱8根,外槽柱24根,形成双层环形套筒式结构,柱头之间施阑额和普拍枋。 木塔采用的斗栱多达240组,不同结构和形状的共计有54种。
应县木塔自辽清宁二年(1056年)始建至今,经历对其有显著影响的地震40余次。受到烈度七度以上的地震影响有2次,六度地震影响有6次,五度地震影响在9次以上,四度地震影响则有20 余次。
木塔自建成以来,约每隔120年至150年修缮一次,民国年间曾经大修,建国后,1976年,中国文物研究所针对木塔当时的残损情况实施维修加固。2008年,进行木塔屋面养护。
底层檐柱柱头铺作为偷心造。
塔内底层存辽金壁画,释迦牟尼佛像以全结跏趺坐姿势端坐于束腰莲花座上,高约10米。
应县塔身前方有一块LED计时器,上面写着 “应县木塔已经在这里等你x年x月x日x时x分x秒”。木塔等得并不容易。自辽清宁二年(1056年)始建至今,木塔经历对其有显著影响的地震40余次。1926年遭受炮火破坏,“塔之上下,被炮轰二百余弹,柱梁栏杆无不受其毁坏,并炸毁塔顶之云罗宝盖等等”;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木塔作为应县守军指挥部,二层、三层收到炮击损伤。1935年维修拆掉明层夹泥墙和斜撑,这次维修对于木塔造成的破坏被梁思成先生称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此举充分证明在尚未真正了解和掌握木塔信息之前,盲目地修缮等于破坏。也让社会各界对于木塔保护与修复工作慎之又慎。
应县木塔修复部分备选方案:
落架大修:将所有的建筑构件拆卸下来,对构件进行修复、补强和替换。
木塔全支撑:在木塔内外槽之间竖起钢结构框架。
上部抬升:将木塔不需要维修的上面几层原状抬起,与二层脱开,对二层采取落架维修的措施,然后再将上面几层放回去。
从1933年营造学社首次对木塔展开全面调查和测绘以来,对于木塔的研究从未停止。然而直到今天,应县木塔结构的科学原理依然是个未解之谜。现状不是原状,面对一直在变化的应县木塔,不同时代的测绘图纸只是对于木塔状态的阶段性记录,而非法式图纸,或者更直白地说,不是建造图纸。
塔身匾额:
木塔南立面悬挂“释迦塔”木匾上面记录下几次修葺年代;
天宫高耸:清光绪十年 李恕书;
天下奇观: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题,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山西左布政使司郭显忠立;
天柱地轴:明万历年间,田蕙题,王有容立。
即便能绘制出图纸,知道古代工匠如何建造,甚至能够做出等比例模型,也并不代表可以修复木塔本体。木塔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构件产生变化,与之相邻的构件随之变形。目前木塔部分构件被压缩60%,与之搭接的其他构件随之产生形变,哪怕是找到合适的木材,按照法式尺寸制作出来的全新构件也无法匹配周围已经变形的构件,安装不回去,如果对周边构件进行处理,则会引发面层信息丢失,构件尺寸变化等问题。应县木塔的保护与修复,牵一发而动全身。
时至今日,屹立近千年的木塔依然是应县唯一的视觉焦点
应县木塔老照片(来源网络)
图一:1902年伊东忠太拍摄的应县木塔外观;
图二:营造学社拍摄的木塔,此时每层仍有夹泥墙;
图三:1966年拍摄的木塔;
图四:莫宗江先生与应县木塔斗栱合影。
木材研究所的信息采集团队已经跟踪应县木塔十三年左右,进行过四次采集工作,收集到各种各样的数据。然而木材所研究员、古建筑木材科学研究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执行主任周海宾坦诚地说:“我们搞不清楚的东西还有很多。”
万荣稷王庙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张乡太赵村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
寺庙坐北朝南,占地约3400平方米。稷王庙原本规模较大,有左右配殿,东西廊庑,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99年,太赵村民自发修缮稷王庙,在前檐斗栱和阑额上施彩绘,增加殿内神像。
稷王庙大殿选用松木作为主要材料,云山用作柱、檩,斗多用槐木、榆木等硬杂木,栱全部使用松木,其中两朵柱头斗栱及六朵补间斗栱具有元代斗栱形制,疑为元代舞厅拆下来重复使用。
文管员:李孝鹏
古建筑的维修周期正在变短。从过去的上百年逐渐变为几十年,现在山西的古建筑大约十年就要维修一次。
周主任认为其中原因与材料有关。首先是选材,材料质量下降会改变整个建筑结构的荷载分布,降低稳定性,并且更容易受到虫子等生物的侵害。第二是用材,现在的施工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使用木材。这二者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古代工匠如何建造木结构。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面阔20.11米,通进深12.57米,梁架结构为厅堂造,单檐庑殿顶。檐柱与金柱之间形成回廊,外檐柱头、补间、转角铺作均为五铺作双下昂。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代为金代。后经过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团队的测绘,重新断代为不晚于北宋天圣元年,稷王庙大殿也成为山西唯一一座北宋庑殿顶建筑。
大殿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天启六年(1626年)均有重修。在国家文物局“南部工程”项目中落架大修,檐柱、斗栱、昂、耍头等构件均有替换。
由于民间工匠体系传承断档,对于木材的了解和使用经验一并流失,成为宣传语中一句泛泛的“古人的智慧”。木材所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各项技术手段,从现有物质遗存当中获取各类数据,反向推测传统工匠使用木材的详细信息。
戏台位于院落南部,面阔三间。戏台在民国时期移建后,与午门相连,戏台曾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被改建为“人民舞台”的式样,后被恢复。
*
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
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藻井为金代原物,以梁枋划为九格,形成九眼。
“木材是最复杂的材料。树和树不一样,一棵树从上到下不同位置的性能也不一样。古建筑相当于不同基因组合而成的综合体,表现出来的是综合性状。”周主任说:“材料是保证结构发挥功能的基础。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材料观。”
古人讲究就地取材,就地加工,不同类型的构件会使用不同硬度的木材。例如,应县木塔的主体材料为华北落叶松,但由于斗栱当中的“斗”是横纹承压构件,持续受到压力,所有塔身栌斗均使用硬度更大的榆木。目前有些古建筑木结构修复会使用进口木材,周主任对此持保留态度,他认为本地树种自身携带的文化和地理信息这类不可见的价值对于古建筑同样重要,外来木材还可能水土不服。他曾经提出建议,摸清山西古建筑材种,在部分地区建设储备林地,专门用于古建筑修复。然而在环境保护压力极大的山西,这项建议的实施注定不易。
*
斗八藻井,其名有三:一曰藻井,二曰圜泉,三曰方井。
——《营造法式》
天宫楼阁:高五尺,深一尺。用殿神、茶楼、角楼、龟头、殿挟屋、行廊等造。
——《营造法式》
材种分析不仅能体现选材智慧,还能反应修缮信息。局部材种的突然变化可能是一次民间修缮的结果,结合木材断代技术,即可与文史资料相互印证。
木材有方向。北方山区北坡的树木南侧年轮较窄,北侧年轮则较宽,南侧木材材质好于北侧。根据周主任介绍,过去工匠会让木材保留原来的朝向,在林中朝南的一面,在建筑当中依然朝南。木材有纹理。如果树木长在风口处,风吹过来,形成扭矩,木头纹理方向会发生变化,通常来说,木纹偏转方向相反的一对木料会被放置在平面的相邻位置上,使其力学性能相互平衡。
*
高平崇明寺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城东南15千米的圣佛山,寺东是郭家庄村,寺西是垛则村。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
崇明寺又称狼谷寺,为田庄寺院,整个寺庙形似堡垒,疑曾经收敛乡间财富。
文管员:郭文代
选材之后要制材,也就是材料如何下锯。一截原木的上段,中段,下段的性能各异,梁该从何处截取,取下来的梁适合放置在东西向,还是南北向;一块木材应该先取斗材,还是先取栱材,各有差别。对于一座传统木结构而言,构件放置的位置和它所用的木材的性质关系十分密切,与如今在工厂内预制的标准化木构件并不相同。
木材加工方式和背后还隐藏着工匠团队的谱系信息,不同团队的做法存在差异。甚至还能从材料做法当中看出项目工期是否紧张。应县木塔是典型的湿材应用,也就是木材砍伐以后马上加工制作,没有经过露天放置,自然脱水的过程。
崇明寺中佛殿建造于开宝四年(971年)在许多地方沿用唐代建筑的形制和特点,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歇山顶,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昂尾压在四椽栿之下,柱头上没有普拍枋,补间斗栱五铺作,双杪偷心造,不设栌斗,第二跳华栱极长,悬挑托举的距离较远。
“中国古代木构的工匠体系和世代累计的经验从明清以来不断流失,在鸦片战争的时候基本断档,我一直在寻找古今的纽带——古建筑到底对现代木建筑有什么帮助。我们历史悠久,传承在哪里?”在被问及为何从事中国古代木结构研究时,周主任回答道。
“我们的团队才刚刚打开这扇大门,还有大量的信息等待挖掘和研究。”
中佛殿内的四椽栿使用两根尺寸相等的短小木材对接而成,在“断梁”的正中缝下,使用一根不太大的顺栿串承托,两端置于前后檐柱斗栱的后尾上。小材大用,使用组合梁盖大跨度木结构。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梁、枋、柱、檩、斗栱等木构件,并通过榫卯结合成柔性节点。在现存的木构架古建筑中,仅屋面椽子、连檐、望板、角梁等使用铁钉,其他木构件均用榫卯相连。由于木材抗弯、抗拉强度相对较高,古代木构很少因地震或自身载荷受损,结构问题大多是由于木材干缩、开裂和腐朽等原因。
*
崇明寺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悬山顶,柱头有宽大的普拍枋,当心间用斜栱,根据柱头题记,后殿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
然而木材也有它稳定的一面:“木材蠕变”是指在一定静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这种变形会在材料使用后的前五十年发生,后续变化缓慢。阳光当中的紫外线会引发高分子的分子链断裂,表现为木材表面粉化。然而阳光照射三百年,对于木材的影响不过是一个年轮的宽度,也就是它生长一年的量。此外,木材的锈蚀速度远远慢于铁钉,所谓的“不用一颗钉子”是出于对主体结构安全性的考虑,而非炫技。
*
东羊后土庙
山西省临汾市土门镇东羊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
东羊后土庙,元代称东岳庙,原有东岳殿供奉东岳大帝。元大德七年(1303年),毁于平阳大地震,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清乾隆二年,重修圣母殿,民国初年重修戏台,1980年拆毁庙中年久失修的主殿东岳殿,1984年维修戏台时恢复元代戏台原貌。
后土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山门、戏台、牌楼、东岳殿遗址、圣母殿。
文管员:陶苗龙
*
东羊后土庙的圣母殿内存悬塑精美,大殿会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二后土娘娘诞辰日的庆祝仪式时开放,平时锁闭。2013年,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后土庙彩绘泥塑的保护修复工程,历时四年修缮完毕。
随着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于传统木结构认知日渐加深,保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丰富。传统木结构修复以构件替换、打牮拨正为主。自从1960 年,人工合成有材料环开始用于木材加固,1974年,不饱和聚脂树脂和环氧树脂被用来修复和加固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严重劈裂垂弯的大梁,应县木塔二层平坐层与二楼明层内外槽劈裂的木柱也填充环氧树脂加固。
东羊后土庙戏台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全国仅存的八座元代戏台之一,唯一的十字歇山顶,戏台总高12.6米,平面呈正方形,台基长宽均为13米,戏台面阔、进深各8米。内部不施大梁,由斗栱和井口枋层层相叠。
戏台铺作按其部位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檐部铺作,位于柱头额枋之上,中层在梁架中部,结构层的组成部分,上层位于梁架之上,构成八角形藻井。
戏台后墙内壁遗存元代壁画《钟馗捉鬼图》,此鬼名为“贪”。
在民间,古建筑还有另外一种“价值”,字面意义上的价值。
“最近生意不好做了。”襄汾县博珑园林古建公司创始人王金龙一边把我们引向厂区内部,一边向我们感慨。
*
襄汾县博珑园林古建公司创始人王金龙。
场地是一片露天区域,周围是农田,一根根木头沿着场地边缘插在土里,外面围上篷布,就是围墙了。大门看着平平无奇,进去之后,首先看到一处加工木构的简易车间,再往里走,乱中有序,一边是木结构院落,一座连着一座,另一边是牌坊、亭子等单体,没立起来的构件按照类别摆放,最边上是简易雨棚,里面是更细小的木构件,分门别类地摆放。有些重要构件上面写着年代和名称,比如“康熙、右边,金柱”等字样。王老板不到五十的年纪,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显年轻,他是山西本地人,普通话说得很好。据说原来这一条街上都是做相关生意的,如今只剩下他一家。
一座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的嘉庆年间的整院已经找到买主。王老板负责构件运输和现场拼装,立好木结构以后垒土砌砖,山西古建筑的墙厚可以做到500毫米厚,蓄热性能好,冬暖夏凉。王老板只做木结构,土建由其他团队负责,双方合作。收购过程也是如此,山西有专门收购砖石的公司,剥离出来的木结构由王老板来接手。
最初,王老板只做古家具,某天遇到一位买家主动问起他手里有没有老房子,王老板就这样踏入这个行业。“刚开始就是想着挣点钱,后来就喜欢了。”如今他的货源遍布全国各地,在参观的时候,他指着一堆木料说这是从甘肃收购回来的,旁边的院子是康熙年间的,还有一座雍正年间的商会大院,上面的匾额是他从别的地方收来自己配上去的,要给古建筑增加一点人文气息。
“我把老百姓不要的,准备拆的老房子买回来,修复好,和他们做仿古的不是一回事儿。首先,我的初心是保护,第二,我这里的每座房子不是国家挂牌的建筑,没有触犯国家法规。而且很多的构件都是在木料市场上高价收回来的,这些是流失的建筑。”
“我所提倡的就是保护,虽然说老房子一保护起来我就没有办法拆了。我去了很多地方,看到很多很好的房子会心疼。(建筑所在的)村子已经没有了,或者搬到新村,最起码二、三里路以外了,特别好的东西,挂上县保的牌子就不能动了,看着它破烂,包括戏台的顶都烂了都塌了,你愣是不敢动,我也不敢买。”
“不管你们怎么说,我该买还是买,买回来我就先放在厂子里。”
对于修复,王老板也有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这个上面缺一块花板,我找一块相似的找回来,补充上去。以老修老,以旧修旧,这就是最早的修缮标准。现在文物修缮没有这个标准,都是把老的替换成全新的。”
从事古建筑交易的十余年里,王老板对于传统木结构了如指掌。“拆一座房子放在那儿,不用搭起来,放在那里我点一下数儿就知道是否完整,还缺什么。我看一下柱子我就知道上面原来有什么,应该配什么。”他还自己设计了一座攒尖亭,用回收的木料搭建起来,就在忠义牌坊的对面。
如今王老板的手里有十来套四合院,工厂里养着五六位木匠师傅,一个工人每天平均300,王老板说疫情期间他没有让这些工人停工一天。而他现在的愿望是政府能够划拨文化用地,让这些传统木结构能留在山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和公安部联手发布《关于坚决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盗卖构件行为的紧急通知》,指出国有认定传统建筑所有权不得买卖,非国有认定传统建筑所有权可以交易,但不得进行搬迁。传统建筑是指使用传统材料、具有传统形制、运用传统工艺建造的民宅、祠堂、庙宇、牌坊、书院、名人故居等建筑,包括中国传统村落中列入规划保护对象的建筑,以及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试行)》于2024年1月下发,其中古建筑认定年代为清代及以前。1840年以前建造的主体尚存的古建筑,应当全部予以认定;1840-1911年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工艺建造,具有传统风格的,应当予以认定。
建筑建造时间序列:
南禅寺:唐建中三年(782年)
佛光寺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
高平崇明寺:北宋谆化二年(991年)
布村玉皇庙后殿:年代存在争议,不晚于宋
万荣稷王庙:北宋天圣元年 (1023年)
应县木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
东阳后土庙戏台:元至正五年(1345年)
鸣谢 周海宾
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员;林木生物质低碳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主任;古建筑木材科学研究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