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宗首发|当一座桥只有3厘米厚度

文化   2024-11-12 19:43   北京  



Preface




当建筑与自然相遇,常常产生难以言说的力量。文字和图片只能捕捉建筑的部分魅力,而真正的感知只能通过人们亲身的体验得以实现。面对泛式建筑(far workshop)做的这两个桥梁项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它们带给人的感受,那就是“赤裸”。在建筑设计中,赤裸意味着极致的真挚,不需要任何遮掩或修饰,它呈现出最本质的形式与力量。然而,这种看似简单的外观背后,蕴含着的是极为复杂的思考、精准的计算和反复测试。





泛式建筑在阜溪上的两座步行桥——隐桥与一纸桥。



两座桥所属的莫干山阜溪水街项目是当地一个重要的城镇更新项目。莫干山镇本身是一个连接城市与自然的枢纽,它将上海的大都市圈与长三角地区的自然景观相融合,成为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阜溪是莫干山镇的生命线,它蜿蜒流过镇区,全长1,600m。随着阜溪流域的整体提升,这条河流不仅为区域提供了新的景观空间,还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业态提供了发展机会。







隐桥的桥体设计纯粹、简洁,仿佛悬浮在水面上的一张薄膜。



隐桥是泛式建筑设计的第一座桥梁,这座桥不仅与阜溪的自然环境相融,还随着溪水的潮汐变化展现出不同的形态。桥体微微起拱,当溪水处于低水位时,整座桥体显露,人们可以自由通行。而当水面上升时,桥面逐渐被水覆盖,最后只剩下顶端露出水面,成为一座孤岛,暗示着下方桥体的存在,并标识出水面仍然在安全高度范围内。当水位继续上升,整座桥消失于水中。这种设计使隐桥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件大地艺术品,它随着时间、季节和水位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隐桥与水面在不同时节的关系变化。



这种与自然互动的设计理念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长久以来的关系。在早期,人类居住的环境中,河流与岸边没有明确的界限,随着时间和气候变化,水流和土地的边界也相应变化。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河流、道路和陆地被明确划分,虽然带来了功能上的便利,却也让景观变得功能化、机械化,失去了自然的诗意。隐桥的设计试图重新引入这种模糊的边界,挑战现代城市对明确边界的执念,重新在建筑中引入自然的不可预知与变化。这种模糊性虽然看似危险,但也蕴含着神秘与诗意,建筑师通过隐桥,试图恢复人与自然之间那种流动的模糊边界。




* 向左滑动


桥面由两片钢板焊接而成,形状如同扁豆荚。



从结构角度来看,隐桥几乎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其设计反映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桥梁的跨度为13.5m,形状如同扁豆荚,由两片钢板焊接而成。桥面中部的厚度为150毫米,随着结构延伸到支座处,厚度减小到32mm。这种豆荚状的设计不仅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还让两片钢板之间形成箱型截面,不需要复杂的支撑结构。整个桥体设计纯粹、简洁,仿佛悬浮在水面上的一张薄膜。





桥梁分解示意。




三维剖面及扶手示意。




桥体生成曲面构造线。



桥面铺设了螺纹钢筋,不仅增强了桥面的防滑性能,还增加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部分钢筋弯折形成栏杆和扶手,使得桥梁的结构设计与功能高度统一。这座桥没有多余的材料和装饰,所有的元素都被精简到了极致。在制造过程中,桥的上下两片钢板分别被分解为九段,每段钢板需要经过精确校准,以确保桥体能够随着水位的变化若隐若现。在工厂内完成的堆载实验和振动测试,确保了桥体在极致轻薄的状态下依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舒适度。





3.5kN/m²全桥堆载/振动实验。




隐桥的细节,桥面铺设了螺纹钢筋,部分钢筋弯折形成栏杆和扶手。








一纸桥隆起的弧度在视觉上和西面的山连在一起。



第二座桥——一纸桥的设计灵感来自一张普通的A4纸。建筑师们通过折叠纸张的方式,探索如何将柔软的纸片转化为具有结构强度的桥梁。通过反复测试不同的折痕设计,最终选择了仅通过一条折痕来实现桥梁跨度的方案。在与结构工程师张准老师的合作研究中,确定了通过三条构造曲线和一个构造点来拟合折痕的桥体形式,并经过反复调整曲率和构造点的位置,找到最佳的受力分布。





从侧面看一纸桥仿佛一座悬浮在半空中的银色山丘。




纸张的折痕研究。



这座跨度仅仅15.825m的步行桥隆起的弧度和西面的山连在一起,于是建筑师设计了一条纤细的小径,仿佛穿越这座悬浮在半空中的银色山丘。为了最大程度消解踏步小径的实体感对桥体本身的视觉干扰,建筑师采用了高强度螺纹钢筋作为单一材料,完成了从支撑到踏板以及扶手的材料一体化。行人在桥上漫步时可以看到纸的轻盈与山的厚重。螺纹钢筋扶手的影子随着日光变化,在钢板上形成美丽的投影,为桥体增添了光影的细节。





螺纹钢筋扶手的影子随着日光变化,在钢板上形成美丽的投影,为桥体增添了光影的细节。



一纸桥静静伫立于自然之间,仿佛一张轻薄的纸,又像是一座坚固的山,承载着行人穿越风景的体验,同时也见证着时间的流逝。与隐桥一样,一纸桥通过极致的结构设计和简单的材料选择,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独特力量。





桥梁分解示意。




局部桥面与踏步关系。




构造线与构造点的调控。



尽管经过精确的计算,但自然的变幻莫测总是先人一步,给建造过程带来了不少挑战。实际施工时,现场的地形和标高与最初的设计尺寸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些变化,建筑师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设计,以确保桥梁能够在新环境下完美呈现。此外,现场施工对原有河流的改动也相当显著,这种改造带来了一定的束缚,使得原本自然的景观受到了某种程度的“规训”。为此,景观设计师大量使用毛石,希望营造出一种质朴的乡村氛围。然而,建筑师希望通过隐桥和一纸桥的极简工业美学,与周围的质朴环境形成对话,而不是简单的融合。





景观设计营造出的氛围与桥体形成对话。



泛式建筑的主持建筑师王莽源告诉我们:这两座桥的设计都在探讨同一个主题,通过极致的结构设计,创造出一种脆弱的假象。这种假象试图激发人们对桥梁和周围空间的身体感知。隐桥极薄的桥体设计让人们在初次踏上时充满了谨慎,但桥体的稳定性很快消除了这种不安,人们仿佛在水面上行走,既有惊奇感,又保持着某种安全感。而一纸桥则通过纸张般的轻薄与山的厚重之间的对比,创造出类似的感知体验。当人们行走在这座桥上时,会产生一种矛盾的惊奇感,既觉得脆弱,又感受到其坚固的支撑。这两座桥通过“假装的危险脆弱”,唤起了人们对空间的全新感知。





这两座桥“假装的危险脆弱”,使行走在其上的人们可以有对周围空间新的身体感知。



泛式建筑位于上海。他们的设计实践始终围绕着“真实建造”和“日常诗意”展开。通过对空间和构造的非常规操作,引发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并探索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隐桥与一纸桥正是在进行这样的探索,并通过极简的形式与精致的结构设计,重新定义了桥的功能与美学,为行经的人带来不同寻常的感受。





成为周围景观一部分的一纸桥。



建筑常常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出现,作为延展的身体,让我们与自然靠近,带我们走向高处,走向河的中央。当我们用脚踩着裸露的钢筋,穿过这些桥梁,感受溪水从我们的脚下脚上流过,当我们牢牢抓住栏杆,任由思绪漂离。在这些短暂的时刻,自我与外界的边界逐渐模糊,正是赤裸的建筑赋予我们的力量。



项目名称:  隐桥 & 一纸桥

项目类型:步行桥

项目策划:urbaneer都市工作群

建筑设计:泛式建筑 / 王莽源,杨洋,李睿

结构设计: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 张准,张冲冲,胡晓劼

设计统筹管理:ConCom集良建筑

设计时间:2023-2024

桥梁跨度:13.5米 & 15.825米





采访、撰文:一农

摄影:Biosphere 建筑摄影(周子杰,俞诵陶),杨洋,王莽源

编辑:Ziyu

图片由泛式建筑提供











卷宗Wallpaper
推进中国设计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