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首席作者: 李占青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意味着年关越来越近。说来也怪,近些年来,每临年关,我心中便会惦念起自己曾写过的一首诗。在微信界面一番寻觅,才知此诗创作于 2019 年,掐指一算,已然过去五载。其诗意思如下:
年,迈着轻轻的脚步,
匆匆地来了。
没有了儿时的惊喜,
没有了期盼,
一种茫然的负担悄悄爬上心头。
岁月没有偏袒,
没有情义,
公平地从我们身边溜走。
没有变得是日出又日落,
变了的是额头的皱纹,
刻满了岁月的年轮,
一声叹息!
年年岁岁,
月缺月圆,
春夏秋冬……
每每读罢,那悠悠岁月中的年味便在我脑海中热气腾腾地翻腾着,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如今这寡淡的年味。在这喜庆的节日里,我莫名地感到怅惘和失落。
遥想过去,腊八的余韵刚刚消散,年就带着欢乐与憧憬的前奏缓缓走来。在乡间,宰猪羊、蒸馍馍、做豆腐、摊折饼、轧粉条、磨糕面、生豆芽,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年画、挂历、鞭炮、糖果,皆是必备之品;烧猪肉、蒸盘面、烹豆腐、炸丸子,香气弥漫;洒扫庭除、张贴窗花,这些都是为年而准备的重要之事。
除夕来临,红联映门,旺火熊熊,鞭炮阵阵,祥瑞之气直冲九霄。新年伊始,敬奉众神,祈求新岁吉祥。孩子们身着新衣,怀揣压岁钱,在老巷中聆听鞭炮声,那是童年最甜蜜的渴望,每一个新年都如同盛大的庆典,喜悦之情溢满心间,似乎要将心湖撑破。
犹记祖父的山羊胡子微微翘起,端坐在暖炕上。火炉上炖肉的香气四处飘散,他随手倒上一盅酒,用火柴点燃,手持锡壶在火焰上,那蓝盈盈的火焰跳跃着,伴随着嗤嗤的轻响,爷爷口中念念有词:“烧酒壶壶,肉铞铞。”那惬意之态,尽在眉宇之间。
村里有个叫海海的,在夏日劳作的间歇,他与大伙闲聊打趣,操着一口浓郁的乡音:“日他娘的,大年下吃了一顿饺子,到了八月十五又吃了那狗的一顿。”言语之中,仿佛天天都能吃饺子似的,把饥肠辘辘的人们馋得心里直痒痒,内心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庄稼人被食物困扰的苦楚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生怜惜。
当我满怀深情地向那上大学的孙子讲述往昔岁月里浓浓的年味时,只见他神色平静,脸上写满了漠然,那神情仿佛我口中的一切不过是荒诞无稽的天方夜谭。在他的世界里,或许春节只是一个假期,是手机屏幕上不断刷新的信息,是与朋友在虚拟世界里的游戏狂欢。那些曾经温暖了几代人的传统年俗、阖家团聚的热闹氛围、走亲访友的真挚情谊,于他而言,犹如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遥远而陌生,难以触及,更难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情与温暖。
在稀疏的鞭炮声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节,不由得追寻着儿时年味的踪迹。可家庭已历经三代,岁月如同一把无情的利剑,在亲人之间划下了深深的沟壑。时代变迁以其坚定的步伐,将旧日的年味遗留在了身后。仔细回想,那确实已是许久以前的事了。原来的一切,都只是我以为。
当额头上布满岁月馈赠的褶皱,心中便自然而然地涌起一种深沉的渴望,我对过往年味与现代年味进行了仔细的梳理与总结:
——生活方式改变
过去生活水平有限,只有过年才能品尝美食、穿上新衣,如今物质丰富,随时都能满足这些需求,春节在物质方面的吸引力下降。时间愈发紧张,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春节假期短暂,人们没有时间像过去一样从腊月就开始准备年货、进行大扫除等,缺少了前期的年味铺垫。
——社会结构变迁
家族观念逐渐淡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进,家族宗亲关系解体,大家庭分散成小家庭,亲戚间的走动减少,春节团聚的氛围变得淡薄。人口流动愈加频繁,大量人口离开家乡到城市工作生活,与家乡的联系减弱,对过年的期待和感情也随之降低。
——文化传承断层
传统习俗不断简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传统年俗被遗忘或简化,如祭灶、守岁等,年轻人对习俗了解甚少,觉得繁琐,不愿参与,缺少习俗的支撑,年味也就变淡了。
——外来文化冲击
外来文化大量涌入,西方节日和庆祝方式受到关注,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对春节的重视程度降低。
——环境氛围变化
出于安全和环保等因素的考虑,很多地方禁止燃放鞭炮,少了鞭炮声,过年的热闹氛围受到影响。
——邻里关系疏远
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邻里之间缺乏乡村那种紧密的联系,甚至互不相识,缺少了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情和拜年串门的热闹。
——娱乐方式多元
科技发展促使娱乐方式多样,过年时人们可以看电视、玩电脑、刷手机、线上拜年等,沉迷于网络,忽略了现实中的亲情友情互动和传统年俗活动,过去全家围坐看春晚、守岁的温馨场景逐渐减少。
虽说如今年味不如往昔那般浓郁醇厚,可阖家围坐、团圆相聚之时,那股温暖融融的亲情依旧充满心海,成为岁月长河中最贴心的慰藉。
相关链接:新年双节
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
传说,远古时“年”是一头怪兽,有头有尾,四肢向外扩展,状如巨大的壁虎,性凶猛,糟蹋谷物,吞噬畜禽,祸害人类。人们用张网、坑陷、箭射等法对付它,但终无济于事。一天,一伙人正在燃火取暖,骤然看见“年”从远处走来,大家都胆战心惊,不知所措。但过了一会儿,人们发现“年”竟然没有了昔日的威风,只停在远处畏缩不前。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这家伙怕火。于是,人们赶紧往火里添加松柏枝,火越烧越猛,并伴有松柏油的爆裂声。“年”看见火星飞溅,听见噼里啪啦的响声,惊慌逃去,再未出现。从此,过年就成了人们在一年的头一天驱邪祈福的统一行动了。垒旺火、燃柏柴、响鞭炮之俗也因此而产生。
过年主要有四项活动:接神、祭祖、拜年、上坟。其中接神是第一项,也最为庄严隆重。民间供奉的神灵主要有:天地、灶君、土地、财神。大年初一接天地、灶君、土地,初二接财神。此外,还有大仙、门神、马王、吉星以及佛爷、观音等。接神其实就是敬神,在神灵前摆供品、点明灯、敬纸、焚香、跪拜、磕头。
据说诸神在腊月二十三日已经上达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了一年来的业绩,大年初一凌晨再返人间。故而凡间要点旺火、响鞭炮,迎接诸神归来。届时,家家户户旺气冲天,村村庄庄鞭炮轰鸣,硝烟中夹杂着孩子们的嬉笑声,人间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祭祖是另外一项庄严隆重的活动。吃过早饭后一家老小都要相随着去家族祠堂祭拜祖先,祖辈人端祭拜用的供品,父辈人拿香烛黄表等,孙辈们带鞭炮、二踢脚等。
当供品摆放好后,要点燃蜡烛,上香,敬纸,然后由祖辈人带头向先祖行跪拜礼,最后是响鞭放炮。
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俗称“磕头”。拜年分家拜、族拜、党拜。家拜是在家庭中进行,即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和颜悦色欣然受礼,并赠与压岁钱。族拜亦称“近拜”,是给本族中长辈拜年,一般都是未出五服者,进院先拜祖先牌位,再给长辈拜年。党拜也叫“远拜”,是指本村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年,只拜人不拜祖。大年初一拜年的人群相遇,都要互相祝贺“过年好”“恭喜发财”。无论走入谁家,主人都会热情接待,递上热茶、香烟、糖果和核桃,孩子们也会少不了压岁钱和小玩意儿。
上坟是春节活动的又一项主要内容。坟祭是与接神同样隆重的大事。坟祭所带供品为四个白馍馍、一壶酒、数盘菜。坟祭时要上香、敬纸。纸由蓝、红、黄、绿、紫五色叠成,俗谓“棉连”,意喻给亡人送去布匹。
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不论是庄重的接神、祭祖活动,还是祥和的拜年活动,都包含着人们对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接福纳祥、趋吉辟邪的美好祈盼。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大年之后又一个喜庆热烈、全民参与的节日。元宵节来源于远古人类对火的敬畏和崇拜。今原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群居住,所以也有火崇拜传统。元宵节的形成与道教也有着密切关系。东汉末年,道教产生,将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节”,并将天官与之相对应。《历代神仙通鉴》说:元始天尊在这天吐出一个胖娃娃,这个胖娃娃就是后来的尧,住天宫,掌管赐福。天官在民间是影响较大的福神。另外,原平与佛教圣地五台山接壤,诸多寺庙与五台山寺庙有着一定的渊源和关系,有些寺庙还是五台山寺庙的下院。佛教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佛经中的燃灯佛被认为是资格最老的古佛:传说释迦牟尼降伏神魔的日子也是正月十五日,这天要进行燃灯法会。这些都对元宵节张灯、放焰火之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元宵节时,要在大街上挂红灯、摆灯山、搭牌楼、垒旺火、扭秧歌、耍社火。
可谓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崞县城内闹元宵最具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是秧歌。届时,各村都有爱好者自愿充当纠首,筹措资金,召集演员,导练节目。秧歌一班大约30人左右,多为年轻男女。
从正月初六七就开始集合练习,先练习步子,再练习踩着曲子扭,然后训练踩街、走场子。正月十五日前后约十来天,各村秧歌不仅在城中转灯山,而且要跑村子。跑村子是村社之间的交往,你来我往互相贺年,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又增强了村社之间的友谊。
因为崞县城是原平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也是原平秧歌的主要发祥地。泊子、下风窊和上吉村的秧歌在清朝就已有了很大名声,经过十几代人的演出实践和修改整理,形成了完整的跑圈秧歌剧本。如 《大过年》《小过年》《点灯山》《俩来回》《住娘家》《看田》《钉缸》《薅谷》《打孝子》《朝霞峪赶会》《南神头赶会》《蟾蜍寺赶会》《担货郎》《卖烧土》《打灶君》 等,折子秧歌有 《王祥赶集》《刘狗青上寿》《俩亲家协骂》《四差捎书》《大钉缸》《秃子闹洞房》《大牧牛》《走口外》《偷葱》《偷蒜》《偷黄瓜》《赶十三》《穷光棍上坟》《小寡妇上坟》 等。秧歌名家有下风窊村的张成成、张考田、李增马和泊子村的张富斗、兰拴才、王长命等。时至今日,依然有杜树英、冯丽英、亢爱林等成为了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此外,原平城乡元宵节期间的民间文艺形式还有高跷、旱船、挠阁、骑驴、小戏等。
原平人都把“正月”的“正”说成上声,这个音调来源于秦始皇称帝后的避讳,因始皇帝姓嬴名政,所以天下人不得发出“政”音,而正月的“正”字音一直影响到现在。
(选自《原平地域文化通览》)
破五节
正月初五,民间往往要“送穷”和“接财神”。《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稗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正月初五主要习俗有“破五”和“躲五”两项,“破五”主要指燃放鞭炮、吃搅团、吃饺子、打扫院落并将垃圾扔到门外以驱赶穷气等。“躲五”则是农村新媳妇大年初五要回娘家,避免矛盾,躲开不好的事情。“破五”习俗,源于古人对于新年关好生活的期盼,意味着在初五这一天完完整整地结束过年的事宜,一切回到除夕前的生活。因此初五这一天就显得尤为重要,驱赶晦气,躲开麻烦,迎接新生活的到来。同时民间传说,正月初五这天为“财神生日”,南方在这天祭财神。
图片源自网络
特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