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作者:江湖游侠
2024年末,我们走进同川镇的东阎庄村,再探这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古村落。
就因为一个重要的信息:发现一处古代瓷窑遗址!
之前,原平境内只发现了官地村有两处瓷窑遗址,那是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成果之一。其基本信息为:
官地瓷窑遗址,位于官地村东100米处。据《原平县志》记载,官地瓷器生产始于清光绪年间,民国初年达到顶峰,年产瓷2万余件。现存瓷窑为清代遗存,东西长40米,南北宽15米,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内有锥形立窑1座,仓库及住房1栋,瓷窑直径约6米,高约6米,毛石耐火泥砌筑。
官地东瓷窑旧址,位于官地村东300米处。据了解,清光绪三十年(1904),郭三有在官地开办瓷窑,年产瓷器6千件。现存瓷窑于1953年停止生产,为清代遗存。窑址南北长50米,东西宽90米,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窑址内现存有瓷窑3座,石砌窑洞2栋。瓷窑为锥形立窑,毛石砌筑,直径约6米,高约7米。
官地位于原平的西山地区,而在滹沱河东还从来没有发现过有关瓷窑的信息。所以,这一发现就颇为意外和更加新奇了。
东阎庄《樊氏族谱》的主编樊连威先生,为我们当向导,从“长家巷”的门洞前径直走进村前的沟里。
这是一道浅浅的土沟,在村子里呈南北向,延伸至村前拐了个弯道,然后通往寿山水库,也就数百米长。就在村庄民居的最边缘处,有一个出露的土洞,位于土崖的半壁之间。
我们用小锹挖出几个脚可以蹬踩的窝,然后攀援至洞口处。只见内里有好几个烧结层相叠,有烧结的凝固物可以铲出;在烧结层的左面,可见许多碗形瓷片的堆积,有青色的,有灰黄色的。峰著说,青色带墨花的是清代瓷碗,而灰黄色有墨点的应该是元代的瓷碗。
我们捡拾了一些瓷片和凝固物后,向遗址的后边移动。在距离遗址不远处,存有一堵约一米半长、两米多高的夯土墙体,内中掺有大量碎瓷片和烧结粒。可见,这是一堵相当古老的墙体,想当年打墙时正是使用的瓷窑废土。
仔细端详此处地形,发现后期变动较大。早先的民居应该是远离瓷窑的,而土沟也根本没有延伸过来,这里就是一处纯粹的瓷窑,具体有几座窑就不得而知了。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瓷窑废弃了,民居扩展了,土沟越坍塌离民居越近越深,瓷窑便暴露了出来,或许后来成了垃圾的倾倒场。
这里的历史文化积淀相当丰厚,并非一句时髦的话。
东阎庄原名阎庄,在1980年地名普査时,因与本县的阎庄公社阎庄大队重名,这个村便按方位更名为东阎庄。
东阎庄是一个历史文化相当厚重的古村落。这里紧邻白沟遗址。白沟遗址,在东阎庄鹅儿沟处,位于东阎庄民居南约150米的龙头地。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地层上,堆积有灰黄色粉砂土,下部为灰白色砂质粘土。石制品埋藏于下部粘土里。发现石制品18件,类型单纯,均为脉石英石片。地质年代为更新世。
另外,还有一处胡家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灰坑、房址等。采集有夹砂灰陶和夹砂红褐陶片,其纹饰有绳纹和篮纹,器形有小口罐、鬲和甑等。另采集有石刀、斧和环等。属龙山文化白燕类型遗存。胡家崖,就在东阎庄村东南约500米与温东社村的接壤处。
据老樊介绍,东阎庄的原住民为胡、米二姓,胡姓住胡家崖,米姓居米家沟(寿山水库内东南侧),此二处地名分别在村东南和正南。胡家崖邻近有福寿山下泉水,米家沟有阎庄村西神龙泉水流经,都是适宜人类基本生存之地。胡、米两姓家族发迹后先后外迁,将村庄卖给了阎姓人家;阎姓一族发迹后也迁往别处,就又把村庄卖给了樊姓人和韩姓人,至今村中是樊姓为大族,韩姓人是小族。阎庄,没有了阎姓人家,只留下了村名和阎家桥的地名。
樊姓一族最迟于元代迁居此地,《崞县志》中就有樊氏先人的记载。即“樊世融,同乐都人,河南武陟县尹。樊世才,世融兄,天历间擢本乡诸军奥鲁百户。樊思问,阎庄人,天历间冀宁路提举司。”
旧志里的记载,表明东阎庄樊氏人家是当地土著,元朝时属于同乐里,并非《原平县地名录》中写的是明代迁来,村名也不是由“沿庄”而改为阎庄。
这一座瓷窑最有可能是由樊氏先祖建造的,经过数代人的传承一直生产至清代,后废弃。
无论如何,这个滹沱河东发现的首座瓷窑,理应列入第四次文物普查的成果中。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