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奎光岭砖塔
一九三七年崞县城和原平镇沦陷以后,原有的政府机关,除同川二区外早已全部溃散。在定崞两县由晋东北特委领导下,就在宏道镇建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并组成了定崞联合县政府,同时建立了中共河东区委会。一九三八年春定崞两县分治,东崞县县委正式组建,领导中心由宏道转移至东社。此后对崞县河东地区的抗日工作和根据地的开辟便有了坚强的司令部。这个起点为以后扭转崞县沦为敌后的混乱局面和逐步走向有组织、有步骤地展开敌后斗争,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一个重大的转机。
从太原沦陷后,敌人为固守交通沿线,暂时来不及向两翼伸手蚕食,崞县全境的斗争形势一度时期内相对稳定,正是全面开展各项工作的大好时机。在“抗日高于一切”的口号鼓舞下,各阶层人民抗日情绪极度高涨,抗日组织亦似雨后春笋般崛起。崞县人民高举抗日红旗,建立了县、区、村各级党、政、军、民等抗日组织。在这个高潮滚滚的风云时期,所有各级党政机关、牺盟会、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各个救国会和武装自卫队,都需要大量的干部来充实。尤其是党组织要在各个角落各条战线发现和培养先进分子发展成为党员,建立支部,所以选拔积极分子,培养党的干部,提高这些同志的政治素质,逐步带领广大群众走向一致抗日就成为开辟一切工作的当务之急。根据列宁同志“干部决定一切”的教导,树立了干部就是财富,干部的培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关键和指导思想。所以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零年间,乘敌人据点还未普及的有利时机,区委在游击区的斗争环境中连续开办了农民、妇女、青年师资、武装自卫队和党员干部等各色各样的训练活动。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为基层工作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一九三八年春,各级抗日组织纷纷建立,而党组织在农村却多数空白,县委在王东社开办了农民和自卫队训练班,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统一战线”、“减租减息”、“如何动员群众,武装群众”为主要内容,进行了两批有组织的训练,由各村农会和自卫队这两个比较庞大的群众组织,选送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培训中,除正面教育总体培训外,从侧面发现出身好、思想好,勇于为抗日牺牲个人利益的同志,经个别培养吸收为党员,这样一举两得,既培养了一批早期开辟工作的区村干部,健全和充实了基层组织,又发展了一部分共产党员。他们来自群众又回到群众之中,将革命火种层层点燃了起来。
朱东社民居
县委书记及各部部长亲自参加这次训练,有李长举、王今才、温贵才等,还有农会的郭在和、牺盟会刘体元、县总队李万里。与此同时县妇救会也在东社开办了集训各区妇女干部的训练班。用半月时间,以会议形式进行培训和工作探讨。这种训练方法,在三七年的宏道已有先例。当时也是由领导讲解,全部动委会干部听讲讨论,主持者为动委会主任刘定庵,副主任张联奎,时间不过十天左右,以“十大纲领”为主课,并强调了支援前线、除奸工作和发动群众等内容。而妇女干部训练增加了反封建等妇女斗争史,县妇救会的续晋卿、牛石梅、杨子晶、王树德等同志,都是领导训练的成员,学习完毕就各回各区开展工作。
秋季敌人对边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扫荡,出现了有目标的袭击,根据地的环境开始动荡,集中训练就不太平了。所以十月份左右的一次自卫队训练就到五峰山的寿宁寺进行,这次训练有四区和五区两个区的自卫队干部,每村二人参加,共计五十人左右。训练内容主要针对自卫队日常任务,开设有侦查、破袭交通、治安、后勤等基础课以及结合形势教育的政治课。学期虽然不长,但效果显著,培养了许多出色的武委会干部。主持训练的负责人是郝汉亭、亢光熙和张子刚等。
一九三九年,为了防备敌人有目标的扫荡,县级机关开始游动驻扎。如果大批人员集中训练,不得不对条件、地址有所选择。春天的两期训练,却集中在一区同川的闫庄进行,自卫队训练班由国民抗敌自卫团司令部主持,训练总队长郝汉亭,教导员李开信,学员由全县各村选送一至三人,学期四十余天。这次是所有训练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学员一百五十余人。学习中按军事化要求,按班排中队编制,以正规操典训练,自卫队的任务为主要讲授内容:
一、站岗放哨,清查户口,除奸缉匪,维持后方治安。
二、担架运输,坚壁清野,侦查通讯,担任后方勤务。
三、破坏交通,构筑工事,进行游击,配合部队作战。
结业之后,各归各村。与此同时,青年干部训练班也在此地开学,学期三个月以上,为各次训练中时间最长的一期。全体学员为新参加工作的同志,大多数同志为十八、九岁至二十四岁的青年,有男有女。课程有党史、近代史和其它政治课。学员学习情绪特别高涨,各位教师都是水平很高的人,如王今才、刘昂、申向山、景廷祯等。完全学习了延安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训练有声有色,学习成绩显著,结业后大批学员成为了许多区级主要干部。
上庄阁楼
秋天,南庄已有敌人据点威胁,于是党员骨干训练班就转移至一区峪里村开办了。虽然处在敌人经常往来的交通要道,但不是袭击的主要目标。这次学习的主课为党史、常识、党章的重要章节和支部工作。支部生活就是训练班的生活,集体讲课,小组讨论。学员60余人,党的小组长就是学习组长。来的党员年龄悬殊,有老有少,有三七年的党员,也有入学前参加的党员,都是选拔了各条战线的骨干分子。集训的要求是:培养一批支部工作的坚强领导,以迎接面临的残酷复杂的对敌斗争。学习中,许多秘密党员必然要发生横向的关系,在不改换姓名的情况下,要求尽量不暴露自己的村名住址,这期培训班我被县委委派为班主任兼支部书记,也是主要教师,另配一名司务长。经常有王今才,申向山同志参加讲课,这样自力更生、积极努力,顺利完成了培训任务,结业后学员们又回到群众之中开展工作。
一九四零年,敌人在我游击根据地的腹地和交通要道,建立了大量据点(每个区平均在两个以上),对周围村庄发号施令、征粮要款、搜捕袭击、频繁扫荡,形成敌我斗争犬牙交错的局势。我们又改变了斗争方式。化整为零,周旋在组织起来的群众之中,依靠群众战胜一切险阻,利用三角地带,仍可夺取一些阵地,继续开办各种需要办的训练班。全年三次较大的训练活动,都是在恶劣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完成的。
一次是夏天在上庄,由县妇救会主持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大部分学员是新参加工作的妇女同志和区妇救会的新干部,都是农村来的积极分子,具有实战经验,但文化水平不高。除主课以外特别加了一门演讲技能的课程,边教边练,实际锻炼他们的宣传鼓动能力。由于经常遇到敌人扫荡,还要临时转移到山坡野外、梨园树荫之间进行学习。生活虽然艰苦,但人人精神饱满、学习认真。三十一个学员围绕在领导组长张亚明,续凯,赵清等同志周围,团结互助,亲如姐妹。学习一个月后,结业分配。在训练中,涌现了大量积极分子,其中四位女同志被秘密发展为党员。
第二次是在一区西头村开办的师资训练班。这次训练是为了迎接全县教育界的重大改革而选拔了一批有文化的进步青年,去接替原有思想守旧的老派教师,夺取教育阵地而开办的。由于许多学校虽然正常开学,但有一部分老师却给学生灌输一些反动思想,还有些学校为阎锡山的顽固势力所把持,并在教员学生中发展了一批“汪派”国民党员。因此不得不对全县教育方面和教育科以及各区高小严格整顿一番,实行由县委统一领导调整教师,分配和乡村聘用相结合。全县计划中的抗日联合高小,需有十个分校,还有重点村的教师都需要大量新的师资改变原有的政治空气,从而物色五十余人集训,其中大部分为党员,学期四十余天,为教育战线增派了不少生力军,为抗日联校输送了新鲜血液。
西头村碑楼
第三次是冬季的党员干部训练班。这次培训班也是由我主持训练全权负责。当时县委考虑到全县农村支部虽已普遍建立,但许多党支部干部对党的基础常识和重要原则认识不够,部分区干部中的党员同志也很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领导艺术和政治修养。所以在环境不允许大批干部集中的情况下,我和县委领导充分估计了形势,商量研究后,决定利用距福寿山据点十里远的同川东北角的东山底,开办这一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在敌我斗争的非常环境中,坚持集训了四十多天,学员仍然达六十余人。当时县委也驻扎在此地,王今才,申向山等同志也经常讲课和指导,经过同志们的努力,最后圆满完成了任务。
最后一次爆破训练班,是在环境极端恶劣的一九四三年,集中了十五个人进行的。按当时情况是不能搞什么训练的,但出于实战的需要,为了粉碎敌人治安强化运动中的频繁骚扰和蚕食捕杀,必须加强针锋相对的麻雀战、地雷战,有力地打击敌人。加之爆破武器也由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肢解、封锁而供不应求,我们不得不自力更生,采用土制炸药、土制地雷,提高爆破技术和机动灵活的战术,巧妙布阵实施。因此小规模地集中了武委会干部和区分队有关人员,针对如何制作炸药,以及炸药配方和使用等技术,如何布阵和各种地雷的使用方法,进行了短期训练,集训地址选在五台交界的王北垚一带,还设立了制造地雷的小型翻砂厂。
东闫庄古建
这些训练班的学习内容各有侧重面和特点,其教学方法大同小异,每天除吃饭和休息以外,没有多暇时间。每天要集体上课,小组讨论,生活是艰苦的,每天吃的是小米咸菜,睡的是破房冷炕或阴冷的窑洞,可是因为都有一个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一致的奋斗目标激励着大家,都是为革命而来,为武装自己而学,所以来者踊跃,去者听命,纪律严明,情绪饱满,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同志们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口号,行动上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准则,团结互助为份内事,每天大唱革命歌曲。《延安颂》、《流亡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天此起彼落,好像是置身于圣地延安的幸福之中。在小组讨论中,他们将训练班比作革命的“熔炉”,将自己百炼成钢,争做革命的钢铁战士。
这些训练班都是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特别有两次是我亲自主持领导训练的。多年以后所有参加回忆的同志都感到这些训练搞得成功,办的很好。好就好在县委领导的远见卓识,抓住了中心环节,决心在犬牙交错、斗争复杂的战争年代,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冲破一切阻碍,最终完成了每次的培训任务,培育了大批革命干部和共产党人。在条条战线,以星火燎原之势,将抗日烽火点燃在崞县河东这块大地上,在晋察冀边区要冲,为驱逐日寇的人民战争创建了胜利的伟绩。
由于党的正确领导,训练的时间和空间,都与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周旋。在敌人大扫荡前,集训地址一般在东社县委所在地进行。敌人周期性扫荡中,就避开了袭击目标,分撒各地。敌人驻扎南庄以后,训练地址西移二十里转在上庄一带,敌人进驻上庄以后,又游击在东山底,距福寿山敌人据点十里左右,遥之相望,一清二楚,但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只有依靠群众,提高警惕,用游击的办法来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
峪里村戏台
主持训练的同志,都是按分担的科目,自编讲议,进行讲授。县委书记王今才,宣传干部申向山等同志,也亲自为大家讲课,虽然十分辛苦,可那时是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年代,谁都不讲二话。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每到一处开训,全靠所在村的党和群众的大力支援,县委将党的关系介绍以后,训练班的全部住房安派、粮食供应,都是他们按时按量及时送来。同时要每天派出岗哨,日夜守卫着大家的安全。一有情况变化,我们就转移到野外,敌人一走,我们又返回村庄继续工作。
正因为有了党的重视、县委的亲自领导和同志们的努力,以及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我们在一九三八年连续开办了四期集训,前后学员达185人;一九三九年继续培训了三期,共275人;到一九四零年又培训了三期,共141人。除去三七年动委会的机关干部学习之外,总计参加学习的干部党员共600余人。这些同志成为伟大的持久抗战中成批的生力军。其中许多区长、区委干部、各部门的主任等领导同志和英雄人物都出自这些训练的学员之中。每当结业之际,我们都祝贺他们做一个坚强的战士,在工作中取得胜利。而他们也不负所望,都是英勇善战,顽强抗敌。有的同志还为国捐躯而可歌可泣。当然在抗日战争的持久、复杂的艰苦岁月里,亦为大浪淘沙,确有个别人经不起考验而妥协的变节,但绝大多数的同志却愈战愈勇,为民族、为解放,贡献出无穷的力量。如果每个同志都比作一炬烈火的话,那么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的光和热以及这些力量的层层爆发,所产生的巨大威力是任何计算公式都难以推算的。
杜丁荣(1920-2001),原平市子干乡南郭下村人。1937年底参加革命,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崞县二区、三区、一区区委书记。全国解放后,历任忻州专署文工团指导员、忻州专署办公室研究员、原平县民政局副局长、县剧团团长等职务。1958、1960年当选崞县人大代表,1965年当选为原平县第六届人大代表,1965至1967年当选为原平县县委委员。文革中受冲击靠边站,在“五七”干校接受改造。后调任原平糖酒公司副经理。1980年在县委组织下撰写革命回忆录,1981年任《原平县志》编委。1988年离休,2001年病逝。
杜星兰,60后,中共党员,人保财险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