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镇守使张树帜(中)

民生   2025-01-25 20:29   山西  

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特约作者: 郝荣廉

1915年10月,内蒙土匪卢占魁率部由杀虎口、七墩口进入山西右玉,企图进犯大同。阎锡山一面让孔庚派重兵围追堵击于大同以西地区,一面派黄国梁跟踪追击,卢部流窜平鲁、朔县、山阴、应县、浑源、阳高、天镇等县,所过之处,奸淫掳掠,人民备受其害。张树帜骑兵团再次发挥主力作用,至十二月底,终于将卢匪驱逐出口外。

1916年, 阎锡山乘孔庚去北京见黎元洪之机,任命张树帜为代理镇守使。1917年6月6日,阎锡山正式任命张树帜为晋北镇守使,从此,张树帜就成了显赫一时的人物。当时的大同,是晋北第一重镇,古称平城,仍北魏建都之地,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还盛产煤炭,富甲天下。阎锡山把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张树帜,充分表明他在阎锡山心中的位置,是把他当心腹干将看待的。有他镇守大同,督军大人放心。

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溥仪“登极”,上演复辟丑剧。各省纷纷表示反对。张树帜电告阎锡山,表示愿意率部驱使。7月3日,段祺瑞在天津马厂组织了讨逆军,通电讨伐张勋,并电阎锡山派兵协助,阎命张树帜率步兵两营、炮兵一连、工兵一连,经张家口,进驻德胜门。张勋逃入荷兰公使馆躲避,张树帜军切断了张勋西逃绥远的退路,未直接参加战斗,讨逆即告成功。张乘机谒见了段祺瑞,深受段的赏识。段祺瑞下令:阎锡山任山西省长,张树帜讨伐叛逆张勋有功,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张树帜将军

从1917年到1926年,张树帜在大同镇守使任职十年,任贤用能,兴学育人;创办水利公司,开矿设厂,兴办商业,成立银行……办了一系列实事。把大同古城冶理得焕然一新。期间政绩甚多, 颇为大同当地人称道。

兴办学校:1919年2月,张树帜出资7000大洋,创办了大同兰池小学校,校门匾额由清末状元张謇书写。后又增设高小和幼儿班,计划逐步扩大,中学以至大学。学生大部来自雁北各县,也有部分来自察哈尔、绥远、崞县。学生只付饭费,不出学费。并不惜重金聘请名师任教。还创办了山西省第一所女子学校——兰池女子师范讲学所学校(今大同五中)。同年6月,又创办男师范讲习所。并创办学兵连,培养军事干部。1921年,在大同堡子湾设立耕读互助学校,让很多穷难家庭学生能够上学。

开办煤矿:1914年,张树帜见大同盛产煤炭,与阎锡山的叔叔阎子安合作出资5万元,在距口泉不远的长流水村开办了裕晋煤矿公司,公司经理为五台人徐士瑜。据《山西矿务志略》记载:裕晋公司1920年煤炭产量达到6万吨,销往阳高、天镇、张家口一带,当地零售每百斤大块煤为15个铜钱,获利丰厚。1918年在大同口泉镇创办冀昌煤矿公司。1919年,在包头石拐沟创办义昌煤矿公司。1920年,与梁士贻以义昌煤矿公司合组为同宝煤矿公司,同宝煤炭销往日本。

兴修水利:1916年,与刘功权、李尚仁创办仁济水利公司。与李雁南在代县老羊寨开办仁敏水利公司。1918年,创办大同堡子湾水利公司。1919年,在大同小站创办汉济水利公司。在大同御河两岸,创办“义济水利公司”, 开垦荒滩十余万亩,出租给农民耕种。1920年在应县创办富山水利公司。1936年, 复修阳武河溥济渠,并兴办武后水利公司。

植树造林:1917年,在大同西十里河植树4万余株;1918--1919年,在堡子湾、李家湾植树10余万株。1919年,在朔县马邑植树3万余株。1921年, 在崞县忻口至界河铺植树4万余株。

市政建设:1919年,修建四大街马路,派军队从城外拉土将大同有名的臭水坑填平后,改名兰池街,并修建了一所学校——兰池学校。同年,改建大同北门外大夏门直达火车大马路。1920年,为保护北魏古迹,重修了云冈石佛寺。

开办农场:1915——1916年间,在崞县小泥山开垦荒地4万余亩,种植农作物。1917年,开垦雁门馒头山、草垛山万余亩,种植黄芩、大黄等药材。1921年,在崞县阳武河西大石虎山开垦土地400亩, 种植农作物。

慈善事业:1917年,在大同兰池街创办孤老院、育婴堂。1920年,为老家文殊庄村修建了孤老院,他出钱供养族中孤寡老人。

兴办商业:在大同开设有“义生祥”“义生昌”两家钱庄,“义生记南当”“义生记北当”两家当铺,“南北永顺”两家粮店,“六合成”面铺,“义和源”杂货店,投资经营义生木材厂。同时,与阎锡山父阎书典在忻县合伙开设一家“德兴公”钱庄,获利丰厚。

张树帜十分重用崞县人。他当骑兵团长时,文殊庄人张凤翼为军需主任兼医官。兰池学校建成后,先后聘请崞县人赵一峰、高保禄、张孝萱、贾季樗为校长。任镇守使后,任崞县王家庄宋子璟为秘书。1919年,任崞县同川王东社秀才李含雨为执法官。同年,张树帜和库伦驻军骑兵司令高在田等私人共同投资的乾丰银行成立,崞县人邢克让任银行经理。他在大同开办的所有各业商店,委崞县老乡李梅臣总管。

张树帜当了晋北镇守使后,每次去省城太原,路过崞县,都要去崞中看望学生,勉励学生好好学习。他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而我张三猫,是每过家门而必入,你们说,这是为啥呢?” 没等学生们回答,他就自问自答:“因为我家中有老母,老婆可以不看, 但老母不可不孝!” 台下学生一片掌声。随后他才心满意足地回家探母,而后才赶赴省城。民国八年(1919)夏天,他回到老家,应邀到崞县中学给学生演讲,给崞中捐赠了一套物理化学仪器和博物标本。他在台上大声说道:“我张汉杰做了官,有了钱,原本想多娶几个太太,多生几个娃娃,把他们都培养成人,为国效力,但后来仔细一想,光我一家能有多少人,还是应该把你们当成我的孩子,培养成利国利民有益的人才。” 台下学生哄堂大笑。他接着又说:“我从小没有多读书还能当镇守使,如果你们大家努力学习,将来中学、大学毕业后,即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前途未可限量!”他当着全校学生承诺,他愿拿出自己的部分俸禄,在崞县设立“启发会”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读书,按学生贫困程度给予帮助,解决贫困学生学费困难的后顾之忧,引得全校师生一片掌声。他说到做到,随后由其秘书宋子璟宣布:自下半年起,所有崞中毕业生,如能考入大学而家庭贫困者,按困难程度分为次穷、极穷,每人每学期资助大洋十元、二十元。到1925年他卸任晋北镇守使,共有50多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得到助学金完成大学学业,并有三人留学美国。崞县中学毕业的3班学生赵正楷在《回忆张汉杰》一文中写道:“余除第一学期领受十元外,其余前后十一学期,均领受二十元津贴,足敷我半年学杂费之需。”多年之后,赵先生仍念念不忘,铭记在心。上世纪九十年代,赵正楷多次写信给范亭中学,愿继承张汉杰遗志,捐资二万美元设立“张汉杰奖学金” 助品学兼优的范中穷困学生。原山西大学校长徐士瑚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说;“据笔者所知,前后受张资助上山西大学的有40余人,还资助过数人上农专、法专和北京大学。” 

张树帜当了晋北镇守使后,就连做买卖的崞县人到了大同,说话也理长。传说,崞县班村一张姓人赶车走在大街上,一不小心车碰倒了一只狗,人家狗主人拦住不让走,非让赔钱不可。张某一看坏了,知道遇到了赖皮,就想赔钱了事,但狗主人不依不饶, 非要赔20块大洋才肯放手。张某被逼情急之下,就跑到镇守使衙门口喊冤,张树帜听到外面有人击鼓喊冤,就让人把告状人叫过来。一问,张某说;“小人是崞县班村人,来贵地作买卖,被本地人使诈,在小人赶车路过大街时,将死狗置地,讹诈小人赔20块大洋,请大人给小人作主!”张树帜问狗主人,狗主人装得十分委曲:“大人,小人这只狗,是我花大价钱买的,这位商客车走得飞快,将我爱犬飞来横祸,惨死车下,请青天大老爷为小民作主!” 张树帜一拍惊堂木,大声斥责道:“车来隆隆响,死狗当道躺,若是活狗,怎会不走?分明是你欺负赖诈外地人,似你这等奸邪小人,今天碰上我张三猫, 算你倒霉!来人,拉下去,痛打二十大板,以儆效尤!”台下众人纷纷叫好,张某胜诉,赖皮得到惩处。从此以后, 大同人中就传下一句话“不怕你做的赖,就怕你遇上张三猫!”张三猫大名在大同传开了。

因为自小家贫,张树帜饱尝读书艰难之苦,他掌握兵权后,特别热心兴办学校,帮助家乡。1915年, 张树帜出资修建张氏宗祠,同时修建文殊庄学校,所用工人都用本村村民,供饭供茶,工钱从优。他担心后辈出了赖子孙,卖掉祖产,所以倡议族人随心布施,五毛一块皆算出资,使祠堂、学校成为张氏族人公产。文殊庄学校,由南向北分为前、中、后三院。前院有牌楼,牌楼后是操场,操场后是中院仪门,仪门两旁各有教员室和三间教室,中院正北是三间张氏宗祠,雕梁画栋,精琢细刻,两旁各为三间教室,东西两厢各有五间教室瓦房,东西房后各有小院厕所,后院为杏树园。1920年,文殊庄国民学校建成,教室內设置木地板,玻璃门窗,连身单人课桌,还有风琴、地球仪和各种教学参考书,幼儿园里有滑梯、浪船等各种儿童玩具。全村学龄男娃全部入学。1921年,又在前院东隔壁盖了13间正房、东西各5间配房的女子职业学校,里边还摆放多台大型织布机,供女生实习织布。学校建成后,他大哥树德挨家挨户动员小媳妇、闺女入学。当时,由他出资聘请老师,多数是请太原第一师范、国民师范毕业生任教。教师薪金每年大洋一百元、七十元不等,比附近村教师高一倍还多。文殊庄学校成为当时最先进的学校,为村培养了不少人才。

文殊庄张氏宗祠

张树帜兄弟四个, 他当了镇守使后,在村里可谓是有权有势,财大气粗。但张树帜却没有一点官架子,村里人尊称他“使长”,兄弟们也没仗势欺人。特别是他二哥张树功,人称“二大人”,任村长多年,秉公办亊,主持公道,以身做则,从没以权谋私,以势压人,人多称赞,在文殊庄村中有很高的威信。

张树帜特别关心支持家乡办学。1920年,张树帜倡议在原平镇修建崞县第三区高小,征用大片土地。在原平镇旧堡、太同公路西侧开工建校,建成可容纳六个班级300余名学生的高级小学校。1920年,崞县遭荒,张树帜慷慨解囊施赈谷米一百石。救济本县贫困中学生小麦二十余石,崞县二三区高小学校贫困学生小米五十石。民国十年(1921) 张树帜一次性资助崞县中学大洋四百多元,小麦十石。并多次捐款原平女子学堂、原平高小等学校,为民国时期崞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2年,原山西省议会议长杜上化在灵丘上寨老家病故。张树帜闻讯后,披麻戴孝,双手拄着丧棍,自称“义子”,为杜送终,并在大同城为他开了追悼会。杜上化原是同盟会元老,副议长,在山西军、政、绅当中,杜上化原来地位比阎锡山高,是较有威望的人物之一。在提议阎锡山任都督一事上,不少人对阎锡山存有戒心,反对阎锡山当都督。张树帜首先提议,杜上化第一个举手带头响应,周玳等人跟进,阎锡山终于当上了山西督军,杜上化当上了总参议兼国民会议议长。后受阎猜忌并被排挤,被迫以病休名义辞去了总参议兼议长职务,回到了故乡灵丘上寨。老年的杜上化觉得一生无有愧事,只有保举阎为总督一件事遗憾终身,故而他将《敬告全省百姓控锡山一封信》,托人翻印成册遍布于全省各地。杜上化死后,阎锡山心中石头落了地,他为了拢络人心,假惺惺地拨专款为其立了碑。但他对张树帜为杜披麻戴孝当义子一事却耿耿于怀, 我把你当成心腹,你却认杜为义父,这不是让我难堪吗?但是,老奸巨猾的阎锡山隐忍不发,他在等待合适机会。

张树帜有个本家兄弟叫佩留,字汉卿,小他五岁,聪明好学,曾留学日本,并娶一日本女人夏枝为妻,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民国七年(1918)回国后,与树帜相交甚好,树帜聘他为文殊庄规划建设,并共同开发阳武河灌区。后二人在太原合办一个晋森木厂。后汉卿在绥远组织反阎活动,事败远逃日本,民国十三年(1924年) ,潜回北京,被阎派宪兵逮捕, 押往太原枪杀。汉卿被害后,晋森木厂夜晚接连发生异常响动,疑为汉卿冤魂作怪,全厂上下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张树帜得知后,晚上坐厂内,听见哭声异响后,大声责斥道:“冤有头,债有主,事是你干的,是他杀的你,与木厂何干,而惊吓全厂不得安宁!难道这就是你的义气吗?” 说来也奇怪,从此以后,木厂安静如常。而木厂工人上下异口同声说张三爷不同凡人,能镇住冤鬼。

张树帜在晋北镇守使任内娶了四个老婆,特别是他花一万三千大洋娶了评剧演员喜彩琴为第六房太太,招来各方面的流言飞语,议论颇多,再一次引起阎锡山的不满。1926年,在晋北镇守使的位子上坐了十个年头的张树帜被阎锡山调回太原,给了他一个有职无权的督军署中将高参虚职。1928年,北伐时,他被任命为第三集团军执法总监。1929年, 他和丰玉玺、谢濂、王辅、李廷秀、吴邦俊、徐子珍、陈冰等9人被保送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学习,与卫立煌、黄维、冯治安、余程万、何基沣等人为同学,张的年龄最大,受人尊敬。1931年10月,陆大毕业,适逢阎锡山成立晋绥军事整理委员会,他被任命为中将常务委员,不久, 又转任山西省账务监放主任,都是无实权的虚职。张树帜知道自己已失去阎錫山的宠信,落得清闲自在,就跑回文殊庄老家陪伴年过80的老母亲。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有空就往学校跑,并叫次子文烈为学生编写了识字课本,并请人木刻刊印,分发学生,人手一册,聘请教师讲解,受到村民的称赞。

1932年, 张树帜母亲张氏老太太去世。张树帜事母至孝,每月都回家探望,崞县民间风俗,人寿八十后,虽是丧事,也叫喜事,有个说法叫喜丧。母亲在世时,他就提前为母修建了文殊庄最豪华的墓地,四周修了栏墙,坟前石牛、石马、石羊、石猪、石狮各一对,墓前修建了5米高的六角碑楼,用上等柏木做了一尺厚的棺材,內涂黄蜡三分厚,请了五班鼓吹,白天黑夜轮留打擂台对吹,吸引邻村村民前来观听,人山人海的。还请了省城名大厨,全村人白吃三天,每顿饭都有一百余桌,五盘五碗,烧酒管喝,从村口到张家大院门口,绸缎挽幛、花圈摆下足足三里长,都督阎锡山、省主席赵戴文等山西军政要员都送了挽联花圈。出殡前天傍晚,时任61军军长李服膺亲来吊唁,知县董尧也来捧场,社会名流,不计其数。一时间,八音齐鸣,锣鼓喧天,哀乐大作,礼账先生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令张树帜心急的是,他心中最重要的那位吊客——曾任晋南镇守使的张培梅,还没有来。按常理,泥河村离文殊庄不足四十里地,张培梅又赴闲在家,应该早就到了,村口迎接的人也没接到,眼看人越来越多,张树帜心里越等越着急。他俩从辛亥革命前一起加入同盟会,为太原起义共同出了大力,后跟随阎锡山北撤,在黄河岸边对天发誓,义结金兰,阎对两人信任有加,依为心腹,一南一北两个镇守使,这样过命交情的兄弟,他怎会不来?第二天一早,张树帜派了轿车前去请张培梅,一个时辰后,轿车回来了,车上空空如也。赶车人回报说:“张大人己经来了!”张树帜疑惑道:“莫非他……”他来到礼账跟前,翻开礼账,果然,礼帐上明明白白记着,张仁和礼钱三吊。他急问礼账先生:“这个张仁和人在那里?” 礼账先生回答说:“走了!”“什么样子?何时走的?” 礼账先生回答说;“別提了,快开晚宴时,人主家来了,家人们全出去迎接,这时进来个乡下小老头,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黑夹祆,邋里遢塌,拿出一篮馍馍,让我放在柩前祭奠烧纸,他奠酒敬香后,从驴上卸下几串制钱,记完账后,他说纸也烧了,礼也记了,你们忙,我就走了,我客气几句,也没强留他,这时,正好人主家进了院。” 张树帜一拍大腿,连声说:“坏了!他就是我的叩头兄弟,晋南镇守使张鹤峰,他小名就叫张仁和。” 礼账先生吓得面如土色,不停地自责陪罪。张树帜摇头叹息说:“罢了!我这兄弟是个怪人怪脾气,唉!由他去吧!”

1933年11月,崞县中学校长李兴林,对受学生尊敬的李舜琴老师,进行扣薪打压妄图逼迫其离校,引起学生们的不满和愤怒。在学生会的号召下,全校学生组织罢课,发起驱赶李兴林的“学潮”,事发后,引起崞县当局的极大恐慌,县知事(县长)董尧派大批军警镇压,将贾绍虞、李德贵等十名学生领袖逮捕,押送回县政府,关押在监中。部分学生分别找了地方绅士贾在中、兰均等人,均无结果,只好派人去太原找到张树帜,陈述了学潮运动的起因和结果。张树帜听后,十分同情学生,他当即打电话给县知事董尧,大声斥责他不办好事,吓得董尧满头大汗,张口结舌,连连承认办事不当。最后,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

1936年1月25日,国民政府颁布了宪法草案,准备年内召开制宪国大,并选出了国大代表,南京国民政府授予张树帜陆军中将,并被选为国大代表。由于“西安事变”爆发,制宪国民大会未能如期召开。

1937年5月, 文殊庄村民张丙南在村东地里干活,被公路上路过的散兵一冷枪,子弹穿胸而过。正好张树帜回了村,闻讯之后,顾不上回家,吩咐司机掉转车头,将昏迷不醒的张丙南抬上自己的骄车,并且亲自将伤者送到太原医院,幸亏抢救及时,拣回一条性命。

图片由作者提供

End




 作者

 简介

郝荣廉,小名五芒。东社镇东山底村人,现在原平工信局工作。爱好历史文化,偶尔写些家乡故事。主要作品有《东山底史话》、《同川史话》和长篇人物传记《赵尔陆》初稿。



原平故事
阐发原平语音、凝聚家乡人气、讲述原平故事、弘扬地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