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原平的方言很奇特,其中的分音词更有意思
民生
文化
2025-01-24 19:54
山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
元末明初之际,战事激烈,社会动荡,原平的居民迫于战火匪乱,忍痛离开家园,远走他乡。可以说,其时,百姓流离失所,原平赤地千里。战争结束后,明王朝开始了举国大移民活动,原平逐渐有了人烟,生产和生活秩序得到重新恢复。从明朝初期到清朝初期的270年间,原平大地上经历了移入一流出一流入等多次居民迁徙活动。之后,其村落才逐渐发展起来。有的是原先外流的居民辗转返回,有的是新迁入居民姓氏因与原村落大族姓氏相同而择姓定居,有的是外地流民开发新村而从此扎根。这些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虽然语言不同、生活习性不同,但和睦相处,相互融合,使各自原有的语言习惯,经过长期交流、传播、濡染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且保留了许多精华的部分。那时,原平按照东乡、西乡、南乡、北乡、同川乡等划分了区域,但语词部分的运用始终大同小异,并且与周边地区具有了相融相近的特点,如忻州、五台、定襄、代县、朔州等地的语言语音都或多或少渗透到了近邻原平村落的居民话语里。如此繁复的文化演进、民族融合、居民生活历史,致使原平的语言驳杂、明晰和富有变化,自成体系。其与全国各地一起,富有多元的文化性和广泛的相通性,这是原平方言可以从古典名著中找到踪迹的重要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发展,有许多古老的原平方言已不易为今人所理解。但这些曾经在原平人生活、生产、交际活动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并同时存在于一些古典名著字里行间的语言,依然散发着熠熠的文化光芒。分音词是利用汉语的切口,将一个字分成两个音节,构成一个双音节词。切口又叫慢声,就是将一个字慢读为两个字的语音现象。像古汉语中运用反切的办法为汉字训音一样,它也是利用汉语反切法,即将一个字的声母、韵母用两个汉字标示,第一个字标声母,第二个字标韵母和声调。用这种方法造成的词语叫“反切语”或“切口语”,也称为分音词。在原平方言中,有不少分音词。其特点,一是标声母的字的声旁都与原字的声母相同,而韵母是入声;二是标韵母的字的声旁全部使用边音“l”,读起来连绵悦耳,流畅动听,闪音味极浓;三是一个字一旦通过切口构成分音词,其词义便会扩大和引申。分音词的两个单独的字,只表示音节,不具有词义,只有两个音节相合时,才具有一定的词义。“不㨫(làn)”,是“拌”字的分音词,意思是用手或工具将不同的物质搅和均匀。如:“把黄瓜不㨫不㨫就能吃了。”“不拦(làn)”,是“绊”字的分音词,意思是腿脚被阻挡。如:“狗的差点叫门限不拦倒。”“不攋(lǎi)”,是“摆”字的分音词,意思是悬挂着和垂吊着的物体无规则地摆动。如:“外狗的,那天进来还厉害的直汪汪,今儿就不攋起尾巴了。”有引申意,指性格倔强,不听话。如:“外娃娃,掉头不攋,谁的话也不听。”“不榔(làng)”,是“棒”字的分音词,意思也是指的棒子。如:木头不榔、铁不榔;再细些的棒子叫“不榔榔”。有引申意,指代类似于棒子的事物。如:“从东面拧过一不榔云彩来。”“不㘄(lénɡ)”,是“奔(bēn)”字的分音词,意思是腿脚不停地乱动;挣扎。如:“把外俩蹄蹄也捆住,不㘄甚了!”。“不拉”,是“拨”字的分音词,与拨意思相同,所以可以写作“拨拉”。如:“俺二舅三俩下就把一碗饭不拉进去了。”“硬在戏场里不拉开一条路。”“你给咱用算盘不拉得算算”。2、以“扑”(这个音不大容易标出)音为分音词声旁:“扑棱”,是“蓬”字的分音词,多指灌木、草丛、花蔟等,叫“一扑棱”。如:“看!一扑棱一扑棱尽是灰菜。”“笸箩”,是“笸”字的分音词,是一种用竹条、藤条或柳条编制的无提系的器具,用于盛放粮食等物。笸箩以藤线或麻绳做纬线编制,制作精细。“笸篮”,是“籓”字的分音词。是一种盛放东西的器具,用树木枝条编制,无提系,有提系的叫箩头。笸篮制作粗糙,只能盛放山药菜蔬等类杂物,不能盛放粮食。“得拉”,也作“搭拉”,是“搭”字的分音词。意思是垂吊着、悬挂着。如:“你上去给咱把绳子头得拉下来。”“得烂”,是“担”字的分音词,与“得拉”意思相同,指物体下垂。如:“他把腿得烂在炕沿边。”“得溜”,也作“提溜”。是“丢”字的分音词,意思是提的东西比较少,只有一得溜溜,也即一小丢丢。有引申意,成为动词。如:“得溜的一点点东西还走不了。”还有,形容衣衫破烂不堪。如:“看外衣裳得溜连挂。”“得啷”,是象声词“当”字的分音词,普通话说“当啷”,表示较大的声音。“得㘄”,是象声词“噔”字的分音词,表示较小的声音。如:“我一不注意,它得㘄一下就摔到了地上。”还有表示很小而且很清脆的声音时,则重叠为“得㘄㘄”。如:“远处走来了驮队,马铃儿得㘄㘄地清脆。”“特拉”,也叫“趿拉”,是“趿”字的分音词,意思是踩倒鞋后跟穿鞋。如:“他听见叫门,特拉着鞋就跑出来了。”有引申意,指穿着不精干,松松垮垮。如:“你看外女人,稀松特拉。”
“特阑”,是“瘫”字的分音词,形容走路没精神。如:“只见那人从东面走过来,步伐特阑特阑的。”
“特唠”,是“套”字的分音词,形容口材好,一套一套的。如:“人家外可有学问呢,说话一特唠一特唠的。”
下面还有——
“剔缭”,是“条”字的分音词,多形容衣衫褴褛,也指破布条。如:“那个门帘不知有多少年了,一剔缭一剔缭的。”
“剔溜”,是“得溜”的转音,即“提溜”。如:“老远就看见他手里剔溜着两棵白菜。”
当然还有不少,读者朋友如果有兴趣,自己找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