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与皮肤微生态失调、脂质代谢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异常以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外用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Janus激酶抑制剂、物理治疗和化学剥脱术等为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王迪等综述了脂溢性皮炎在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王迪1 张瑞珺2,3 康玉英1
1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同济山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太原 030032;2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同济山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太原 030032;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武汉 430030
【引用本文】 王迪,张瑞珺,康玉英. 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5, 58(1):89-92. doi:10.35541/cjd.20240175
研究表明,脂溢性皮炎与皮肤表面微生态失调、皮脂分泌、免疫等多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1. 皮肤微生态失衡:脂溢性皮炎是一种由真菌和细菌生态失衡引起的疾病,马拉色菌被认为是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研究显示,皮损部位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显著降低,超过1/3的患者皮损处马拉色菌为菌丝相;治疗后,马拉色菌的丰度显著减少,且真菌多样性增加。16S rRNA测序研究显示,脂溢性皮炎患者皮损部位葡萄球菌的丰度显著升高;治疗后葡萄球菌的丰度显著减少,微生物菌群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2. 脂质代谢异常:头皮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为马拉色菌属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环境。皮脂腺中脂质合成减少可以保护表皮免受马拉色菌的侵袭。此外,脂溢性皮炎的严重程度与皮肤表面脂质含量呈正相关。除了皮脂分泌水平的变化外,脂质成分异常也可能在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马拉色菌酶系统分解甘油三酯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引起表皮异常分化、皮肤屏障受损和炎症反应;脂溢性皮炎患者皮损中角鲨烯含量降低,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与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关。3.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马拉色菌通过其酶系统分解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能改变桥粒结构和角质形成细胞形状,导致角质层结构完整性受损,引发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进一步促进脂溢性皮炎的发生。脂溢性皮炎患者的皮肤pH值略高于健康人群(通常4.5 ~ 6.0),这种pH值的升高可能是皮脂分泌过多、马拉色菌增殖以及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 免疫因素:脂溢性皮炎在HIV血清阳性者中的患病率为20% ~ 40%,在AIDS患者中高达40% ~ 83%,远高于正常人群,且CD4阳性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的患者脂溢性皮炎的症状往往更严重。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多种炎症介质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患者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水平显著升高。此外,马拉色菌通过参与免疫反应并释放不饱和脂肪酸等代谢物,在脂溢性皮炎的启动中起着重要作用。5. 激素分泌:青春期是脂溢性皮炎的发病高峰期,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雄激素水平较高导致皮脂大量分泌有关。除了雄激素,雌激素、糖皮质激素和催乳素也被认为会影响皮脂腺的功能。此外,脂溢性皮炎还可能与代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存在关联。6. 遗传因素:多种基因或蛋白质缺陷与脂溢性皮炎的发生相关,如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相互作用蛋白2(ACT1/TRAF3IP2)、补体成分5(C5)、抑制性κB激酶γ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4。不同研究显示,脂溢性皮炎患者在相关基因多态性、突变及miRNA表达模式等方面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这些变化可能影响患者的多种功能。7. 其他:脂溢性皮炎与多种疾病和因素相关,如帕金森病、唐氏综合征患者中脂溢性皮炎患病率较高。研究显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可作为脂溢性皮炎的新型炎症标志物。血清中多种物质如微量营养素、丙二醛、维生素E等水平的改变与脂溢性皮炎的发生有关,吸烟、饮酒、精神压力、肥胖、饮食习惯等也均与其发病相关,诊疗时应综合考虑潜在危险因素。
1. 药物治疗:罗氟司特是一种选择性高效PDE4抑制剂,通过提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来抑制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美国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3期临床试验使用0.3%罗氟司特泡沫剂治疗304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8周后,总有效率达79.5%,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且有效率远高于使用不含罗氟司特的泡沫剂对照组(153例,58.0%)。这为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提供了新的思路。QR678 Neo®是一种毛发生长因子,含多种成分可修复组织损伤,促进组织再生,减轻炎症。QR678 Neo®局部注射治疗40例患者8次后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改善且1年随访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复发。芦可替尼是一种JAK抑制剂,1例脂溢性皮炎患者外用酮康唑等药物无效后改用1.5%芦可替尼乳膏治疗2周症状消失。微生物组学研究显示,调节皮肤表面微生物群落平衡可改善症状,使用含副干酪乳杆菌GMNL⁃653的洗发水可使患者头皮油脂含量和头皮屑显著减少。2. 物理治疗:水磨皮术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技术,使用水或其他带有添加剂(如抗氧化剂)的稀释溶液来清洁头皮,缓解皮肤炎症。皮秒Nd:YAG激光脉冲宽度短,能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炎症、改善皮肤屏障功能。精准冷冻疗法以极低温度使病变部位的组织细胞受损,减少皮脂腺的过度分泌和炎症反应,定位精准、安全。LED灯由不同波长光组成,研究者用LED灯(蓝光、黄光和红光组合)治疗3例难治性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3次后,症状几乎完全好转且无不良反应。3. 化学剥脱术:化学剥脱术利用创伤修复原理,通过化学剥脱剂造成皮肤不同层次的可控损伤,促进皮肤重建。水杨酸、复合酸是我国目前常用的化学剥脱剂。30%水杨酸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每4周1次,共4次),面部红斑、鳞屑和瘙痒可明显改善,且联合强脉冲光治疗时疗效更佳。复合酸(2%水杨酸、4%果酸、1.5%壬二酸)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每周1次,连续4周,可显著减轻患者头皮红斑、瘙痒和鳞屑。
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皮肤表面微生态失调、脂质代谢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遗传等因素。相关治疗仍以外用药为主。PDE4抑制剂、水磨皮术、水杨酸等新兴疗法的出现为脂溢性皮炎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芦可替尼、LED灯等治疗手段也为难治性脂溢性皮炎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号为《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微信公众号,任何报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在未征得本编辑部同意的前提下,不得对本号原创作品进行转载、摘编(个人微信进行转发,分享,不受约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