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医者|粟娟教授:从临床到科研,推动湘雅皮肤科高质量发展

学术   2025-01-07 18:06   江苏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和医疗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强化人才培养和聚焦临床科研,为科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湘雅医院皮肤科粟娟教授认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提升临床医疗水平和开发新医疗技术,同时以转化研究为桥梁,将临床问题与科研紧密结合。学科近3年来新增了5位国家级人才,门诊接诊量逐步提升,并在黑色素瘤、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银屑病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组建专病团队,科室目前已开设超过20个专病门诊,并与多学科团队(MDT)合作,形成学科发展重点方向的快速聚焦,这一策略极大地提高了临床与科研协同的效率。
基础科研的创新是湘雅皮肤科的一大特色。科室拥有超过3000平米的实验室和9位专职科研人员,采用“临床+科研”协同机制,以项目为导向开展研究。科研团队通过密切合作,围绕黑色素瘤、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重大疾病,展开机制研究和新疗法的开发。粟娟教授指出,这种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基础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之间的有效协作。她特别强调,这种协作机制能够从临床中挖掘未被满足的需求,再通过科学研究寻找解决方案,最终反哺临床实践。
人才培养是科室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学科最为重视的领域之一。为不同阶段的医生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发展路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青年医师需在3年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发表高水平文章,并在临床诊疗中达到一定水平;工作5年以上的临床医师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选择临床、科研或管理方向继续发展。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模式,为科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学生培养方面,学科主张“双重提升”,即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她特别强调,让学生早期且深入地参与临床工作,通过门诊与病人接触,了解诊疗中的局限性和未满足需求。她以黑色素瘤和特应性皮炎领域的研究为例,指出从临床问题出发的科研往往更具价值。例如,她和团队观察到许多皮肤病患者存在心理问题,于是结合精神压力对炎症性皮肤病影响的研究开展了相关临床研究,不仅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也为患者提供了更综合的诊疗方案。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室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并提供充分支持。对短期出国学习的学生,科室也给予资源倾斜,以拓展其国际视野。同时,科室要求导师严格履行教学职责,通过临床查房、病例讨论和科研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知识体系和科研思维。
湘雅皮肤科的成功不仅在于培养了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医生,也在于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医疗模式。粟娟教授认为,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特应性皮炎研究中,团队通过门诊积累病例,发现科学问题,进而探索疾病的遗传基础和发病机制。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团队在学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未来也能让患者受益于更精准的诊疗方案。
此外,学科也高度重视宣传工作,科室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培训,为学科发展提供建议并调整方向。粟娟教授强调,科室的每位成员都需要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整体进步。她还指出,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学生和医生在工作中不仅面临外部压力,也需要挖掘自身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学科发展双赢。
谈及临床医生的培养,粟娟教授表示,培养学生不仅要关注技能,还要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事业观。她认为,只有让学生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才能推动学科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同时,她希望学生能从临床工作中找到科研灵感,进而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她指出,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全球视野。
粟娟教授还特别提到,目前科室已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梯队,从初级医生到高级职称人员都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通过这种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湘雅皮肤科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才俊,为科室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湘雅医院皮肤科的医疗质量和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模式。粟娟教授总结道:“一个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满足当前的医疗需求,更要为未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才俊。”她相信,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湘雅医院皮肤科将继续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为皮肤性病科医师、科研、预防、医疗和教学人员提供皮肤科研究各类信息,促进国内外皮肤性病科学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