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在非黑素细胞皮肤肿瘤的诊断、分型和治疗等各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RCM应用于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的诊疗指南与共识。本共识为部分皮肤影像专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撰写而成,描述了常见的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的RCM表现及其与组织病理表现之间的关系,阐述常用RCM术语,旨在提升临床医师诊疗水平,促进RCM在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领域应用的标准化。常见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的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特征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通信作者:陈柳青,Email:chlq35@126.com;邹先彪,Email:xbzou@126.com
【引用本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常见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的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特征专家共识(2025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5, 58(1):20-33. doi:10.35541/cjd.20240239
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相关RCM的常用术语及对应的组织病理表现见下表,其他常用术语详见《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常见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
二、常见良性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RCM特点及与组织病理的联系
1. 组织病理特征:表皮肥厚,基底层黑素颗粒增多,但无黑素细胞的明显增生。2. RCM特征:①表皮水平可见典型的蜂窝状或鹅卵石状结构,无异形细胞;②真表皮交界可见致密排列、边界清晰的真皮乳头,周围高折光性细胞围绕成环;随病变进展,真皮乳头环密度和变形程度逐渐增加;③部分类型可见细长细胞索,即带有球茎状突起的细长明亮管状结构。图1 日光性黑子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图像及对应的组织病理表现 1A:组织病理表现(HE × 200),表皮细胞排布均匀,基底细胞色素增多(箭头),部分基底样细胞条索延伸并相连成网(圆圈);1B(2 mm × 2 mm)、1C(500 μm × 500 μm):RCM图像,表皮层可见鹅卵石样结构(箭头对应1A中的箭头);1D(500 μm × 500 μm):RCM图像,真表皮交界处可见致密排列的多形性真皮乳头色素环及细长细胞索(圆圈对应1A中的圆圈)
1. 组织病理特征:基底样细胞增生,可呈乳头瘤样(角化过度型)、条索样(腺样型)或成巢增生(克隆型),伴假性角囊肿形成。2. RCM特征:①皮损表面表皮突起,表皮各层均可见圆形或类圆形、均匀明亮的团块;对应组织学上假性角囊肿;②棘层及颗粒层细胞呈典型蜂窝状,出现棘层增厚时可见局灶性增宽的蜂窝状结构;③真表皮交界处可见密集排布的圆形至多形真皮乳头,周围有高折光、均一明亮的色素环;④角化过度型:表皮可见隆起,其间可有圆形至线状、无定形、折光性可变的角蛋白凹陷,呈现典型的脑回状结构;对应组织学乳头瘤样增生;⑤腺样型:可见带有球茎状凸起的细长、明亮管状结构,对应组织学上增生、桥接的细胞索;⑥色素型:除蜂窝状外,还可出现鹅卵石状结构,对应色素沉着的角质形成细胞。
1. 组织病理特征: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严重者可出现表皮内及表皮下水疱。表皮及真皮均可见胶样小体。真皮浅层可见慢性炎性细胞,呈苔藓样浸润。2. RCM特征:①表皮层,大部分病灶可见典型的蜂窝样结构,偶有直径变宽;②真表皮交界及真皮浅层有许多明亮的星状斑点及饱满明亮细胞聚集,呈苔藓样浸润;③部分病灶表皮层可见高折光、团块状假性角囊肿,真皮浅层可见异常增厚、间隙增宽的日光性弹性纤维,类似脂溢性角化病或光化性角化病的RCM特征。
1. 组织病理特征:表皮全层形态均一的立方形肿瘤细胞向真皮广泛增生。RCM受限于穿透深度,诊断准确性可能受影响。2. RCM特征:①表皮层可见轮廓清晰的肿瘤岛,周围有明亮的间质包绕,肿瘤细胞呈蜂窝状排列,大小均匀,边界清晰,相比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更小、更明亮;肿瘤岛周边无栅栏状细胞;②表皮层肿瘤岛中央可见少许深色不折光的区域;③色素型汗孔瘤:表皮层可见折光性的圆形细胞或树突细胞。
1. 组织病理特征:病灶边缘充满角蛋白的凹陷,凹陷下方角化不全柱成角度下嵌。角化不全柱下方颗粒层消失,上皮细胞空泡化。2. RCM特征:①表皮层水平可见皮损中央较正常皮肤略有增厚,低折光的角化不全柱呈带状连接,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清晰;②低折光区域深处可见角化不全团块;更深处颗粒层消失,出现不典型蜂窝状结构和异形角质形成细胞;③真皮浅层散在明亮的星状斑点及扩张的血管,偶可见增粗、折光度增加的日光弹力纤维变性。
1. 组织病理特征:真皮内瘤体中疏松的胶原样基质,其间散在分布均一、无异形性的梭形细胞。2. RCM特征:①表皮层为典型的蜂窝状结构,无鹅卵石样结构,少许病灶可见树突细胞;②真表皮交界处可见密集、高折光真皮乳头色素环,多为单层细胞,对应组织学色素沉着的基底样细胞;皮损中央区域的色素环可被明亮的粗纤维条索分隔,或被牵引呈椭圆状,中央和边缘区域均可见大量低折光性的扩张血管,无成巢的黑素细胞;③真皮层可见增粗明亮的胶原纤维束。1. 组织病理特征:真皮内数个双层扁平上皮样细胞所形成导管、囊腔,囊腔内含角质样无定形物质。2. RCM特征:浅层及中层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类圆形的高折光物质,折光度相对均匀,由浅入深动态扫描时可呈螺旋状改变,团块周围可见1 ~ 2层明暗相间的结构。
1. 组织病理特征:真皮内小表皮囊肿,其具有含颗粒层的复层鳞状上皮,囊腔由排列成同心圆的角质物填充。2. RCM特征:真皮浅层可见相对高折光性、非单一形态、排列成同心圆状的球形角蛋白,对应组织学上小表皮囊肿。相对于汗管瘤,粟丘疹的RCM图像折光率较低,并且折光不均匀。
1. 组织病理特征:位于真皮层的肿瘤,中央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呈筛孔状或条索状,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外周纤维组织包绕,可有数量不等角囊肿,表皮结构大致正常。2. RCM特征:①真皮浅层可见大小不等的瘤体团块,边界清晰,似有分叶结构,在中央区域可观察到低折光的蛙卵状细胞样结构(对应组织学的基底样细胞),这些结构周围被明亮的束状基质样结构包绕;②瘤体中央可观察到数量不等、中度折光、边界清晰但不均匀的角囊肿;③真皮浅层部分区域可见疑似原始毛乳头的凹陷状结构。
1. 组织病理特征:真皮浅层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网,血管内皮细胞无增生。2. RCM特征:真皮浅层可见大量迂曲扩张的血管,直径75 ~ 100 μm,其间充满红细胞,血流量中等,随深度增加,血管直径增大。
三、常见恶性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RCM特点及与组织病理的联系常见恶性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光化性角化病、Bowen病、乳房外Paget病、蕈样肉芽肿)的RCM特点如下表:
本共识着重阐述常见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的RCM特征及其对应组织学特征,旨在推动诊断标准化和规范化。然而,部分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的研究数量少,证据等级低,因此本共识并未形成明确诊断标准,也未能给出各RCM特征所占比例,不能涵盖所有临床现象,仍需要逐步更新。后续将进一步推动RCM采集、描述的规范化,建立质控标准,明确诊断标准,与人工智能、多组学等新技术相结合来克服RCM固有局限性(穿透深度低、溃疡成像质量差等),提升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诊疗水平。陈柳青(武汉市第一医院)、崔勇(中日友好医院)、黄文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李薇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小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林景荣(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华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刘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吕成志(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孟如松(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冉玉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尚淑贤(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陶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辛琳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许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尤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邹先彪(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陈柳青(武汉市第一医院),魏思睿(武汉市第一医院),陈红英(武汉市第一医院),邹先彪(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号为《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微信公众号,任何报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在未征得本编辑部同意的前提下,不得对本号原创作品进行转载、摘编。如需转载、摘编,需征得编辑部同意,并支付稿酬(个人微信进行转发,分享,不受约束)。
喜欢这篇文章,就在下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