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医者|吴严教授:激光治疗的临床智慧与科研洞察

学术   2024-12-25 17:35   江苏  





在第十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年会暨全国美容皮肤科学大会会议现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吴严教授以其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们深入解读了皮肤激光治疗的多样化应用。激光美容作为皮肤美容领域一项经久不衰的技术,其涵盖范畴广泛,不仅包括传统的激光,还涵盖了强脉冲光、射频、超声等项目。











吴教授首先详细阐述了激光治疗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将其主要归为三大类别。首当其冲的是色素增加性疾病,这类疾病包括浅表的雀斑、雀斑样痣、咖啡斑或老年斑,深层的太田痣、褐青色痣,以及复杂的混合型黄褐斑和炎症后色素沉着等。其次,血管性疾病也是激光治疗的重要对象,包括儿童先天性血管瘤、鲜红斑痣,以及成人常见的毛细血管扩张和玫瑰痤疮患者的神经血管失调等。这些疾病不仅关乎外观,更深刻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最后是与肤质相关的问题,如皱纹、皮肤松弛。这些问题可能涉及从表皮、真皮到皮下组织,甚至深至表浅肌腱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和骨膜的多层面改变。
在治疗策略上,吴教授指出强脉冲光的独特优势:其脉宽覆盖了从可见光到近红外的广泛波长,使得它在治疗色素性、血管性和肤质相关疾病时表现出色,作用广泛,但也相对较温和。针对不同的疾病问题也有不同的更具特色的激光设备。针对色素性疾病,可以选择532 nm、1064 nm、694 nm、755 nm等特定波长的激光,可以是调Q激光或皮秒激光,这些技术能够精确打击色素颗粒,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周围健康组织。在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上,吴教授细致解释了血管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特性,指出415 nm区段的吸收较浅,因此不常作为治疗选择。而对于542 nm和577 nm的吸收峰,可以选择585 nm和595 nm波长的激光,这两种激光是治疗血管性疾病的经典选择。然而,由于这些波长较短,穿透深度有限,更适合治疗浅层和细小的血管。对于需要深层穿透的情况,1064 nm激光成为了更佳选择,同时也要求医生具备高超的技术,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在改善皮肤肤质方面,吴教授介绍了非剥脱性激光和剥脱性激光的巧妙应用。非剥脱性激光如1550 nm、1565 nm、1450 nm、1540 nm等波长的激光,能够深入皮肤深层而不损伤表皮,得益于其较长的波长。而剥脱性激光,例如点阵二氧化碳激光,则能够去除表皮,刺激胶原蛋白的新生,从而重建和紧致皮肤。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也为患者带来了更为舒适的治疗体验。吴教授还提到了微针射频和聚焦超声技术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微针射频通过微针刺激和射频能量作用,促进胶原蛋白再生,改善皮肤松弛。而聚焦超声则能深入真皮和筋膜层,促进胶原蛋白再生,有效改善皮肤松弛、下垂等老化问题。
在探讨激光治疗的发展前景时,吴教授认为目前存在滥用和不敢用两个误区。在滥用问题上,吴教授指出,尽管激光技术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每种激光因其波长特性而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选择与适应证相匹配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针对不敢用的问题,吴教授认为,由于激光设备的快速发展和参数的广泛性,医生们需要通过实践和探索来熟悉这些设备,而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对于这一过程至关重要。
在科研工作方面,吴教授强调,科研工作应当根植于临床需求。作为激光美容领域的权威,她积极参与新设备相关的临床观察项目,以此保持知识的前沿性,同时提升科室医生的临床能力。此外,吴教授还致力于指导学生开展回顾性研究,通过收集和总结激光中心的丰富病例数据,以发现新的洞见,提高诊疗水平。在实验室研究领域,吴教授专注于光老化和光损伤的研究,也就是紫外线对皮肤的影响,同时也涉足玫瑰痤疮、白癜风、瘢痕和创伤修复等研究领域。她期望通过基础科学的研究发掘新的生物标志物,并将其转化为临床应用。吴教授的科研工作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致力于推动医学美容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喜欢这篇文章,就在下面吧!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为皮肤性病科医师、科研、预防、医疗和教学人员提供皮肤科研究各类信息,促进国内外皮肤性病科学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