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服人”,就得有“人”的意识。
忽略了说理对象,论说往往会自说自话、无法服人。
在具体的写作情境中,有的文题明确了写作对象,如书信类、演讲类等;有的文题只有隐性对象。
无论“显”还是“隐”,说理第一步应是明确写作对象是谁,了解他的情感态度、观点立场、支撑其观点的理由。
经典在线
下面以《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说辞为例,谈谈说理的对象意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郑国处于“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的危急时刻,烛之武用“一言之辩”劝退了秦伯,挽狂澜于既倒。
这段胜百万雄师的说辞只有125个字,却道出了郑知会亡、灭郑无利、存郑有利、晋非盟友、灭郑有害五层意思,从郑之存灭于秦之利弊四个维度进行劝说。
为何烛之武要对秦伯依次表达这五层意思?为何这几句话能达到让秦伯退师的目的?关键在于,烛之武对自己的说理对象——秦伯有准确而深刻的认知。
我们先用表格梳理说理双方的信息。
谁 | 身份 | 立场 | 理由(目的、心理情感等) | 评估理由 | |
劝说对象 | 秦穆公 | 秦国君主 | 助晋亡郑 | ①利益(攻下郑能获利) ②情义(与晋结为秦晋之好) | 合理: |
不合理: | |||||
劝说者 | 烛之武 | 郑国大臣 | 退秦保郑 | 劝说内容 | |
①攻郑利晋(地理位置) |
一、找到共情点,说理更有效
狂风只会让人将外衣裹得更紧,温暖的阳光却能让人自然地脱下外套。说理时,充分了解说理对象的立场观点、情感态度、利益诉求,并设身处地地与对方共情,才能让对方放下防备,接受自己的观点。
烛之武深知秦伯助晋围郑无非是想分一杯羹。故他没有直接反驳秦伯的立场而是站在秦国的角度,分析秦国进攻郑国的利弊。他让秦伯意识到,进攻郑国并非最佳选择,还可能损害秦国的利益。这样的分析切中了秦伯的利益诉求。
在说理形式上,烛之武也充分顾及秦伯的身份。他先让秦伯放下戒备,且说理时不卑不亢、用词谦敬、多用一般陈述句而少用祈使句,让秦伯能愉悦地接受他的观点。
批驳点,即对方观点中的逻辑谬误。精准捕捉这些谬误,并以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的方式予以反驳,能够有力削弱对方立场的可信度,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烛之武没有否定秦国围郑的行动,他句句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并指出秦伯实现目的的途径有问题。烛之武说的第①④点理由打破了秦国想获利的想法,第③点理由又强调了晋国不值得信赖,从而打破秦穆公讲情义的想法。
我们在写作实践中也需洞察对方观点的谬误之处,直击要害。
说理时,对方可能会对我们的观点提出反例。我们要设想对方可能的质疑,诊断自己观点阐述中的疏漏——是观点阐述不够全面,还是没有阐明适用范围、成立条件?——查漏补缺,严密观点。如果判断对方质疑不合理,则可指出错误,否定质疑。
秦伯可能的质疑点:虽然攻郑国利益不大,但自己与晋国结为秦晋之好,至少在表面上不能不顾及盟友利益,否则不合乎道义。另外,凭什么要放郑国一马呢?
针对第一个质疑点,烛之武指出晋国曾言而无信、背信弃义;针对第二个质疑点,烛之武强调了郑国能给的好处。说理时,设想对方的质疑点,及时调整观点的表达,有理有据地予以批驳,能让自己的论证走向全面、深刻、严密。
文题一
文君的历史和物理成绩都名列年级前茅,身为历史老师的妈妈建议她选物理,可她对历史很感兴趣。假如你是文君,请给妈妈写一封信聊聊你的选择。
妈妈,我知道,您做的每个选择都是为了我好、希望我快乐。生活虽偶有阴天,但您给我讲过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总能拂去我心灵的阴云,让我能量满满地继续前行。我知道您希望我选择物理,也是因为您做了大量功课,希望我在大学能读到好专业,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平台,能继续快乐明媚地生活。我也纠结过、犹疑过。但小时候您在我心中播下的热爱历史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顾城说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只有忠于自己的内心,才会真正快乐。妈妈,您一直都希望我快乐,不是吗?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2102班 贾佳琪)
运用解析:此题的写作对象十分明确,对象立场是希望孩子选物理方向。本文作者针对对象的身份,在共情的基础上说理,更容易让人接受。
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你有何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没有自己的立场,人便如浮萍,失去自己的立身之地。但相处是人与人的互动,若人人将守住自己的立场奉为圭臬,不顾及他人的立场,那么人际交往便如一块块坚硬的铁板相撞,无法相融相和,要么爆发冲突,要么只能各自退守为一座座孤岛。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将心比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包容、交流。如果触龙劝说赵太后时,不考虑身为母亲的太后对小儿子深深的爱,恐怕只能落得被太后唾面的下场,又如何能解赵之困?当今世界风云动荡,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最需要的不是大声叫嚣以守住自己的立场,而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唯其如此,孤岛才能连成大陆。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2101班 卿琪璐)
运用解析:该文题没给出显性说理对象,作者将与自己持相反观点的人作为隐性说理对象,强调守住自己的立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抓住对方观点的谬误之处进行批驳,使说理更有力。
守住自己的立场并非意味着成为一块固执己见的顽石,而是在相处时不失去自己的态度、坚持、底线。这是相处的前提。倘若在相处中,我思考的角度是对方的,我理解的情感是对方的,获得的认同是对方的,岂不是把我活成了对方,何处有我生存的空间?中国在与他国相处时一向善于顾及他国立场,但我们的底线绝不容触碰,这是国之为国的基本前提。当年的六国,如果能守住自己的立场,恐怕也没那么容易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吧。人与人相处亦然,守住自己的立场,“我”才是“我”,才是一个能与你相处的“我”。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2108班 王亦娴)
运用解析:本段观点是“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作者设想对方可能会质疑——一味强调守住自己的立场会带来矛盾冲突,于是将观点表达为“守住自己的立场并非意味着……而是……”,观点更严谨,说理更严密。我们写作时也可以给观点限定适用范围、程度等,使表达更严密。
(摘自《十几岁》,作者李泉)
高考新课标Ⅰ卷、Ⅱ卷作文解析及备考借鉴 PPT 2023经典版
高考全国甲卷、乙卷作文解析及备考借鉴 PPT 2023经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