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教学的“以一带三”:以《纪念白求恩》为例

学术   2024-10-30 00:01   湖北  

2020~2023四年总店  |    2024年1~9月店

定了!2024年最后一波!11月15日截止!

七上单元作文手把手:思路要清晰 升格版
王荣生:《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要诀透视及配套教案
新PPT七上12:纪念白求恩 | 8件套
七上PPT12:纪念白求恩 2课时56张 含视频
七上PPT:纪念白求恩
一等奖!七上《少年正是读书时》课堂实录
七上期中情境题:记叙文阅读 双主题 新考法
七上语文期中情境题新卷新考法:解析+译文+范文
“红色印记”主题征文②:4篇范文见刊

群文阅读:以一带多+举一反三 | 理论解读+实例说法

温儒敏教授“以一带三”观点中的“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三方面(还可能有其他方面)“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强调的是以语言运用为抓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综合达成核心素养的各项目标。

革命文学教学中的“以一带三”如何“带”下面以《纪念白求恩》为例,从“讨论一个词语”“关注两幅插图”“感受三次变化”的三项任务设置出发,来看在革命文学的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一带三”。

一、讨论一个词语——以语用带动文化与思维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为纪念白求恩而写的一篇议论性文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革命文学作品,也是教师普遍认为不好上的课文。这样的文章,如何从语言的角度寻找让学生走进文本的突破点呢?

湖北省特级教师李祖贵老师认为,“以独特视角为切入口,旁逸斜出,别有洞天。许多老师在潜心钻研教材过程中,能够真正从文字的缝隙间发现特别的机关、便捷的路径、神秘的提示”。

《纪念白求恩》中的“以身殉职”一词,便可以是这样的“独特视角”。

这个词出现在课文第1段,是介绍白求恩的经历时所提到的,是从介绍经历走到挖掘人物精神的一座桥梁。我们可借由它开启探寻文本的秘径。

1.提出问题:这个词能不能被替换?

课堂上,在学习第1段,了解了白求恩的经历后,教师给出第一个学习任务: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注释,你认为“殉职”一词能否被替换白求恩的牺牲是否仅仅只是“为公务”

“公务”一词,多强调一种事务性工作,与具体的职业关系紧密。作为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同志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仅仅是“为公务”吗?如果不仅仅是“为公务”,那他还为了什么?

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从人物的经历出发,展开对其奉献精神的讨论。当然,这样的讨论不能空对空,必须围绕文本,紧扣语言展开。

2.思考路径:政治身份还是职业身份?

具体说来,可以从白求恩的两个身份入手,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创作意图。

白求恩同志的人生经历可以写的内容其实有很多,如青年时代对医学的深入钻研,46岁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48岁来到中国,创办卫生学校、编写多种战地医疗教材等等,关于他的经历与故事不在少数。但文中却只有两处概述性的文字:一处是第1段的前两句,一处是第3段的第一句。两处分别突出了白求恩的两种身份——共产党员、医生。一个是政治身份,一个是职业身份。对大众而言,更熟悉的是他的医生这一职业身份。但对比两段文字,以及文字所辐射的范围就能看出,作者意在强调的并不是他的医生身份。介绍职业身份的地方只有21个字,即使是整个第3段,也只有85个字,其他地方就没有再提及他的医生身份。而第1段开头短短的74个字介绍,“共产党”一词出现了3次。紧接着,从这之后,一直到第2段结束,“共产党”一词又出现了6次,一共9次。数量如此之多,显然作者首先在意的、反复提及的、着重强调的,是白求恩的共产党员这一政治身份。

为什么这个身份这么重要呢?因为这是人物精神的核心所在。当然,也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

当时国际形势是什么样的?从第1段中“打倒”一词就能知道,“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斗争,是一组对立关系。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全球争霸,形成法西斯力量并逐步扩张,世界大战的风险日益增加。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毛主席提出“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员白求恩来到中国,辗转于战争前线,让我们看到了他在历史洪流中的大无畏精神,这不仅践行了国际主义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信仰。

对于当时国内环境,可以从文中第2段中的一组对比关系来看:白求恩与“不少的人”,一个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个是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可见,当时在党内有一些同志对革命缺乏信心,对工作对人民比较冷漠。

结合外部存在的斗争和内部两种人的对比,作者对白求恩同志“共产党员”这一政治身份的强调,实际上就是借对态度、精神的强调,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党员精神的强调,要人们重视外部斗争,提醒“不少的人”改正作风。

3.解决问题:“殉职”还是“殉道”?

明确了作者创作意图后,再回到“殉职”一词上。如果不是围绕职业,而是围绕“殉”的精神,能不能用“殉道”一词来进行替换?

“殉道”是指为维护正义、真理而牺牲生命。白求恩所为者是什么呢?从第1、2段中可以明显看出,为的是国际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中华民族,这一点从前一部分对两种身份强调的数量对比就能看出。

再看白求恩为自己写的墓志铭:“生为资产阶级,死为共产主义。革命万岁”非常明显,从职业的角度来讲,他的牺牲可以概括为“殉职”,但从精神层面来讲,他是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而牺牲的,可以称之为“殉道”。

以对“以身殉职”这一关键词句的理解与品析为线索,在这一主线的串连下,我们看到了革命者高贵的品质和作者高明的表达,以及穿梭于文字间所带来的思维的快乐。

二、关注两幅插图——以语用带动思维与审美

统编教材中涉及白求恩同志的文章有两篇,除本课外,还有一篇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一篇议论文,一篇记叙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品格,可以拿来进行联读。联读的切入点,可以选择两课的插图。

1.提出问题:插图是否恰当?

《纪念白求恩》一课,插图是白求恩同志在阵地上为伤员做手术的图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插图是一座白求恩同志全身雕塑的图片。

《纪念白求恩》插图

《手术台就是阵地》插图

因此,教师给出第二个学习任务: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你认为这两幅插图是否恰当?能不能被替换?

要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学生至少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教材插图的作用是什么?

(2)针对不同文体,插图是否有不同的要求?

(3)两篇文章的主旨与精彩处分别是什么?

(4)课文的插图能否准确表达作者意图?

针对前两个问题,学生需要查找资料后得出结论。但后两个问题,就需要学生明确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有大量关于战争场景的描写,突出战争的激烈程度,并以此表现白求恩大夫不怕牺牲、坚守岗位的精神。《纪念白求恩》则是一篇悼念文章,既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又表达了深切悼念之情。

经过讨论,不少学生都认为,战火纷飞中坚持做手术的图片应该作为《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的插图,而全身雕塑的图片,无论是服饰、姿态,还是整体形象,都能够更全面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应该放到《纪念白求恩》一课中。建议将两幅插图进行调换。

2.尝试表达:给教材编者写建议书。

针对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反馈给教材编者,尝试写一封“建议书”。要完成这个实用性文本的表达,同样需要做以下准备:

(1)学习建议书的写作基本格式;

(2)再次梳理课文,建立图片与文本之间的联系;

(3)列出条理清晰的观点;

(4)动笔写作。

三、感受三次变化——以语用带动文化与审美

革命文学作品因与当下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学生常常不太容易产生代入感。因此,教师要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从革命年代回到当下社会,由英雄人物回到普通民众,让革命精神与红色基因得到传承。

1.发现不同:类似意思的三种表达。

《纪念白求恩》一课中,“毫不利已”这个词语在文中出现了3次,但每次的表述方式却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给出第三个学习任务:

在文中找出“毫不利己”的近义词,想一想为什么相似的内容要做不同的表达

先将表格填写完整:

段落

不同表述

相关内容

关联的人

1

毫无利己的动机

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

白求恩

2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每个共产党员

4

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变成有利于人民的人

我们大家

2.感受区别:针对不同人的要求。

看起来相似的“毫不利己”其实是针对不同的人表达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作为外国人的白求恩,他的“毫不利己”对应的是国际主义精神,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它不仅要“利人”还要“利”一切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对每个共产党员的要求,“毫不利己”的后面还加上了“专门利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里的“利人”指的是我们的同志与人民;作为对“我们大家”(即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要求,是不“自私自利”。相对于“利己”“自私自利”是一个贬义词,常常伴随着损害他人的利益,是与“利人”相对应的“损人”。因此,对普通人的要求是不自私、不损人,与前两个相比,是略低一级的要求,也是普通人更容易达到的标准。

3.带入自我:可以做到哪一层级。

这是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要求,其实也是作者为大家设立的三个层级标准,从普通人到共产党员,再到国际主义战士。明确层级后,还需要学生联系自我进行思考:

我现在位于哪一层级?我将来可能做到哪一层级?

这首先是对当下的自我审视,有没有达到毛主席对一个普通人的要求。当然,这也是对未来的理想设定和政治要求,愿不愿意为成为一个共产党员而努力,愿不愿意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感悟。

这一学习任务,依然立足于词语的辨析,但带出的是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对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更是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总之,革命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在真实而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进行,通过创设真实而具体的教学情境,让语言运用成为一根灵巧又便捷的针,串起文化自信、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等几大核心素养,让学生以语文的方式感受革命的精神,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作者廖茹玲;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免费获赠源文件,方法见 2024店

八上期中情境题:新闻阅读(通讯)做批注+新考法
九上25PPT:刘姥姥进大观园 34张
八上整本书阅读:昆虫记 30张PPT 经典版
5篇范文:“我”含情,师含笑,杨钰莹看了也说妙
真情类标杆作文精选:发至班级群,进步好喜人
成长类 标杆作文精选:印记+红枣味,情结浓+淡香+每个人都很重要
新版·七上14PPT:回忆我的母亲 38张
八上期中情境题:文言文阅读 主题情境+新考法
红色经典整本书阅读:八上必读名著《红岩》为例
《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红色经典整本书阅读指要
红色经典素材:铁血青春,英雄赞歌 | 6900字

有一种写景,叫“天光云影共徘徊”:3篇范文教我的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语文合唱团

严君说
原创,干货,报刊稿源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