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季,注定是让我人生难忘的比赛季。甘肃省“千校万师”赛课活动由县区(学校)级、市级、省级竞赛三个阶段组成,从参加单位PK到市级比赛,再到省级赛课,从10月持续到12月14日落下帷幕。一路走来,好像打了一场又一场的仗,过程是艰辛的,但收获是让人幸福的。
备赛阶段由无数个“静思默想”“深耕细作”的时刻连缀而成。从学习课标到研读教材寻找切入点,从搜集资料、整合资源、整理导学案,到思考学情(异地授课)、思考每个环节的衔接,终于形成一个流畅的教学设计。
《梦回繁华》是一篇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在细读教材、对标课标、学情预判后,我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是让学生跟随作者欣赏画作,能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小小解说家”,能够用解说这种形式介绍《清明上河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这一主要任务,我设计了初级挑战、中级挑战和高级挑战三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过程中体验当“小小解说家”的乐趣与挑战。
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基于学科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用好教材,组织好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道阻且长,行将致远。
(课前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梦回繁华》这篇文章。首先说说它是什么文体?
生:说明文。
师:作为说明文,它和我们本单元已学的其他说明文在题目上有什么区别?
生:其他几篇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而《梦回繁华》不是。
师:那《梦回繁华》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生:《清明上河图》。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清明上河图》作为文章标题呢?我们先留一个悬念。谁来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
生:《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画作,反映了当时市井阶层的生活风貌。
生:《清明上河图》横幅长约5米,在北宋战乱之后紧急流转,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师:看来大家对此画作已有一定的了解。有同学有幸一睹这幅国宝级画作吗?
(生摇头)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毛宁的笔触去欣赏这幅画作。此外,我们还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用解说词介绍一件文化艺术作品。
(屏显)
假如你是故宫的一名文物解说员(解说,即口头解释、说明事物),你的任务是根据课文内容向参观者解说《清明上河图》这件珍贵的文物……
师:首先,我们来迎接初级挑战:提取关键信息,有序解说。请大家浏览全文,勾画各段关键句,获取主要信息,用时5分钟。
(生浏览文章,提取每段的关键信息)
师:时间到!下面请这组同学接火车,依次概括一段勾画的关键句。从第1段开始说。
生:“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是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背景。
师:这位同学概括出了本段的要点,但我们是要为介绍《清明上河图》提取关键信息,所以我们应注意表述的角度。将《清明上河图》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直接表述出来。试着再表述一下。
生: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北宋汴京商业繁盛,城市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同时绘画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中得到极大拓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师:很好,我们保留其中最关键的一句——
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师:很好!请同学们继续概括,提炼出最直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信息句。
生:“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
生:“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生:“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
生:“《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师:非常好。同学们依次找出了段落的关键句。下面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将我们提取的信息连贯起来,为大家解说出来。谁来解说?
生: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解说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以手卷的形式呈现的北宋风俗画,并且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这幅画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掩盖内忧外患而创作的,所以这幅图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它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了重要的形象资料。《清明上河图》为绢本,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景的繁华景象。
师:这位同学对画作的特点、创作时间、特殊意义及画作尺幅内容作了介绍,但在介绍作品创作的时间时,他用了“这幅画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掩盖内忧外患而创作的”一句,是不是有些突兀?
生:是。这句话意思变成了这幅画是北宋统治者创作的,而且时间上表述也不明确。
师:那我们用哪一句更好?
生:《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
师:对,这一句比较明确,而且“可能”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同学们再看看作者依次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背景、作者、创作时间、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历史价值。
师: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生:逻辑顺序。
师:第4段呢?
生:空间顺序。
师:让我们再次置身情境,按照作者说明的顺序,直接把关键信息有序串联起来,给大家解说一下。谁再来试一下?注意信息的准确。
生:大家好!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画中内容丰富,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为12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了重要形象资料。
师:很好,他按照作者写作的顺序,将关键句串联了一遍。大家是否发现,我们在总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只需将文本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按照一定顺序组织内容,就可以写成一篇简短的解说词。
(师板书“总体把握,提取信息,有序解说”)
师:下面,我们将迎接中级挑战:聚焦重点,抓住特征,用语典雅地来解说。文章中,作者重点介绍了什么?在第几段?
生:画面内容。第4段。
师:我们知道,说明文要把对象说清楚,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谁能用两个字来概括《清明上河图》的特征?
生:繁华。
师:概括得很准确!除了第1段的“商业繁盛”、第2段的“繁华背后”和第4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忙碌的船工”“繁忙景象”,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繁华”?
生:我是从三个方面感受到的。第一个方面是数量,第4段中舳舻相接,证明船已经非常多了,接下来从“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以及倒数第二行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可以看到人、车、马数量非常多。第二个方面就是种类,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等一应俱全,说明行业种类之多。第三个方面就是它的分布,哪怕汴京之外都有许多进城送炭的队伍、踏青扫墓的队伍,所以说汴京的各个地方都非常繁华。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细致。作为文章重点段落,第4段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典雅、优美,富有文化意蕴。请聚焦此段,任选画作某一部分,以“大家请跟我看 , 。这盛世,的确繁华”开启你的解说。
生:大家请跟我看开卷部分,这部分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乐章的话,那么开卷就是慢板与柔板的结合。哪怕是郊外,也能体现出当时北宋繁华生活的景象——毛驴、驼队、踏青权贵。这盛世,的确繁华!
师:不错!时间原因,大家课下进一步完善。
(师板书“聚焦重点,紧扣特征,用语典雅”)
师:现在迎来了终极挑战。博物馆讲解员解说一件文物时,你们最喜欢听什么?
生(杂):背后的故事;历史……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者的深意。《清明上河图》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怎样把它的厚重意蕴解说出来呢?
(生沉默)
师:给大家个提示。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文章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作者为什么要用“梦回繁华”做文题?请大家齐读“《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后再作答。
(生齐读)
师:好,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张择端创作背后的深意是什么?请看导学案的四则助读资料。
(屏显)
资料一:什么是遗民
资料二:《隐忧与曲谏》余辉
资料三:《〈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节选)虞云国
资料四:题画诗三首
生:“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如今,汴水依然东流,北宋没落之前的繁华已恍然如梦,我看到了遗老们流下的泪水。
生:这是一幅盛世危图。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也画上了沿街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懒散坐着的士兵,虚设的望火楼,无人把守的城门,这些似乎隐藏着画家对太平盛世的担忧。
师:“梦回繁华”反映了北宋遗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赏图读诗,让我们感受到繁华背后的隐忧。
(师板书“体会意蕴,丰富内容,融入情感”)
师:课下请大家将课堂写作片段扩展成一份500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能够拓展故事、丰厚内容、融入情感来介绍,相信你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解说家。下课!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