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鱼得水·第157期 | “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眼段多发动脉瘤初体验

健康   2025-01-22 18:04   四川  


于嘉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医学博士,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 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委
  • 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常委
  • 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 陕西卒中专科联盟神经介入专委会主委
  • 陕西卒中专科联盟颈动脉外科专委会副主委
  • 陕西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委
  • 陕西省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
  • 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委
  • 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委
  • 陕西省红十字基金会神经血管专委会副主委
  • 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委



第157期


病例介绍

中年女性,59岁,因头晕不适在当地医院行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为求进一步治疗来院就诊,入院后CTA检查明确左侧颈内动脉C5段动脉瘤,拟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并手术干预。

既往糖尿病病史20余年,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自行间断口服药物,控制一般。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多发动脉瘤,①内下指向中型动脉瘤,大小约7.4mm×5.2mm,瘤颈宽约5.0mm;②外上指向微微小动脉瘤;③眼动脉起始部瘤样隆起;后交通段、近中型动脉瘤床突上段、海绵窦段后膝管径分别约4.6mm、4.8mm、3.9mm,预估支架需覆盖长度约21.5mm。

手术适应症:

男性患者年龄小于70岁;动脉瘤多发,部位均已入颅,较大的动脉瘤尺寸超过5mm;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

手术预案:

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治疗,中型动脉瘤结合弹簧圈栓塞,微微小动脉瘤单纯密网支架覆盖(按测量数据选用“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5mm×20mm)

选择能看清中型动脉瘤全貌(A球管)和支架需覆盖血管段全段(B球管)的正位、侧位两个球管角度作为工作角度。


去APP下载取消

长鞘Neuron MAX-6F-088-90至颈内动脉C1段,支撑颅内支持导管银蛇TGC070-06-115至海绵窦段建立通路;

单弯塑形的支架微导管Headway 27在微导丝Synchro2引导下顺利超选至M1段末端备用;

栓塞微导管Echelon-10猪尾展开内旋塑形,微导丝略为引导下顺利超选瘤囊,首圈凤弹簧圈 3D 7mm×30cm部分填塞。






去APP下载取消

“麒麟”密网支架输送到位很顺滑,从颈内动脉末端释放支架,头端张开良好,缓慢回拉定位在后交通段,继续等张释放,在虹吸弯段和海绵窦段水平部轻轻推拉调整,支架中远段轻松张开贴壁,支架尾端落在海绵窦段后膝,受栓塞微导管影响未完全张开。

同步小剂量替罗非班缓慢泵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



去APP下载取消



去APP下载取消

首圈顺利填塞完毕,继续填入凤弹簧圈 3D 5mm×15cm、3mm×8cm,造影提示瘤囊已大部分栓塞。



去APP下载取消

撤出栓塞微导管,即刻可见支架尾端有所张开,微导丝成绊支架内尤其支架尾端反复按摩,支架尾端打开良好,贴壁完全。


去APP下载取消



去APP下载取消



去APP下载取消

三维旋转重建和工作角度、正侧位造影减影像以及非减影像提示密网支架全段完全张开贴壁,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良好,动脉瘤大部分栓塞,晚期瘤囊内可见造影剂滞留。

小结

1.“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是镍钛合金包裹铂金材质,软硬适中、通体显影,远端封闭、近端开放喇叭口设计,自然状态下直径比标称直径大0.2mm,建议选择比正常管径略大规格,输送微导管上2.5-3.5规格推荐麒麟21或Headway 21,4.0-6.0规格推荐麒麟27、Phenom、Headway 27、XT 27,不推荐Marksman;使用该支架的体会是到位柔顺性能、径向支撑性能、头尾端和全段的打开贴壁性能表现优异,总体短缩率不高,可以较好地定位应用。

2.对于瘤颈有收口5mm以上的中型动脉瘤,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担心血流只进不出、瘤囊内压力增高造成围手术期破裂出血,所以常规辅助栓塞少量弹簧圈有利于阻挡血流冲击、加速血栓形成以及提高远期愈合率。

扫码关注神经介入在线

 神经介入在线投稿:

     sjjrzx@hh-medic.com      




进入和缓学术” 全方位学习神经介入课程


说明本文页面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均受版权保护,归神经介入在线及其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允许和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摘录、复制或使用。如果需要使用相关内容,请事先与相关权利人取得联系,并按照许可协议规定使用,同时注明来源。

神经介入在线
汇聚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进行丰富的学术交流,共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发展未来,启动新形势下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模式,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临床研究的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