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鹏、李晓青、佟旭教授团队:球囊guiding近端保护和COSIS技术远端保护下右颈C1闭塞开通

健康   2025-01-24 18:05   甘肃  


本期病例


1

病史简介

主诉 :间断头晕半年。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间断头晕,偶有眼前发黑,方向感差。2个月前于当地医院就诊,查有右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未予进一步治疗。本次为求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来我院住院。

既往史:5年前患下咽癌行手术治疗。3年前食管内有癌前病变行内镜治疗。高血压10年,最高达160/?mmHg,平时口服比索洛尔。

个人史: 不规律吸烟饮酒,已戒烟酒5年。

体格检查:体重70kg,T36.4℃,P68次/分,R20次/分,BP121/80mmHg,专科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心电图:正常心电图(2024-9-12沧州市中心医院)。

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73%。主动脉窦部扩张,二尖瓣轻-中度反流,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2024-9-12沧州市中心医院)。


2

术前造影

11月13日造影发现右侧颈内动脉闭塞

3

术前讨论

术前诊断

1.右侧颈内动脉狭窄

2.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术前用药

  • 阿司匹林1片QD Po

  • 氯吡格雷1片QD Po

  • 阿托伐他汀1片QD Po

4

术中涉及器械

  • 8F FlowGate球囊Guiding

  • 300cm 0.014inch  Command ES微导丝

  • 300cm 0.014inch Transend微导丝

  • Rebar 18微导管

  • 2.0mm*20mm Emerge球囊

  • Catalyst 6F 115cm中间导管

  • Sterling 3.0×20mm球囊

  • Wallstent 7×50mm支架

  • Enterprise-2支架 4×39mm

  • 加奇生物 Syphonet®4*30mm取栓支架

5

手术过程

11月20日行慢闭开通

动脉造影

8F FlowGate球囊Guiding送达颈总动脉

Command 3米导丝+Rebar微导管小心通过闭塞段,并到达闭塞段以远

撤出command导丝,经微导管造影证实位于真腔
经微导管送入Transend 3米导丝到达大脑中动脉M2段,交换撤出微导管
Emerge 2.0×20mm球囊对闭塞段进行扩张
沿微导丝送入Catalyst 6F 115cm中间导管以备抽吸血栓
Sterling 3.0×20mm球囊,再次全段扩张
球囊导管充盈球囊,撤出Sterling球囊
造影
微导管沿微导丝到达MCA后,撤出导丝,送入加奇取栓支架,并释放。支架主体覆盖保护大脑中动脉M1,大脑前动脉A1和眼动脉

沿取栓支架输送导丝再次送入Sterling球囊进行扩张后,造影
置入Wallstent7×50mm支架,释放后造影
支架远端球囊扩张后再次造影
收回取栓支架
C1远端夹层样改变,植入一枚Enterprise-2支架 4×39mm,部分与Wallstent支架重叠
术毕


【病例总结】

COSIS技术(Chronic artery OccluSionrecanalization with the Intracranial protection of Stentretriever,颅内取栓支架保护下的慢性动脉闭塞开通术)是基于一种远端有网篮设计特点的取栓支架而衍生出的针对慢闭开通实施颅内动脉保护的技术,在颅内动脉慢性闭塞并血栓形成,保护伞无法到位,利用此支架作为颅内保护装置,并在取栓同时,远端的网篮可以捕获逃逸血栓而起到保护伞的作用。同时,此支架适配0.017、0.021inch的微导管,较小的微导管超选后,可直接将自膨式颅内支架输送至远端细小血管释放,从而减少了多次微导管交换的操作步骤,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风险。

临床上通常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资料将病程持续超过4周的动脉闭塞称为慢性动脉闭塞;优势椎动脉闭塞所引起的小脑、脑干、枕叶部位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占颅内缺血事件总数的15~20%;侧支循环代偿不足,闭塞侧脑组织存在持续低灌注,则2年内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可高达30~40%,如手术风险可把控的条件下,建议患者积极进行动脉慢闭再通手术。

再通时机一般在急性发病2周后至3个月内,按以往经验,过早开通可能增加栓塞时间或出血风险,过晚可能增加开通难度导致手术失败;等待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进展性卒中。目前此类患者开通时机仍存在争议。

COSIS技术的优势

  • COSIS技术借鉴了急诊取栓中的多项技术,包括锚定技术、裸导丝技术、盲交换微钳夹技术、马尾技术(RewisedCare Technique)、远端取栓支架保护下球囊血管成形术(BASIS Technique)。

  • 避免反复交换,精简手术操作,减少手术时间;

  • 取栓支架远端保护,预防术中栓塞、血栓形成,提高手术安全性;

  • Syphonet®取栓支架输送导丝作为工作导丝,提供稳定的系统的情况下,近端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抽吸取栓等一系列操作。




指导老师



莫大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主任医师,神经病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2004年,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附属AKH医院神经外科任访问学者。主要工作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和临床研究;

  • 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委员;

  • 中华预防医学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 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多学科交叉冠脉介入分会委员;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 中国现代神经病学杂志编委。



李晓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医师,博士后。

  •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量控制中心神经介入质控专家委员会秘书;

  •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兼秘书;

  •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慢性病防治管理委员会常委;

  •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第二届委员会神经外科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 《神经介入在线》副主编。

  • 承担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40篇,获省级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撰写专著4部,获国家专利6项。



佟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副主任医师兼科研助理,血管神经病学博士、介入神经放射学博士后、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博士后;

  • 专业方向:师从王拥军、缪中荣和王文志教授,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静脉系统疾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年手术量500+台;精通临床研究方法学、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具备组织和管理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丰富经验;

  • 学术成就:以主要作者身份(排名前3)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 Neurology、Neurology、Stroke、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中华系列等高质量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300+分;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北京市医管局培育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卫计委省级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共4项,累计科研经费300余万;以骨干身份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局级、研究者和企业发起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获技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5项,翻译和编写专业书籍3部;

  • 社会任职:世界卒中组织(WSO)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微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学会理事,辽宁省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学会第一届脑血管病介入与创新诊疗医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官方英文期刊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编审委、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国际英文期刊Neuroprotection首届青年编委、《中国全科医学》和《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Clinical Neuroradiology、Frontiers in Neurology、《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的特聘审稿专家,国家“四大慢病”重大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科技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评审专家。


进修医生



李一帆

邯郸市中心医院

  •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 邯郸市抗癫痫协会会员;

  • 曾参加承德医学院2018年举办的显微外科培训班;

  • 主要从事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包括脑出血、颅脑外伤、脑梗塞等,尤其是脑血管病的造影诊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

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扫码关注神经介入在线

 神经介入在线投稿:

     sjjrzx@hh-medic.com      




进入和缓学术” 全方位学习神经介入课程


神经介入在线
汇聚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进行丰富的学术交流,共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发展未来,启动新形势下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模式,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临床研究的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