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周记·第407期 | 右椎动脉V1段-基底动脉重度串联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一例

健康   科学   2025-01-10 18:01   北京  



第407

术者:王建东 李明耀 贾白雪 马宁

  临床病史及影像分析

老年男性,主因“头晕伴发作性视物重影1个月”入院。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视物成双。颅脑磁共振示右侧枕叶点状新发梗死灶(图1)。

图1

颈部及颅脑血管磁共振示右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基底动脉下段重度狭窄,左椎动脉V4段闭塞(图2)。

图2

DSA示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通畅(图3A,B)。左侧颈内动脉C4段小动脉瘤(图3C),左椎动脉非优势椎动脉,颅内段显示欠佳(图3D)。

图3

右椎动脉起始处及基底动脉下段重度狭窄(图4)

图4

既往史:高血压病。

查体:神清,语言流利。四肢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及腱反射正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

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替米沙坦。

术前诊断

右椎动脉V1段-基底动脉下段重度串联狭窄

术前讨论

结合患者症状,考虑基底动脉重度狭窄为责任病变,后交通动脉未开放,左椎动脉为非优势椎动脉,考虑右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左椎动脉V4段闭塞,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低灌注,拟干预右椎动脉V1段及基底动脉狭窄。相关手术风险:入路困难、穿支动脉卒中等。

治疗过程

全麻成功后,右股动脉入路,将6F导引导管右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造影示右椎动脉起始处狭窄约80%(图5A),基底动脉近端狭窄约80%,且狭窄病变存在成角,狭窄处发出右小脑前下动脉(图5B)。

图5

在路径图指导下,Transend微导丝(205cm,0.014")右椎动脉起始狭窄段,送入Quantum球囊(3.0mm×15mm)至狭窄段,扩张球囊(图6A),同时跟进6F导引导管通过狭窄段,将导引导管头端送至V2段,其后撤出球囊(图6B)。

图6

在路图下,经导引导管送入Transend微导丝通过基底动脉狭窄段至基底动脉远端,送入Emerge球囊(2.0mm×15mm)扩张病变(图7)。其后撤出球囊,沿微导丝送入Maurora(2.5mm×8mm)球扩式支架至狭窄段,缓慢加压,释放支架(图8)。其后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约20%,前向血流改善,右小脑前下动脉未受影响(图9)。

图7

图8

图9

其后将导引导管后撤至右侧锁骨下动脉近端,微导丝后撤至右侧椎动脉V2段,沿微导丝送入Quantum球囊(4.0mm×15mm)至右侧椎动脉起始狭窄段再次扩张病变,术后残余狭窄约50%(图10)。

图10

10分钟后观察无变化结束治疗。




讨 论


本例基底动脉狭窄,病变长度短,病变中部成角,且有重要边支发出。选择球囊扩张支架型号时不宜过大。释放支架时要缓慢加压球囊,待球囊成柱状即停止继续加压。注意这两个细节,有助于减少术后穿支事件发生。为保障未来通路,对于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单行球囊扩张,未置入支架。




扫码关注神经介入在线

 神经介入在线投稿:

     sjjrzx@hh-medic.com      




进入和缓学术” 全方位学习神经介入课程


说明:本文页面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均受版权保护,归神经介入在线及其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允许和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摘录、复制或使用。如果需要使用相关内容,请事先与相关权利人取得联系,并按照许可协议规定使用,同时注明来源。

神经介入在线
汇聚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进行丰富的学术交流,共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发展未来,启动新形势下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模式,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临床研究的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