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零"先 循"证"而行 | 开封市人民医院: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治疗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应用体会

健康   2025-01-09 17:59   北京  



术者寄语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款同时具有球囊扩张和器械输送适应证的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采用“球囊+微导管”一体化设计,1步完成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球囊后扩张全过程,相比传统手术减少10次交换步骤。引领“零交换”技术,减少器械交换,简化操作步骤,减少透视时间,减少造影剂剂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开创ICAS血管内介入治疗新时代!




病史简介


基本信息:男性,65岁。

代诉:右下肢无力6小时余。

现病史6小时余前患者晨起后发现右下肢无力,抬起费力、行走拖地,摔倒1次,伴反应力降低,无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无声音嘶哑、听力下降、无意识不清、口角歪斜、牙关紧闭、肢体抽搐等伴随症状,遂至我院就诊。头颅DWI+MRA提示:分水岭脑梗死;左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次全闭塞)。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余;脑梗病史1月。

查体:BP:173/92mmHg,神志清,精神差,言语欠流利,反应力降低,右下肢肌力4级,四肢腱反射正常,右侧病理征阳性,右下肢跟膝胫试验稳准,闭目难立立征阳性,感觉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NIHSS评分1分,mRS评分0级。


 术前影像  

一月前我院头颅DWI

本次我院头颅DWI


  术前讨论  

术前讨论:患者为症状性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为责任血管,短期内卒中复发,规范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具有介入干预指征。

治疗方案:狭窄血管行球囊扩张+备支架置入术。

手术风险:血管夹层、栓塞事件、穿支事件、术后高灌注。

药物准备: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 qd>5天,氯吡格雷75mg qd>5天,瑞舒伐他汀20mg qd。术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因检测提示阿司匹林不抵抗、氯吡格雷快代谢型。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  

  • 6F 长鞘

  • 6F 115cm 中间导管

  • 0.035inch 150cm 导丝

  • 0.014inch 200cm 微导丝

  • 加奇生物 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mm×15mm

  • 自膨式闭环支架 4.0mm×16mm

  手术过程  

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管腔显示欠清,远端显影延迟。


0.014inch 200cm 微导丝配合引导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mm×15mm小心尝试顺利通过狭窄段。准确定位于狭窄段,并缓慢加压至命名压6atm,透视下示球囊充盈良好。


泄压后手推造影示狭窄减轻,无出血及夹层征象,远端血流明显改善。


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送入自膨式闭环支架 4.0mm×16mm,定位准确后缓慢释放。


再次造影示支架贴壁良好,管腔通畅、远端血流改善。


  术后情况  


术后即刻行DynaCT检查未见造影剂外渗、出血征象。

术后第3天复查头颈部CTA示左侧MCA支架形态良好、血流通畅。

术后予以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6ml/h静脉泵入24小时。患者术后无特殊不适,进食、语言正常,无肢体功能障碍。术后3天带药出院,嘱定期随访。


病例总

患者病变血管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且为症状性。术前DSA评估提示狭窄段较长、狭窄程度严重,术前考虑难点在于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有可能通过困难,甚至无法通过,需要小外径微导管辅助通过微导丝,再行小球囊预扩张。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无需复杂的交换步骤,极大地简化了手术操作过程、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交换带来的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术中选用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虽然狭窄较重,但其通过性超出预期,扩张过程中无移位、导丝稳定。术中自膨支架通过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顺利,释放过程中相较支架微导管略感硬一些,需细致操作,防止支架定位欠准确[1]

参考文献

1. 严力韬, 张.花.戴.张.杨.刘., 新型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3. 44 (12): 1417-1420.


本期术者

陈帅

开封市人民医院

  • 开封市人民医院介入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 开封市医学会介入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 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学分会委员
  • 河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 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动脉学组委员
  • 河南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 介入技术全面,擅长“综合介入”、“神经介入”及“外周血管介入”。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扫码关注神经介入在线

 神经介入在线投稿:

     sjjrzx@hh-medic.com      




进入和缓学术” 全方位学习神经介入课程

神经介入在线
汇聚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进行丰富的学术交流,共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发展未来,启动新形势下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模式,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临床研究的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