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周记·第408期 | 右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交界区重度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一例

健康   科学   2025-01-17 18:20   北京  



第408

术者:董致郅 李明耀 马宁

  临床病史及影像分析

老年男性,主因“头晕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表现为头重脚轻感,持续不缓解。当地医院头部MRI平扫DWI序列示右侧丘脑软化灶;双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周围脑白质脱髓鞘改变。高分辨核磁T1及T2序列显示左椎动脉闭塞,管腔内高信号,考虑血栓形成。右椎动脉末端管腔狭窄(图1)。

图1

弓上动脉CTA证实上述征象(图2)。

图2

外院脑血管造影示右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80%)并基底动脉瘤样扩张;左椎动脉V4段闭塞(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后)(图3),造影过程中患者不配合,有移动伪影。

图3

既往史:高血压病,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

查体:神清,言语流利,四肢肌力V级。

口服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

术前诊断

右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交界处重度狭窄

左椎动脉V4段闭塞闭塞

基底动脉扩张伴局部夹层

术前讨论

本例患者既往右侧丘脑梗死,影像学显示右椎动脉基底动脉交界处重度狭窄,左椎动脉自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后闭塞,患者因头晕呈持续性,具有血管内介入治疗指征,拟先开通左椎动脉V4段,若开通困难再处理右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交界区狭窄。相关手术风险:左椎动脉V4段开通失败,穿支动脉卒中、医源性夹层,急性血栓形成、术后高灌注等。

治疗过程

全麻下,右股动脉入路,先行全脑动脉造影,显示右颈内动脉C7段重度狭窄(狭窄率约90%)伴远端瘤样扩张;左颈内动脉C6段瘤样扩张,前交通动脉开放,见左侧前循环向右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代偿,后交通动脉开放,见左大脑后动脉显影(图4)。

图4

左椎动脉发出小脑后下动脉以远闭塞(图5)。

图5

右椎动脉V4段近基底动脉汇合处重度狭窄,狭窄率约95%;汇合处局部可见充盈缺损,考虑交界区受到到夹层病变的影响;基底动脉中下段瘤样扩张;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以远显影浅淡;(图6)。

图6

先尝试左侧椎动脉闭塞再通术,未能成功。改行右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交界区成型治疗。将6F导引导管置于右椎动脉V2段远端。路图下,Synchro2微导丝(0.014″300cm)通过狭窄处,放置在基底动脉远端,沿微导丝分别用Emerge(1.5mm×15mm),(2.0mm×15mm)球囊扩张病变(图7)。

图7

扩张后撤出微导丝及球囊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改善,残余狭窄率约30%,左大脑后动脉见顺行显影(图8)。

图8

观察10分钟无改变后结束治疗。




讨 论


本例患者左椎动脉V4段闭塞,开通尝试不成功,改行右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交界区狭窄进行治疗。术中造影显示病变局部有充盈缺损,不除外夹层累积,治疗过程微导丝过病变后通过摆动证实在真腔。为减少一次成型治疗风险,采用小球囊分次扩张,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右椎动脉V4段与基底动脉主干方向接近直角,且基底动脉近段夹层样扩张,未放置支架。患者术后头晕症状改善明显,远期待随访。




扫码关注神经介入在线

 神经介入在线投稿:

     sjjrzx@hh-medic.com      




进入和缓学术” 全方位学习神经介入课程


说明:本文页面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均受版权保护,归神经介入在线及其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允许和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摘录、复制或使用。如果需要使用相关内容,请事先与相关权利人取得联系,并按照许可协议规定使用,同时注明来源。

神经介入在线
汇聚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进行丰富的学术交流,共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发展未来,启动新形势下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模式,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临床研究的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