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作为古代的边疆,分隔着汉人和胡人,汉人以农耕为主,湖人以游牧为主。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最早修建长城。在秦朝,将断断续续的长城连在了一起,形成了所谓的万里长城。
长城沿线的很多关隘,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以历朝历代对长城关隘都备感重视。其中雁门关就是长城沿线的重中之重,它以“险”著称,号称"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代县在上古时期并不是中原的地盘,一直到赵国崛起才被纳入中国版图。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开始胡服骑射改革,模仿胡人建立骑兵。之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李牧驱逐了北方的林胡和匈奴,占领了雁门、代郡。这时候雁门还没有建立关隘,但赵国人已经知道这个地理位置的重要,派大军驻守。
而后,赵国之李牧、秦国之蒙恬都从这里打击匈奴,两汉时期李广镇守雁门,以飞将军之名威震匈奴,到了东汉时期,汉军正式在雁门建立关隘。
古人评价雁门:"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漠北的游牧民族南下,雁门关是必经之路,通过这里便可一路沿着山西中部的河谷来到中原腹地。
在战国到两晋南北朝,中原政权的国都城不是长安就是洛阳。自古以来,如山西太原陷落,则长安或洛阳会产生骚动。所以为了首都防卫,雁门关被称为"九塞之首"一点也不为过。
在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朝代的边患都不同。汉代的敌人主要是草原的匈奴,唐代则是突厥、吐蕃,而宋朝的大敌一开始是契丹人,后来是女真。
但不管北方的敌人怎么变,雁门关都是两军交战的前线。汉唐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曾经从雁门关出击扫荡匈奴王庭,唐朝时期名将薛仁贵把守雁门关,曾在这里大破突厥人。
雁门关地位最重要的时代莫过于北宋,北宋时期中原定都汴京,这本就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城市。宋朝要防御北方的辽国,就要御敌于千里之外,否则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汴京就是一座孤城。
辽国要南下攻宋,只能走雁门关这条路。雁门关成了宋辽两国的最前线,是寸土必争的命脉所在。
北宋初年雁门关爆发过多次大战,而说起雁门关,必须要提到杨家将。宋朝宋太宗继位后北上攻灭北汉,在山西降服了北汉名将杨业。杨业镇守太原多年,宋太宗任命他为代州知州,依旧让他镇守边关。
太平兴国5年,辽国发10万大军出大同,南下雁门关。此时镇守雁门关的是潘美和杨业,潘美率军在正面跟辽军对峙,而杨业带着精锐骑兵绕到辽军背后,前后夹击辽军。此战辽军大败,辽国驸马爷被宋军阵斩。
辽军大败之后,宋太宗曾一度信心大增,北上伐辽,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雁门关大战6年后的北宋雍熙三年,宋军20万分三路再次北上。三路大军也出师大捷,攻下燕云十六州之中的寰州、涿州、朔州、应州、云州。
此时,辽国主政者是著名的萧太后,她派大将耶律休哥南下御敌,耶律休哥派骑兵断了东路军曹彬的粮草,东路军无奈后退。东路军在涿州大败,辽军一路追杀,东路军死伤无数。
此时北伐实际上已经失败,宋太宗下令潘美和杨业带燕云的百姓南逃。就在南下的路上,太监王侁拒绝了老将杨业分兵向东的建议,反而逼杨业出雁门关进攻朔州。
杨业6年前曾在雁门关击败辽军,但这次境况大不相同,宋军是败退的局势,这时候孤身出关等于送死。杨业知道这是雁门关是自己必死之地,但是在太监王侁咄咄逼人的态度下,最后只能领命。
杨业本和潘美约定,在山西宁武的陈家谷口设伏,结果杨业兵败回到谷口,却发现空无一人。潘美和王侁毁约逃走,杨业败军寡不敌众,他本人在战马被射死后只身苦战,身披数十创,最后被俘。杨业在辽国绝食三日而死,杨业的后代继续为保卫北宋边境而戎马一生,这就是史上杨家将的故事。
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后来终于打烦了,在一个叫澶州的地方签了一个合同,就是《澶渊之盟》,两国从此相安无事了上百年。
看过《天龙八部》的都应该知道乔峰,他是义薄云天、为国为民的大英雄。然而这么一个大英雄,最后却自尽在了雁门关。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可以找到他雁门关自尽的原因。
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中有这么一条内容,说“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意思是说如果有越界的盗贼逃犯,双方都不能让其藏匿在本国。从《天龙八部》原著来看,乔峰无论在宋朝还是辽国,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但为何要自尽在雁门关呢?这其实跟雁门关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天龙八部》的背景构建在北宋,而在北宋时期雁门关又处于宋辽边界,根据《澶渊之盟》的约定,乔峰无法在宋辽两国立足,不得不在此自尽。
如今的雁门关只是人们参观旅游的一个景点,而历史上的雁门关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发生过很多的历史事件,也有许多后人广为流传的英雄故事。去雁门关旅游,希望你能感受到 “中华第一关” 曾经的江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