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湖《沙家浜》,虞山蕈油面

文摘   旅游   2022-09-09 05:51   新西兰  

小时候就听说过常熟,那时常熟是有名的服装批发地。在我生活的小镇,几乎所有的服装店和服装摊卖的都是常熟货。


常熟属于苏州旗下的县级市,地处江南水乡,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而得名。


有一部革命样板戏,叫《沙家浜》,小时候只要父亲一高兴,就会听到他哼唱几句,这是我的童年记忆。


《沙家浜》叙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十几名伤员在指导员郭建光的带领下,来到沙家浜养伤,他们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日伪军为了挖出这批伤员,对沙家浜地区展开了疯狂的大扫荡。


党组织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安排伤员们转移到阳澄湖的芦苇荡里,使得敌人一无所获。日寇并不甘心,命令忠义救国军进驻沙家浜,暗中查出伤员的下落。


忠义救国军的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认为春来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消息灵通,肯定知道伤员下落,于是向她打听。其实阿庆嫂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


阿庆嫂与敌人巧妙周旋,并引诱敌人开枪,枪声传到了芦苇荡,藏身其中的伤员提高了警惕。


沙家浜被敌人长期占据,阿庆嫂根据中共江阴县委批示,派沙四龙把伤员转移到红石村,后来沙四龙也参加了新四军。


敌人找不到伤员,抓来群众拷问,但群众们都闭口不答,敌人气急败坏之下,残忍地杀害了一些群众。


几个月后,伤员痊愈,郭建光利用胡传魁举办婚礼之际,率领新四军战士组成突击排,连夜奔袭,杀回沙家浜,在婚礼现场将敌人一举全歼。


现在的常熟沙家浜是著名的5A级景点,景区中能看到剧中场景,游客还能坐游船深入芦苇荡,欣赏美丽的湿地风光。


你还可以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了解一下沙家浜当年的抗日历史。


沙家浜主景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红石民俗文化村,通过参观小村的众多博物馆,可以了解到当地民俗。


你也可以坐乌篷船去芦苇迷宫,芦苇迷宫分水上迷宫和陆上迷宫,水上迷宫就是坐船,陆上迷宫就是走铺在水面的栈道。推荐坐船游芦苇迷宫,因为这是景区的精华所在。这里的芦苇比人还高,绿意盎然。


春来茶馆是沙家浜芦荡风景区众多的茶馆之一。据地方志记载,在明朝时,这里的茶馆就是十分普遍。


在抗日战争时期,仅沙家浜镇大大小小的茶馆就有34家之多。当年新四军经常利用茶馆作为掩护,联络接头,传递情报,许多茶馆曾经是我们地下党的交通站。


尚湖也是常熟的一个著名景点,因传商末姜尚姜太公在此隐居垂钓而得名。


尚湖,几千年来历经沧桑。原先的一万九千亩水面被围湖造田,只剩下二千多亩零星水泽。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湖中的大量鸟禽不辞而别。


1985年,政府为恢复尚湖生态平衡和山水景观,决定退田还湖。


如今的尚湖风景区,建立了以荷香洲、钓鱼渚、桃花岛等七个自然景观为主,植物造景为辅的洲、岛,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独特景观。其中有两个以池杉为主体的人工湿地林,成为越冬鸟类主要的栖息地。


800公顷尚湖水域与十里虞山山水相映,青山、绿洲、碧水、蓝天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唐诗三百首》中有一首诗,名字叫《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的破山寺就是位于虞山的兴福寺。


南齐年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为大慈寺,梁大同三年改名兴福寺,唐贞观后称其破山寺。


唐咸通九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兴福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乾隆三十七年建亭勒石,立碑在兴福寺内。


兴福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禅堂、崇教兴福寺塔、华严塔、观音楼、救虎阁、空心亭、四高僧墓、伴竹阁、饱绿轩等。


寺内古木参天,林荫夹道。


来常熟一定要品尝松树蕈油面,这种面是常熟的传统特色面,有素中之王之称,兴福蕈油面在常熟是出了名的。


蕈,是一种野生菌,而松树蕈则是常熟虞山的一种特产。它生长在松树的根部,并不是每个季节都有,它的主要生长期是春秋两季,那个时候的蕈又嫩又鲜。


用蕈油作为面浇头的蕈油面,香气扑鼻,鲜美异常,非一般蘑菇可比。


蕈油面,最早只是常熟兴福寺和尚食用的一道素食,后来得到了食客们的青睐。


兴福老面馆生意兴隆,老饕们甚至驱车数百公里,只为吃上这口蕈油面。


常熟是个有山有水的城市。在这里,可以坐上竹伐游走在芦苇荡,到千年古寺祈福平安,听一出样板戏《沙家浜》,吃一碗松树蕈油面,美哉!


旅行就是遇见
以随笔的形式记录我曾经的遇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