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那些年,我遇见的你们》记录的是南京以外的世界,都是平时遇到的人和事。这篇收集了一些在南京拍的照片,也是些角角落落的人、婆婆妈妈的事。
高淳老街,剥老菱的大妈。老菱就是菱角,生长在水面的浮生植物,城里的孩子几乎没见过它的生长环境。
爆米花、炒米是我们儿时的零食,算是早期的膨化食品,生产工艺原始,比现在的膨化食品健康。
穿着绿制服,骑着绿摩托的中国邮政邮递员。在摩托车之前,邮递员配的是绿色二八大杠自行车,大杠中间还系着一个绿色三角包,用于储放信件。
江宁杨柳青古村,写生的大叔,画得不错哦。
很多人吃过毛豆,却不知道毛豆长什么样,这种新鲜的毛豆口感很嫩,味道鲜美。
方山地质公园门前,玩泡泡的小女生,每个女中心中都有一个泡泡梦。
南京马拉松,我崇尚马拉松的重在参与、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
明孝陵神道的摄影课,人有个自己的爱好挺好。其实我觉得拍照技术并不重要,只要掌握基本的摄影知识,不必追求太专业。重要的是,每张照片的背后要有一个小故事。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些专业的长枪短炮是为首个“国家公祭日”服务的。
温馨的一家三口,右边应该是妈妈,小夫妻俩肯定很孝顺。
浦口佛手湖边,喜欢写生的阿姨。
上帝视角的南京明城墙,台城的一段,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老门东问渠茶馆,生意兴隆、高朋满座。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已有700多年历史,说的都是老南京话。
南京南高铁站,进站口忙碌的扶梯,记得我曾经在此出手扶住一位邻梯失去重心即将摔倒的旅客,化解了一场危机。
河西万达广场,玩滑板的小姐姐,她的装束和气质跟滑板反差很大,但滑板技术了得。
宠狗的小哥,喜欢健身和小动物的,人品不会差。
南京云锦研究所,正在织造云锦的技师,云锦是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认真拍照的小姐姐,应该是个爱生活的旅游爱好者。
新街口,圣诞节气氛浓郁。
孙中山先生铜像下的骑行爱好者。新街口建地铁的时候,中山先生的铜像曾经搬走了将近十年,很多人可能没在意。
德基广场负一楼,大爷是个地道的手机控,玩得挺溜。
浦口盘城,葡萄丰收季,老板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每年都到他家买几次葡萄,品质优良、价格公道。老板娘是个热心人,经常送我一些自家种的蔬菜,有机、新鲜。
知青故里,爆玉米花,儿时的味道,刚出炉的时候最香。
哥儿们竟然无视旁边的两位“美女”,专心致志地打游戏。
一胖一瘦,此时无声胜有声。
非洲兄弟的民族服装。
金陵图书馆门前的银杏黄了,给爱犬拍张美照。
东南大学礼堂前面的梧桐大道,吸引了绘画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2018年12月27日,焕然一新的南京长江大桥对公众开放。可以肆无忌惮、大摇大摆地走在大桥中央,这个机会对南京市民特别难得,人山人海,大家兴高采烈、热情洋溢。
自发捡垃圾的几位大姐,满满的正能量。
外地小伙为父母照一张标准游客照。
冰天雪地的日子,父爱如山。
大学时,你的篮球水平虽然很菜,女友总是表现得十分崇拜的样子陪你玩,这就是校园恋爱的样子。
东南大学的留学生,一段留学时光定会丰富你的人生阅历。
民间骑行爱好者们。
路边的蛋卷,我吃蛋卷的时候总感觉蛋卷会粘在舌头上,可能是干燥的蛋卷急需水分的缘故,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经历?
叉鱼的大叔,小时候接触过这种鱼叉。这是一个集物理、数学、体育、心理学知识为一体的技术活,要考虑水的折射率、鱼的速度、鱼叉的速度,然后计算出位移,才能确定鱼叉的角度和速度,还要保证手的稳定,心态的平静。
每年腊八节,毗卢寺都会给市民熬制免费的腊八粥。传统的习俗,满满的仪式感。
步履蹒跚的老人来讨一碗八宝粥,图的就是一个吉利。
爱画画的小女孩,用彩色粉笔为大地作画。
四方美术馆,看展的女士。
地铁偶遇,咋一看,我以为是脸上长了毛的胎记。
梅岗的梅花,梅岗是南京的一处赏梅地,梅花爱好者要关注花期,不要错过。
鱼嘴公园,不知道什么时候鱼嘴公园成了南京市民看落日的好去处,远方是长江三桥。
中山码头到浦口的轮渡依然营业中,满足了骑电动车跨江出行的市民。
坐轮渡的市民还真不少,都市里难得一见的慢节奏。
古惠济寺,千年古银杏树下,捡银杏果的僧人。
卖山芋的大爷,生意兴隆,精神饱满。
修鞋老师傅。在郊区乡镇,这个手艺还有用武之地。
南京市是有这种双层旅游观光巴士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六合止马岭,我每年秋天都会去止马岭看水杉,大爷的宠物可真威猛。
夫子庙,扒活的人力车夫,个个喜逐颜开,看来生意不错。
大表哥在看二表哥玩游戏。
颐和路上独行的老人,他所处的地点,决定了他曾经有风光的过往,可能不是一般的人物。
净觉寺门前卖馕的姑娘,净觉寺是南京最早的清真寺。
我挺喜欢“晓书馆”的,不知道“矮大紧”被封杀后,书馆还在不在了?
河西金鹰世界,喜欢这个楼梯,利用书架把一楼的星巴克和二楼的书店融为一体。
“禅茶经院”,一个喝茶的地方,以前曾是我们酒后解酒的小据点,老板“行如风”的身影给我抓到了。不知道经院现在还在不在?
小老弟包个地铁,一个人占一排座位,坐出了六亲不认的样子。
江苏大剧院门前,偶遇骑二八大杠的老夫妻俩,上演了一出七十年代的浪漫爱情故事。
高峰期的南京地铁站,都是忙碌的身影和倦态的面容。为了生活奔波,打工人不易。
青奥公园滨江大道,骑车遛狗的小哥,看得出狗的叛逆和不爽。
东大榴园的快递投放点,网购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太大了。
给火车让道的路人,如今这种闸道口越来越少了,给快节奏的生活踩了一下刹车。
河西金融城,雪后清理路面的工作人员。南京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冬天总会下个几场雪。
家门口售卖水果的商贩,我买过很多次,品质很好,个个冰糖心,比超市里的好。
大胜关大桥附近的长江边,不要眨眼,眨眼就会消失,有没有恐怖片的感觉?
清凉寺,僧人和信众们一起诵经,声音洪亮、清脆悦耳。
清凉山公园的银杏谷,金秋季节,老年合唱团正在此排练歌曲。
毗卢寺的值班僧人在打钟。
漫咖啡忙碌的服务员,他家每个店的装修都是精心设计的,是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南京梅花山,春天赏梅已经成了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
闲情逸致的老哥儿俩在梅花山创作,画的是水彩。
夫子庙一年一度的“秦淮灯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要注意安全,反正我是去了不想再去。
江宁大塘金,周末踏青一日游的好去处。吃一顿农家土菜,再买点新鲜蔬菜带回家。
秋栖霞,栖霞寺在佛教界的地位还是挺高的。秋天必须去一次栖霞山,不要辜负山上的那片红叶。
Sam超市里熙熙攘攘的顾客,食品的独立包装量很大,适合大家庭。
秦淮河边的垂钓者,远方是大报恩寺塔。
明城墙根下早锻炼的人们。
共享单车篮子里的娃娃,粗线条的妈妈,这样很危险。
三蹦子,南京人称之为“马自达”,马自达公司知道要哭死。原先在南京主城区很多,后来被禁掉了,现在在郊区还可以看到。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着孙子、孙女去馄饨摊上喝碗馄饨,是多少孩子童年的记忆。
孙女很享受爷爷的“私人专车”,安全第一。
奥体中心,清扫梧桐落叶的保洁人员。南京大街小巷的梧桐树,一到秋天就变成金黄色,是南京特有的城市名片。
国庆节,偶遇一名骑电动车的工人。看到他车头随风飘扬的国旗,莫名的感动。
新街口王府大街公众报栏,一位用放大镜看《南京日报》的老爷爷。老人一身军装,不忘关心国家大事,看来年轻的时候不简单。
灵谷寺,晒板栗的僧人,板栗应该是附近山上野生的。
老门东的一家小店,两个各自玩手机的小姐妹,我猜应该是在P图。
“骏惠书屋”里整理图书的小哥,我比较喜欢骏惠书屋复古的风格。
南京网红打卡地,先锋书店。
即将恢复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空无一人的大桥十分罕见。我印象中的大桥,都是堵、堵、堵。
南京的一家藏菜馆,进门会给顾客献哈达。藏菜做得很地道,我喜欢他家的“鲁朗石锅鸡”,跟我们在鲁朗吃到的几乎一样,席间会有藏族歌舞表演。门口“免费称体重”会不会影响你的食欲?老板怎么想的?
城南老小区,一个工人正在搬一台冰箱,体力活,赚的辛苦钱。
给狗狗吹风的大叔,狗狗的生活很小资。
糖画手艺人,没有生意,玩会儿手机。
1865园区里,午睡的工人。短暂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干活,生活不易。
孩子们才是真正的果粉,每次去苹果店,店里的样机几乎全被孩子们占领了。
南京眼,独钓者。
秦淮河边,练书法的大爷,字写得行云流水。
街头下棋的大爷们,老年人的快乐很简单。
小区门口磨刀的大爷,让我想起儿时的“磨剪子来,锵菜刀”。
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相互搀扶着坐地铁。
浦口泰山寺的义工,两位慈祥的老姐妹。
南京儿童医院里的蜘蛛侠,缓解了孩子们的紧张情绪。
缤润汇里的一家餐厅,偶遇一对老夫妻共进晚餐。老爷爷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点了菜,他们席间交流不多,简单的几句,声音很大,估计老人耳朵不是太好。用餐完毕,奶奶自然地挽着老爷爷的手臂,走出餐厅。我好奇地迎上去与老人攀谈了几句,爷爷95,奶奶93,俩人身体健康、儿孙满堂。老爷爷还告诉我,他们是"相濡以沫、白头到老"。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谁还没有过晚上取过快递的经历,是不是无论多晚必须取了?
明孝陵神道,南京秋景最美600米,我每年都去打卡,值得推荐。
南京奥体中心,江苏苏宁的主场。
浦口老城区的路边,老年人的活动场所,两个大爷在下象棋。
小时候很费口水的一种零食,都忘记叫什么名字了,“炒米棒”?。
玩扑克的大爷们,每个人都沉浸在角色中。
马头牌冰棒是多少人童年的记忆,记得我小时候就喜欢跟在卖冰棒的人后面看着他卖冰棒。
莫愁湖公园,晨练的人们。
抖空竹,南京人叫抖翁,通常是上了年纪的人用来锻炼身体,很少看见年轻人在玩。
浦口泰山寺一年一度的庙会,可爱的小鸭子。小时候,你有没有因为养死过鸭子而掉下伤心的眼泪?
南京奥体中心,放风筝的小情侣。记得我们小时候都是自己做风筝,用一张大白纸和六根细竹子,每次都能轻松放上天。
晚上是江苏苏宁的主场,球迷们一大早就来到奥体中心广场画海报。
这种长气球做成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
纬七路长江隧道收费站收费的最后一天,历史性的时刻,拍张照片纪念一下,我还保留了当天的缴费票据。
回民的牛羊肉摊,生意兴隆,老板和伙计都乐开了花儿。
老爷子是专门卖鱼的,附带加工熏鱼。他当时具体说了什么我忘了,大概的意思是“这块地方我是最牛逼的”。
德基广场附近的小区门口,寻摸生意的都市磨刀匠。
新街口的乔丹店,当时正在发售一款经典AJ1,门口的小伙子在检查买鞋人的中签证明。我刚好路过,随口问了一句,居然有余货,不需抽签也能买。很幸运,于是原价买了一双送孩子。
九华山地藏殿,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发生地。
河西滨江公园,夕阳下遛狗的母子。
珍珠泉公园,爱好钓鱼的小姐姐。
浦口老火车站,曾经的主流火车站。朱自清的《背影》中,他和父亲的故事发生地。火车站已经弃用,偶尔用于拍摄民国主题的电影。月台边的梧桐树一到秋天就变得金黄,很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一次。“戴红袖章的”是看门大爷,脾气很差,不让人进去。这么多年,我只碰到两次他可能心情好,让我进去参观了一下。
万景园滨江大道,江边的小树林是人们休闲纳凉的地方,我还在这片小树林里碰到了一只乌龟,可能是人们在江边放生的乌龟。
灵谷寺景区里,整理枯枝败叶的老师傅。
老山兜率寺里咸菜就稀饭的小和尚,去了兜率寺我才知道,这里原先的住持是圆霖法师,我很喜欢圆霖法师的书法,跟弘一大师的书法属于同一风格,禅味十足。
东大礼堂边的篮球场,礼堂曾是国民政府的礼堂。
中央大道上,为梧桐树穿上外衣的两位富有爱心的小姐姐。
六合竹镇的放养人,离我们几十公里也可以看到草原和羊群。
朋友聚会,旁若无人地玩手机是不礼貌的行为哦。
荒凉的浦口火车站站前走廊,依然能看出曾经的气派。
喝茶礼佛的两位大姐,禅茶一味。
中华门城墙边,帮主人看管电动自行车的小可爱。
20年后,重温东大浦口校区桃园餐厅的快餐。
围墙内的僵尸车,只有无人机才能看到城市这不和谐的一面。共享单车本身是方便群众出行的交通工具,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与政府的沟通不足?还是压根儿就是融资圈钱的幌子?为什么好事就不能办好呢?
明城墙下的遛鸟人。
鸡鸣寺的樱花俨然成了南京的新名片,每年樱花季都会导致周边交通拥堵。
复习迎考的两位美女。
南京绿博园,傍晚打篮球的打工人。
陪“太子”读书的家长们,听说现在的补习班取消了,我相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卷”还是客观存在的。
夕阳下,江边的垂钓爱好者。
隐藏在中华门翁城内的神秘组织,实力不容小觑,个个斗志昂扬,像打了鸡血一样。
这些照片对于别人而言,只是轻轻滑过,而对于我,则是往事的回忆。如果你也热爱生活,不妨拿起手机记录下身边的美好,把偶遇变成永恒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