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碧山,我才对她的文艺逼格上了头

文摘   旅游   2024-02-28 14:19   新西兰  

我们皖南之行的第二站是碧山村,碧山是一个文艺范十足的古村,胡哥哥是二刷,我还是第一次。

碧山村就在宏村、塔川的边儿上,大家可能更关注的是宏村和塔川秋色,而忽视了旁边的文艺古村碧山。

刚进入碧山,我感觉这个村庄不是很古,民居不像屏山那么的古老陈旧,可能是大部分房子近些年刚刚修缮过的原因。

顺着一条巷子走进去,在一个三岔路口看到一座小庙,里面有一尊泥塑雕像。

这座小庙是纪念汪勃的,汪勃何许人也?通过旁边的介绍得知,汪勃黄陂村人,黄陂也就是现在碧山村,南宋绍兴二年的进士,初任严州建德主簿。

次年入京,升太常卿主簿,入御史台检法官为监察御史,得到皇帝的重用。后来因为秦桧从中使坏,而不得不辞官故里。秦桧死后,汪勃再次出山,到湖州任职,直到年近80岁时辞官还乡。最后卒于碧山家中,享年84岁,皇上追赐他为龙图阁学士。汪勃生有四子,其子孙先后都曾效忠于朝廷。

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此,原本不知道的历史人物和故事,通过旅行可以去了解、去学习。另外,旅行又是带着你所了解的故事,去追寻历史、感受历史。

在小庙的旁边,就是碧山大名鼎鼎的“工销社”。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看到“工销社”肯定会纳闷,因为我们小时候的记忆是“供销社”。当然,80以后的人肯定不知道“供销社”是什么了。传统意义的供销社,是为了商品交易、配套农业生产的合作社,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初期有着时代性的意义。

的确,如今的碧山“工销社”就是沿用了以前碧山“供销社”的原址。但此非彼,这个字也源于“工销社”创建者安徽大学副教授左靖在2011年开始调研、主编出版的《黟县百工》。

碧山工销社在2017年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工销社就是一个集合了出版、展览、零售、餐饮、住宿、驻村、手工艺等多项体验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不久后,左靖与日本设计活动家长冈贤明接洽,促成了D&DEPARTMENT中国首店在碧山工销社的落地。

我一进门就看到了几件熟悉的商品,比如柳宗理的系列产品,我还问售货员这是真正的柳宗理还是仿品?售货员告诉我这就是正品柳宗理,我一下对“工销社”肃然起敬了,因为我是柳宗理的忠实粉丝。

D&DEPARTMENT源自创立于 1997 年的 D&DEPARTMENT PROJECT,起初是一个关于“long life design”的活动计划,收集和传播不同地区传统、耐用又不乏美感的家居用品。后来创始人长冈贤明开始设立店铺,分享团队在各地探访手工艺设计职人的故事和见闻。把看到的东西、吃过的餐厅、住的酒店以及城市文化出版成杂志对外宣传。

所以说现在工销社所售卖的商品都是精致、轻奢、文艺且有设计感。除了本地的特色定制品和手工艺品,其他商品大都来自日本D&DEPARTMENT的精选商品。

胡哥哥买了一个茶叶罐,这跟我几年前在广州方所购买的一模一样,品牌名字叫SyuRo

SyuRo是东京的一家设计公司,他们设计了一些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采用传统工艺的生活用品。这款马口铁茶叶罐就是SyuRo请制作茶叶罐的专业工厂定制的。外形流畅,盖子的松紧程度恰到好处。表面没有涂装,适合任何风格的家居。使用过程中,茶叶罐的颜色也会渐渐发生变化,这也是一种把玩的乐趣。

我记得我在方所不仅买了四个SyuRo茶叶罐,而且同时还买了一个“开化堂”的黄铜茶叶罐。最初也不懂什么开化堂,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看。后来,看了梁文道的《文道说京都职人的故事》,才知道开化堂茶叶罐属于京都六艺之一,拥有140年的历史。

一个开化堂茶叶罐,竟需要130道工序才能制成。罐身和盖子是同一块材料,圆筒直径需要完全一致,密封性极好。开化堂茶叶罐最令人惊艳的地方,就是筒盖轻轻盖上后,会自动借住重力慢慢下沉,直至和筒身完全密封咬合,严丝合缝。

金属茶叶罐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皮肤和茶筒的接触,原本的金属色泽会变得更加厚重沉稳,不同的时期会出现不同的质感,越用越好看,越爱不释手,它被京都人称为传家之宝。后来,我去日本旅游的时候,特意找到了开化堂,又买了一个大一号的带回国,现在用它装咖啡豆,简直是爱不释手。右边小罐是在广州方所买的,颜色已经很漂亮了。左边大罐是在东京银座开化堂专柜买的,这是刚买时候的样子。

碧山工销社是前店后坊的结构,穿过售卖文创产品与杂货的店铺,后院还有更多的文化业态,茶馆、住宿、工坊、柴窑、展览等多种功能空间。

"共振村声"戏台,成为了村民们才艺演出的场地。碧山有一支由村里自发组织的黄梅戏表演团,大多数都是60多岁的老人,他们农闲时便会聚在一起排练,也拉近了村民与客人的交流。

后院的西侧是五条人士多店士多是“store”的音译,80年代香港小店的流行叫法,现在“士多的叫法已经逐渐消失。

2020年,“五条人” 在这里合作开启了五条人士多店,用于乐队专辑唱片与周边文创等官方限量产品的零售空间。五条人”有一首歌《城市找猪》就是在碧山创作的。

碧山工销社不同于一般的杂货铺,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文化机构,在这里,可以见到各种文化人、创意人和设计师,对参与其中的村民来说,既开拓了眼界,又增强了自信。碧山文化精神对城市的年轻人具有一股吸引力,唤醒着他们对乡村的文化向往。

我和胡哥哥在后院的藤椅上稍作休息,发发呆。此刻,仿佛看到了留着长发胡须的陶艺家、穿着人字拖的“五条人”和正在排练黄梅戏的碧山村民。

工销社的正对面是“相见社”。相见社相对于工销社来说门头更小,进门就是咖啡区域,同时售卖店家精心挑选的一些主人杯。

相见社也不简单,艺术氛围扑面而来,最显眼的是一件编织袋制作的雨皮,店家好像说了一下,是国外设计师的作品。其他的商品也是极富艺术感,整体感觉相见社就是一个小型展览馆。

离开相见社,下一站是“碧山书局”,碧山书局是我来碧山之前唯一知道关于碧山的东西。

从相见社到碧山书局不远,沿途会经过几个小店,每家店铺都精致且具有可探索性。我随手拿起一件不起眼的商品,来自日本京都,售价也要一千大几。

巷口拐弯处就是碧山书局,一块木制的招牌半隐在绿植之中。

进入一扇被植物包裹的小门,里面别有洞天。一栋古老的徽式建筑矗立眼前,宽敞、明亮,古韵味十足。

书局的正梁上悬挂着一块匾额,白底黑字,上书“碧山书局”,由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先生题写。

碧山书局于20144月开放,是南京先锋书店的第八家分店,也是先锋书店第一次尝试在乡村开书局。书局的老板是南京人,也就是南京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在碧山的时候听到好几位村民提起过他,看来他是碧山村的知名人物。

书局里有一位戴着老花镜的年长老人,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闲暇的时候我跟老人聊了几句。他姓汪,是碧山书局的管理员。也是《碧山风物》和《手绘碧山地图》的作者。

老先生告诉我,碧山书局是用汪家祠堂改造的,那我就纳闷了,祠堂改了书局,那祠堂不是没有了?

老先生给我解开了谜团,碧山自古有三十六个汪家祠堂,汪姓在碧山是大姓。我作为姓汪的感到特别自豪,来到碧山就仿佛回到了家乡。我向老先生请教我爷爷和父亲的字辈,老先生告诉我汪姓有八十几个分支,十分复杂,没有族谱很难寻根问祖,但自古以来汪姓是一家,我们现在都是汪姓八十几代传人。

书局这座祠堂叫“启泰堂”,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启泰堂是碧山汪氏祠堂中最小的一个,但却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祠堂。

书局对祠堂的改造,尽可能地保留了祠堂原有的结构和风貌。徽派建筑,白墙黑瓦,与书店相得益彰。

碧山书局营造出了一个古今交融的文化空间,对于生活在快节奏都市圈的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大部分游客可能不是来买书的,而是选择坐在这里,闻着古建和油墨混合的气味,放空思想,感受时间的流逝。

二楼是旧书和阅读区,站在二楼的窗前可以俯瞰整个村子。

远方的尖尖的白塔叫云门塔,云门塔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七年,是一座五层的筒形楼阁式砖体木檐结构建筑。

云门塔的设计继承了宋代塔楼的传统,具有六角形的形状和尺寸,底部的台阶也呈现出六角形,直径约为5米多。塔身的每一面都是六角形,边长约2米多,并且使用了桃木作为骨架,外部则用砖块填充并加以装饰。

塔内的空间是空心的,通过一系列的折转阶梯连接各个楼层,便于游客攀登和观赏。塔内还绘制了淡雅的壁画,檐下有砖雕,每层翘角的顶部挂有铁马。塔顶部分由紫铜制成,形成了一个类似箭头的尖顶。塔顶的每层都装有铜铃,微风轻抚时,会发出悦耳的铃声。

在碧山书局的大门右侧有一家咖啡馆,叫牛圈咖啡吧。看名字大概猜到,这个一个由牛圈改造的咖啡吧。

咖啡吧的采光非常好,打造的是舒适、慵懒的环境,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书籍供阅览。

猪栏酒吧乡村客栈在碧山的名气很大,我之前看过一些关于西递猪栏酒吧的报道。大概的意思是一对上海夫妻,卖掉上海的房子,来到西递古村租了一栋老房子,寻找他们诗和远方的故事。后来就有了西递猪栏酒吧乡村客栈,他们称之为一吧,据说是皖南最早的民宿。

一吧以后,在碧山又有了二吧、三吧。二吧叫“狗窝酒吧”,是一个纯酒吧。三吧就是我门今天要造访的猪栏酒吧乡村客栈碧山老油厂店。

听说老油厂店还获得了国家级的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奖TripAdvisor全球最高卓越奖。英国BBC,纽约时报,法国费加罗报均报道过这个客栈。久石让、原研哉等很多国外明星、政要都曾在此下榻过,这激发了我对老油厂客栈的极大兴趣。

我们通过导航找到了老油厂客栈,尴尬的是找不到大门,问了村民,把车倒回去,才发现两扇大门低调的存在着。门后的大姐,应该是个接待,她笑容满面地告诉我刚才有一阵风把门吹关了。我第一反应,这个客栈很接地气。

走进老油厂客栈,空间比我想象的要大,基本上保留了原汁原味。从遗留痕迹上来判断,这里曾经是人民公社和油厂。

客栈改造尽可能保留了原始建筑的外貌和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迹。

外墙和内墙依然使用了黄泥粉刷,原木的门窗,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老旧家具、自己亲手缝制的桌布、沙发套。

每个卧室都有一个小院或者大阳台,并配套了两张藤编躺椅,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家里的那张一模一样的躺椅。

每一间客房都有一扇大窗,窗外的风景就是一幅画。客栈的整个理念和松赞酒店类似,猪栏客栈在皖南,松赞酒店则在藏区。

猪栏和松赞都没有使用专业的酒店管理人员,而是聘请了本地的村民作为服务人员,她们文化程度不高,但淳朴好客,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负责接待的大姐领我和胡哥哥参观了酒店,全程没有一句推销的话,始终保持微笑和热情,让我们的参观感觉毫无压力。

客栈里面陈设的物件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物品,还有部分老布的手工制品出售。

胡哥哥买了一只小的歙砚,我则对“正清和雅”的品茗杯大吃一惊,“正清和雅”的品茗杯是黄梅四祖寺的定制品,外面很难碰到售卖。

我曾经在好多年前去过二祖寺、三祖寺、四祖寺和五祖寺,并在五祖寺里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还与僧人们共进了一顿早餐,感受了一下寺庙里的生活,这是我终生难忘的回忆,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我之前就有两个“正清和雅”的杯子,这次机会难得我又买了三只,很开心。后来才知道,原来客栈女主人寒玉深谙佛学,造诣极深。

国学大师文怀沙写了一篇天下最短的文章,却概括了中国儒、道、佛三家的文化,这篇文章只有三个字,就是正清和。他认为儒家文化概括成一个字,就是“正”;道家文化概括成一个字,就是“清”;佛家文化概括成一个字,就是“和”,总结得很精练。

四祖寺方丈净慧法师又在这篇文章后面加了一个字,定"正清和雅"为中国禅茶文化的四字精神。正就是不邪;清就是不浊;和就是不争;雅就是不俗

最后我们并没有住在老油厂客栈,而是选择了胡哥哥之前下榻的村口碧云古村客栈,晚上还在客栈享用了晚餐。

晚餐时,在客栈餐厅遇到了来自深圳的何氏姐妹,大家相谈甚欢。

姐妹俩也是性情中人,主动和我们拼桌喝了几杯。

我们大家志趣相投,聊的很开心,并相约次日一起早餐。

第二天一早我就起床了,去外面转了一圈。天气寒冷,田野里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霜冻。

晨辉下的古塔更具历史的沧桑感。

村口的公交车站,人们在等待去县城的第一班车。

每次去古镇、古村,我都喜欢一大早起来转一圈,清晨时分最能感受到本地人生活的烟火气。

早餐时分,我们与何氏姐妹相约而至。餐食品种很丰富,有油条、包子、馒头、鸡蛋、蒸山芋,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咸菜炒豆腐,有了它可以多喝两碗稀饭。

旅行中的美好之一就是会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期而遇,大家一起聊共同的话题,分享旅途中的故事,立彼此的Flag,探寻属于自己的下一个诗和远方。

皖南,是一个不需要任何理由,可以说走就走的目的地。我对碧山古村是后知后觉的,离开了才发现,她的文艺逼格让我上了头。


旅行就是遇见
以随笔的形式记录我曾经的遇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