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古镇位于徐州新沂的西南边缘,在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闻名全国的水乡古镇,也是苏北为数不多的古镇。
历史上,这里频发的山洪裹挟而来的大量泥沙成了当地村民烧制陶器的最佳材料,于是拥有了一片片规模不等的窑厂,这些窑厂地处京杭大运河拐弯处,故名“窑湾”。
据记载,窑湾古镇始建于唐朝初年,明、清达到漕运和海运鼎盛时期。
方圆百里的农副产品大都集中在窑湾装船远运,从南方水运来的棉布丝绸、火柴煤油、食品卷烟等生活品,也多在窑湾卸船后转销各地。
于是,窑湾成了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码头之一。
由于窑湾位于邳州、宿迁、睢宁三市县交界处,每当窑湾鸡叫,三县都可听到,故称“鸡鸣闻三县”。
窑湾镇中心有一条界牌街,街中设一过街楼,楼下有一界石,上面刻有“宿邳交界”。街东为宿迁管辖,街西为邳州管辖。
窑湾古街道较窄,楼檐交错,举目望天,街天一条长线,古称“一线天”。
窑湾古镇古建筑遗产是运河文化的象征,在整体规划和建筑特点上独具风格,街区规划为一个中心区,二条放射状古街道。
古镇建筑既不同于北方的四合院,也不同于江南的小桥流水,体现出街曲巷幽、宅深院大、过街楼碉堡式的特色。
古镇三面环水,碧波粼粼,景色秀丽。街巷独具一格,院舍青砖灰瓦,楼阁亭台交错,房顶飞檐翘角。
窑湾文化深厚,厚重的历史孕育了窑湾独特民俗、饮食、商业文化。
岳飞、朱元璋、史可法、乾隆皇帝等历史名人在窑湾留下了足迹,爱国将领张华堂曾在窑湾生活多年。
窑湾名人辈出,与史可法一起在扬州奋战的明朝名将高佐将军、清朝震远将军马从凯都是窑湾人。
窑湾出土了清代圣旨石碑石刻、壁画字画、刺绣瓷器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存留下来的古商会馆、古庙、古桥、古槐、名人碑亭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窑湾成就了一批有影响的富商、名人,他们走出窑湾后,使窑湾文化广为传播,南京、苏州、上海等地都建有“窑湾街”。
窑湾镇有一块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间的税务告示碑,碑文清晰可见,对窑湾的历史有着很重要的考证价值。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回京,路经宿迁,行宫设在皂河镇黄墩庙。晚间乾隆问纪晓岚前面是何地方,纪晓岚回答“是窑湾”。
次日乾隆同纪晓岚化妆成商人乘船来到窑湾。上了码头,乾隆看到街道两旁,房檐交错,古色古香,店铺鳞次栉比,人声喧哗,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乾隆看后非常高兴。
乾隆来到一家望月酒楼,他看到大运河上船来船往,便吟诗道:“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纪晓岚接着到:“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甚是高兴,纪晓岚叫店家上酒菜和乾隆畅饮,乾隆看酒杯中酒色呈绿莹色,问到“这是酒还是茶”?纪晓岚道“这是窑湾绿豆烧酒”。
窑湾绿豆烧酒以优质高粱酒为酒基,配以人参、当归、砂仁、杜仲等40多味名贵中药材,并辅以冰糖、白糖等原料配制而成,具有白酒之醇烈,果酒之香甜,药酒之滋补等作用。乾隆品后感觉很好。
纪晓岚于是将甜油倒入青虾中,乾隆吃着觉得味道鲜美,别有一番风味,问到“这是啥佐料”,纪晓岚答道“这是窑湾特产—甜油,是宫内没有的”。
窑湾绿豆烧原名绿酒,由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研制而成,是明朝宫廷御酒,已有460多年的历史。
明末宫廷御医赵学敏、御药师宗柏云等携绿酒配方隐居窑湾后,在绿酒中又加入红参、三七、砂仁等,使酒中名贵中药达50多种。用老沂河泉水,按传统独特工艺酿造。酒如绿豆汤色,因此更名为窑湾绿豆烧。
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两经窑湾,喜欢上了绿豆烧,于是把它定为贡酒,绿豆烧进入了宫廷。
还是宗柏云和赵学敏,他们在酱油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甜油。
窑湾甜油是保健食品,中医认为,甜油入肾经,可滋阴养肾、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健胃、美容的作用。
赵信隆酱园店有四道宅院。六十六间房,青砖瓦房,酿造用缸百余口,以生产当地特产“甜油、豆瓣酱”为主。
甜油酿法是在每年春天取小麦熟面块遮光高温发酵,待面块生出乳黄色菌性线绒,将其从室内搬出在通风处晾干,放入露天大缸内加水浸泡。
白天阳光暴晒、夜晚月照晨露。立秋之后,从缸中的滤筒内取出的杏黄色液体叫甜油。甜油酱香浓郁,色泽清澈,鲜美爽口。
吴家大院是窑湾古镇最大的宅院,前门在回民街口,后门在中大街,前后四进院落。门两边青石鼓户对,门楼两边各一间耳房。
清道光年间,吴家“吴红兴烟丝店”共有五处产业,在窑湾共有房屋280余间,被称为“吴半街”。
山西会馆位于窑湾西大街,原为唐代关帝庙,院内有棵千年古槐。
清乾隆年间,尊孔敬儒,山西会馆主事闫一忍,在关帝庙建孔圣殿、岳王殿,在院中建钟鼓楼。1920年,山西会馆改为邳县第二小学校,1949年改为新安县窑湾区小学本部,1958年改为新沂县抗美小学。
窑湾天主教堂 始建于1909年,由主教堂和修女教堂两部分并建,位于古镇西大街最西端。
主教堂欧式哥特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一万三千余平方米。修女教堂占地约四千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
有机会去苏北,可以专门逛一逛大运河边的千年古镇窑湾,买点绿豆烧和甜油,这可是其他地方没有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