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在皖南,除了棠樾的牌坊,许村当属第二。
起初知道许村,是通过徽州古城的“许国石坊”,许国就是许村的后裔,徽州府歙县县城人。关于许国此篇就不赘述了,他是明朝武英殿大学士。因为许国,我对许村感了兴趣,发现许村是一个值得深度探索的古村。
当我们抵达许村的时候,我一度怀疑我们的导航导错了,眼前的许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小集镇。
“三蹦子”凌乱地停放在马路的两边,闲暇的村民在街边打牌娱乐,桌面上毫不避讳地摆放着赌资。
案板上新鲜的猪肉吸引了我,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买肉的场景。小时候跟在爸爸妈妈后面去买肉,就是这种整块猪肉,一般是一刀下去,从上到下剌一条,有脊骨、有大排、有肋骨、有五花,全含了。然后用尖刀在肉上面刺个口子,几根稻草拧成绳,穿过口子,打个结,把肉挂在自行车车把上,晃哒晃哒地骑回家。如今卖肉可不是这样的,把肉的每个部位都分开,按部位来卖,价格也不同。
通过询问乡亲才知道,古村的位置在河的对岸,穿过河上的廊桥就是。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天监年间,文学家、新安太守任昉居住在许村,村名由富资里改为昉源、昉村,眼前的小河也命名为昉溪。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迁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他就将自己的姓氏冠为了村名,这就有了“许村”。
许村四周环山,中间是一个小盆地,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站在河对岸可以看到,许村的古建筑群自北向南呈带状分布。村中街巷纵横,白墙青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
昉溪上的双孔石墩廊桥叫“高阳桥”,高阳桥建于元朝,明朝改成了石拱桥。廊内设有佛座,供着观音菩萨。
高阳桥也叫“离合桥”,村民外出求学、当官,重回故里,亲人们就在这座廊桥上相送和迎合。高阳桥既有离别的不舍,也有相聚的喜悦。桥廊有窗,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昉溪沿岸的古建和牌坊。
出了廊桥,迎面就是一座石牌坊,上面刻有“双寿承恩”, 双寿承恩坊建造于明朝隆庆年间,许村商人许世积乐善好施,时年101岁,夫人103岁,朝廷因此赐建了“双寿承恩坊”。
双寿承恩坊上面雕有“狮舞寿球”、“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猴献寿桃”等图案。牌坊有帽檐,是典型的明朝风格。
双寿承恩坊对面的八角亭叫“大观亭”,大观亭建于明嘉靖三十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时重修过。亭子底层为八边形,八卦图布置。亭子跨街而建,中间通道,是古时当地文人聚会的场所。
大观亭的左手边就是大名鼎鼎的“五马坊”。五马坊是许村年代最久远的一座石坊,它的主要构件是花岗岩,牌坊上有明代早期重要建筑上才会有的“哺鸡兽”。
在这里得详细地介绍一个人,叫许伯升,许村的很多古迹都与他相关。朱元璋在建立政权的时候,在许村得到了许伯升的鼎力相助。许伯升兄弟五人,除了四弟当时年幼,都投靠了朱元璋。许伯升甚至把家产、田地都卖了,用来充当军需,死心塌地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
待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许伯升在朝廷军机处任军机章京一职,军机章京是个五品、六品官。上任后不久,许伯升就感觉到自己谋略不够,难以胜任这一职务。加上朱元璋已经开始滥杀有功之臣,聪明的许伯升就主动请调地方。
洪武五年,许伯升被调任到福建汀州知府,五品正堂。任职三年期间,许伯升就办了三件大事,朝廷对他是更加器重,百姓称他为“清天知府”。一是活捉了倭寇三百多人,倭寇从此不敢再来骚扰汀州;二是剿除反明复元土匪组织;三是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洪武十九年,许伯升病故在福建汀州,葬于老家许村。福建汀州百姓为了感恩许知府,在当地建了许公庙,供人祭拜。从明朝洪武廿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560多年间,汀州每两年一次派人到许村的许氏总祠,代表汀州百姓祭拜许知府在天之灵。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其间经历了好几个朝代,甚至还有战争,但汀州人们没有忘记许知府。
明朝正德二年,朝廷下旨在徽州许村建造五马石坊、福建汀州建木坊,以旌表许伯升对明朝开国和治理汀州府的功劳。
关于“五马”有两种说法,一是许伯升兄弟五人对明朝都有功劳;二是“五马”是古时对五品知府的最高尊称,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沿着古街的石板路往里走,沿途都是古老的徽州大宅。东升大社是许村最古老的公共祭祀建筑,规模宏大,分前后两进,中间是天井,多年前改作了乡贤馆。
观察第,是时任观察使许天相的府第。观察第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堂号“敬爱堂”,许天相是许伯升的侄子。
故事是这样的,上面讲到的汀州知府许伯升,他最小的弟弟许周安,娶了18岁的胡氏,婚后不久,许周安因病身亡,胡氏刚刚二十岁,已有身孕在身。许伯升交代,如果生男孩就取名天相,生女孩就取名吉人,寓意“吉人自有天相”。胡氏十月怀胎,终于产下一名男婴,按照许伯升的先前交代,取名为天相。许天相的成长,离不开他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也离不开他大伯许伯升长期的供给,也与许氏族人的帮助照顾分不开。明永乐年间,七十二岁的胡氏离世,自守寡五十二年,胡氏始终没有走出这深宅大院一步。
南京大学地科系校友,地质学家许靖华博士回到祖籍地许村,捐资一万美金,县文物部门加上配套资金组织修缮,将“观察第”改造成了“许村历史博物馆”,这是安徽省首家农村历史博物馆。
“大邦伯第”是目前许村尚存的最大祠堂,也就是许伯升之祠,建于明朝嘉靖十八年,民国十八年重修过。
“大邦伯第”俗称“官厅”,堂号为“敦本堂”。大门额书“大邦伯”三字,上下款小字分别为“嘉靖己亥季冬月吉旦立”、“吏部尚书甘泉湛若水书”。
祠堂中间两柱的对联为许伯升为官箴言“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
“邦宪第”堂号为“惇伦堂”,俗称“大慕祠”。该祠为许伯升三子许美祖的支祠。许美祖十三岁那年,父亲许伯升去世,他在父亲墓侧结庐守孝三年。
许村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出过四十八名进士,近代一门出过五位博士,一族有四个院士,非常了不起。
离开许村后,我一直在思考,许村的古人取得如此卓越的功名和成就,作为许村的后人,看到这些古迹的遗存,有没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另一个感慨,就是古代的皖南是多么的富庶,村村几乎都有先人留下来的深宅大院,真是造福后代。
总之,许村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旅游目的地,昉溪河把许村隔成了古代和现代,高阳桥仿佛就是一座时光穿梭机。老牌坊挽留了旧时光,石板路承载着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