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青城山两次,都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青城山在四川省,距离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仅十几公里。
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因其“四季常青,满目青翠,诸峰环峙,状若城廓”而得名,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
青城山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青城山分前山和后山。前山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风景优美。
青城山后山景区有神秘的洞穴,大蜀王遗迹,众多飞瀑渊潭、曲桥栈道,颇具原始野趣。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属于道教名山。公元143年,“天师”张道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为道教“第五洞天”。
这里完好保存了数十座道教宫观,珍藏了大量文物和名家手迹。可以说,青城山是一座纵横千百年的道教“博物馆”。
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十余座。
建福宫建于唐开元十八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
建福宫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
上清宫是青城山位置最高的道观。晋代始建,后废,唐玄宗时重建,五代王衍时再建,明末毁。
现存观宇为清同治八年至民国年间陆续重建。大殿祭祀三清,还有传为麻姑浴丹处的麻姑池、八卦鸳鸯井,有楠木刻板《道德经》全文等珍贵文物。宫左玉皇坪据说是前蜀王衍行宫所在地。
上清宫的照壁上书有“大道无为”四个字。这很容易让才疏学浅的我误解,“无为”难道是没有作为?
其实“大道无为”属于道家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应该是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方式、规则、原理、次序。这个道也应该是老子向世人指明的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大道无为,始终按自己的轨道运行,使得整个宇宙和谐有序。统治者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可使社会和平安定。自我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人生法则,可使人生健康。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无为”的目的在于寻求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人生法则。
青城山的一些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轴线对称展开的传统手法,并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各种建筑。
建筑装饰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长寿和升仙的思想。这些建筑对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道教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青城山因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道教建筑,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和隐居修练之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为这座名山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特别是众多的楹联,不但赞美了青城山的美丽,还颂扬了道教思想,以及对国家兴衰、民生荣辱的关注。
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道名为张道陵。
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
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代以后,青城山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
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到青城山,天师道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
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
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
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都江堰作为2008年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尤其是青城后山,它和汶川地震的震中映秀镇,仅一山之隔,青城山后山几乎是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经过灾后重建,青城山几乎恢复到震前的模样,但地震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见。
说起道教,就会想到老子。老子《道德经》中有句话叫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够长久地平安”。
现在的社会,人们常常会被“欲望”所左右,不懂得“知足”和“知止”。纵观全球,很多发达国家已经走向了“低欲”社会,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的各种“欲望”会逐渐降低,心态趋于平和。人生最终是在做减法,希望每个人都能活成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