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国只有两周时间,顶着37度的高温去高邮转了一圈。
为什么会选择高邮?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妈,老妈年轻的时候在高邮参加过“社教”。那时老妈才十六七岁,“社教”对她的影响很大。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妈讲她在高邮参加“社教”的故事,每次都聊得激情澎湃,仿佛青春再现。
“社教”这个词已经被时代遗忘,我也需要百度一下才能弄清楚。“社教”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至1966年5月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社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此不作评价。
从老妈聊起的故事中,我很早就知道了高邮,工作以后去过一次高邮,心中一直有想带老妈故地重游的想法。
第二个原因是高邮的美食,我的老家泰兴和高邮同属老扬州的辖区,后来泰州独立,泰兴归泰州。
在老扬州大区内都流行着早茶文化,且每个小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但都离不开包子、烧饼、馄饨、面条这几个大类。
高邮的面条似乎名气更大,在南京明瓦廊的一条小巷子里就隐藏着一家高邮面馆,店面很小,我隔三差五的会去他家吃碗青椒肉丝干拌面,一般总会加块卤素鸡。
后来有一次去扬州出差,朋友请我吃了一家高邮餐馆,我对那一桌子高邮菜印象非常好,高邮美食在我心目中再次加分。
当然,高邮还有很多如雷贯耳的特产,如咸鸭蛋、蒲包肉等等。
想去高邮的第三个原因是“汪曾祺”。汪曾祺,高邮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这次回国的海航飞机上,有一个电视节目叫《我在岛屿读书》。余华、苏童、阿来等作家,他们在聊写作、推荐书的时候多次提到汪曾祺。
汪老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研究。汪老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还是一个美食家,陈晓卿在访谈节目《十三邀》和《圆桌派》中也多次提到过汪老,称汪老是个地道的美食家。
汪老吃遍大江南北,不仅会吃,在烹饪上也颇有自己的见解,他还专门写了一本食谱。
言归正传,说高邮。到达高邮的时间是下午四点左右,办入住的时候与前台服务员攀谈起来,问她这个时间点儿高邮能玩什么。他说可以去南门大街转一圈,顺便吃个晚茶。
我几乎忘记“晚茶”这个词了,晚茶在我小时候的老家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情。夏季,白天时间比较长,晚上七八点钟才天黑,于是就有了“晚茶”,晚茶也就是下午茶。
我们小时候的晚茶,通常是吃块筒炉烧饼,炭火烤的那种。在老家黄桥,晚茶吃的烧饼和早餐吃的烧饼还不一样。早餐的烧饼是圆的,有瓤子、肉松、萝卜丝馅儿的,搭配豆浆、豆腐脑。
晚茶的烧饼是长方形或者菱形的,体积上比早餐的烧饼大很多,我们小孩子吃一块就饱了。晚茶烧饼是没有馅儿的,有点咸味,或者中间夹几根韭菜,烧饼都是趁热吃,刚出炉的最香。我记得长方形的烧饼叫“缸摊饼”, 菱形的叫“斜角饼”,现在在老家几乎看不到这两种烧饼了。
想不到时隔三十年再次吃到了晚茶,晚茶我们选择了高邮的网红店“陈小五小吃部”,这个名字听上去就很怀旧。吃晚茶的人很多,这么大热天外面几乎坐满了。
虽然是网红店,小吃的价格还是很亲民的,阳春面4块、馄饨7块、茶叶蛋1块5、素鸡1块。
高邮的面条和馄饨就是这种浓油赤酱型的,秘制酱油和虾籽是灵魂,黑胡椒味很重。
因为接下来计划要尝好几种晚茶,没敢多点,只要了一碗馄饨。
沿着中山路老街朝南门大街闲逛,遇到了一家烧饼店。
晚茶怎么能离得开烧饼,买了一块尝尝。烧饼也是用炭火现烤了,香味是有的,但口感不如我们黄桥的,也许是来自资深烧饼饕客的吹毛求疵。
在烧饼店的斜对面是百年老店“焦家巷面馆”,焦家巷面馆也是高邮的一家网红店。
面馆由夫妻俩打理,老板下面条,老板娘炒浇头,俩人交流不多,各司其职,全凭默契,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我刚进店门,正好碰到老板娘浇头出锅,爆炒腰花,香味扑面而来。闻着这香味,看着这颜值,我忍不住地咽了一下口水。
一分钟的时间另一份雪菜肉丝浇头出锅了,还单独炒了一份鳝丝,看来这是俩资深吃货。
负责包小馄饨的满头银丝的奶奶应该是老板娘的妈妈,俩人长得很像。
一家子人穿着很体面,和客人沟通很有耐心,细声细语的。这一点不像南京的一些网红店,这里就不点名了,南京的好几家网红店,生意是好,老板(老板娘)拽得跟二五八万一样,态度很差,不愁你不来吃。
百年老店的阳春面也是4块钱,搞得好像物价局统一定的价。
我们只点了一份青椒肉丝干拌面和一个咸鸭蛋。
我特意看看老板如何操作,顺便学习取经。一碗干拌面的调味基本是这几样,秘制酱油、无盐味精、黑胡椒粉、虾籽、猪油、小葱花。
葱是这种特别细的小香葱。
面条是这种细碱面,大汤水下面条,断生就出锅,滤勺晃几下,去除水分。
这碗青椒肉丝干拌面是我想象中的味道,碳水混合油脂的香味,多巴胺在大脑中爆发,吃完很有满足感。
咸鸭蛋是高邮的特色,现在的咸鸭蛋没有之前的那么咸。蛋黄是油油的、沙沙的咸香口感,蛋白是细腻而滑润的。
在焦家巷面馆,我买了两瓶秘制酱油、一罐虾籽和一罐黑胡椒粉,准备带到新西兰复刻这碗高邮的味道。
一碗馄饨、一碗青椒肉丝干拌面、一块炭火烧饼、一个咸鸭蛋,晚茶愉快地结束了。
走在高邮的老街上,随处可见的人间烟火气。
大爷们围在一起下象棋,大娘们则是玩着当下流行的惯蛋。
高邮地区水系发达,京杭大运河穿高邮而过。高邮湖是江苏省的第三大湖,高邮城区依然有很多水关和闸门。
高邮属于里下河地区,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这里的河鲜、湖鲜特别多。老街的鱼档,傍晚还有鱼虾卖。
这是菱角,我们称之为老菱,小时候我们几个调皮的孩子,用洗澡木盆当船使,划到河中央的一片“水浮菱”里,翻开叶子,菱角长在根部。嫩一点的菱角当场撅开就能吃,清甜、脆爽的口感。
南门大街是高邮的网红老街道,正好遇到摄制组在拍电视剧。
这种面条就是高邮的碱面,晒干了是便于游客携带,干面条保质期会久一点。其实这种干面条我并不陌生,小时候没有冰箱,新鲜的水面吃不完的时候,我奶奶就会拿到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可以吃好几天。不过晒干的水面总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口感没有新鲜的好。
“一汪情深”是当地的一家饮品连锁店,在高邮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
我想“一汪情深”的“汪”应该是指汪老——汪曾祺。
在中国城市中,高邮是唯一一个以“邮”为名的城市。早在先秦时期,秦始皇就有了“筑高台,置邮亭”,高邮之名出于此。
作为“东方邮都”的高邮最鲜明的文化符号就是位于南门大街东侧的“盂城驿”。
“盂城”是高邮的别称,源于北宋词人秦观对家乡的诗意描绘“吾乡如覆盂”,形容高邮像一个倒扣的水盂,后人便将高邮称为盂城,高邮的驿站也得名“盂城驿”。
古代驿站除了传递朝廷旨意和诏书,还肩负军情、民情及地方治安情报的传递重任。
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盂城驿作为大运河的遗产点之一,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历经600多年的沧桑,盂城驿古风犹存,被誉为中国邮驿史上的“活化石”,对研究古代邮政、交通和水利史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历史和文物价值。
逛着逛着,临近傍晚时分,我们按照计划来到高邮湖的西堤观看日落。西堤显然已经成了高邮的网红打卡地,停车场竟然需要排队。
大堤上都是等待日落的人们,有手持照相机的游客,也有牵着狗、摇着蒲扇的本地人。
日落如约而至,晚茶刚刚吃了咸蛋黄,傍晚又看到了完美的“咸蛋黄”。
西堤上凉风习习,一位小哥弹起了吉他,唱的全是老歌,“不要谈什么分离,我不会因为这样而哭泣,那只是昨夜的一场梦而已……”,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把我拉回到了中学时代。
第二天,我们第一站来到了“汪曾祺纪念馆”,纪念馆2020年开馆,总建筑面积9500余平方米,分为汪曾祺纪念馆、汪迷部落、汪氏家宴以及汪氏客栈四个片区。
汪曾祺纪念馆如今是高邮的流量担当,免费参观,游客摩肩接踵。进入纪念馆需要穿鞋套,第一个展厅是汪曾祺的生平和作品介绍,沿着时间线可以了解汪老的生平故事。
接下来的展馆主要从小说、散文、戏剧等几个类别介绍了汪老的作品。纪念馆里还有一个图书阅览区,台阶上坐了不少看书的游客,当然不全是看书的,部分人在阅读手机。
汪曾祺在《一辈古人》中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汪曾祺将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态度用文字表达了出来,让读者去了解如何面对生活。
很少有作家像汪曾祺一样,以小说、散文、诗歌的形式穷尽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作品表达了自我和家乡。
汪老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汪曾祺在散文《皖南一到》中用“寻根”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情,我与汪老是本家,同源共祖,体会更深。
在《端午的鸭蛋》里“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对异乡人的称赞,汪老却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汪老的心始终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即使身在他乡,他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在文学的海洋里重回故乡,这种思乡的情怀是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都无法抹掉的深刻情感。
纪念馆对面就是“二子蒲包肉”,据说老板是《异禀》中摆熏烧摊子王二的后人,让人不禁有小说和现实重叠的感觉。汪老眼里的蒲包肉是“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成一个葫芦形。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
纪念馆门前的老街叫人民路,路边售卖的日用杂货还是小时候的样子,看上去很亲切,这些货物在大城市几乎看不到了。
沿着人民路往下走,在不到人民桥的地方有一家饺面店。别看这家没有招牌的饺面店,可是上过《早餐中国》的。
走进这家店有种回到老家的熟悉感,店里仍然保留着八十年代的老家具。堂屋中央的墙上挂着“三星高照”的中堂和一副对联,中堂下面是一张长香椅,香椅中间摆着蜡烛和香炉,两头分别放着一台电视机和一座没有马头的马头坐钟。
山墙的挂历上面夹着红色的价目表,阳春面依然是“高邮物价局”核准的价格,4元一碗。
整个店铺的摆设显得旧旧的,但很整洁。负责下面条的老奶奶,虽未谋面,但很熟悉,因为在很多自媒体上都见到过她佝偻着腰劳作的照片。
我们来得不巧,正好碰到换水,下面条的水时间久了需要更换,烧一锅开水大约需要半小时。
老奶奶利用换水的时间择起了小青菜。
包小馄饨的女士应该是老奶奶的女儿或者儿媳,一边包馄饨一边回答客人们的问题,语气显得不耐烦但又很热情。
这样的网红店,我并没有看到游客的爆棚,食客多为附近的居民。
我们点了一碗阳春面、一碗馄饨和两个煎蛋,个人感觉她家的味道超过前面两家。
邻座的本地大姐和我攀谈起来,她问了我一个深奥的问题“高邮和扬州的面哪个更好吃?”我只能给了她一个端水的答案“高邮的干拌好吃,扬州的阳春面好吃”。
饭后,我们去了“镇国寺”,镇国寺位于京杭大运河中间河心岛上。
镇国寺始建于唐朝僖宗年间,朝廷拨款,唐懿宗胞弟所建,御赐“镇国禅院”。
镇国寺塔也称为西塔,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更有京杭运河宝塔湾之称。镇国寺塔是一座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高35米,顶端有一青铜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为了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周总理在审批方案时特批“让道保塔”,于是运河改道,留下了河心岛上的古塔。
高邮行程圆满结束,这次的高邮之行算是探路,年底还要再来一次高邮,带老妈来,寻找她六十年前的青春记忆。
小城高邮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里不仅有美食,有汪曾祺,还有许多勾起我儿时回忆的东西。
来高邮吧!来读一本汪曾祺的书,叉一碗青椒肉丝拌面,邂逅一场“咸蛋黄”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