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我喜欢的城市之一,喜欢成都的市井文化和美食。
每次去成都,总会去宽窄巷子转一圈。宽窄巷子虽然商业气氛浓郁,但在宽窄巷子却能找寻到许多老成都的印记。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里面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有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
清康熙年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部队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满城里居住的只能是满蒙八旗。
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
那时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交出政权,少城的城墙被拆除。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
民国三十七年,在一次城市勘测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
宽巷子多为清末民初的建筑,其中还有一些教会留下的西洋风格建筑。宽巷子是“闲生活”区,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宽巷子上有老成都生活体验馆,风土和民俗都在这里。
窄巷子是“慢生活”区,展示了老成都的院落文化,这些院落大多被颇有格调的酒吧、餐厅占据,游客和文青们扎在巷子里,闲散地度过整个下午,感受时光的停驻。
窄巷子是各式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
井巷子在街的另外一面建了一道5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和500米长的民俗留影墙。
我们下榻在“德门仁里”, 德门仁里位于宽巷子8号,是可以体验老成都生活的一个精品酒店。
德门仁里真实还原了川西人家一天的生活情景,充分展示了宽窄巷子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这里曾是电视剧《林师傅在首尔》取景地之一。
站在酒店的阳台,楼下就是熙熙攘攘的宽巷子,对面是恺庐。恺庐的门头是宽窄巷子中最富标志性门头之一。院门用特制的青砖砌成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门洞上方嵌入中式传统石匾,匾上采用大篆阳刻“恺庐”, “恺庐”二字写法革新,一反当时中国人从右向左读字的规矩。
拴马石位于窄巷子32号门头的老墙上,离地约1.2米。已风化斑驳,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百年前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有骑马出行的习惯。拴马石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
这次来成都的目的之一就是打卡位于宽巷子的“子非”餐厅。因为“子非”需要提前好几天预约定位。之前来过几次,都未能成功拔草。
“子非”取自《庄子》秋水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所以“子非”是一家以“庄子”文化为主、老成都文化为背景的私房餐厅。
“子非”也是宽窄巷子唯一的黑珍珠餐厅,它将就餐体验与文化体验贯穿起来,以文化启迪美食,用美食传承文化。
“子非”的每一道菜品都极富艺术感,他们将“色、香、味、材、器、理、意”作为宴席创作的方向和标尺。
以“色”袭眼,以“香”凝神,以“味”固本,以“材”论道,以“器”博雅,以“理”颐身,以“意”守定。
在成都,一定要品尝一下火锅。我们遵循就近原则,选择了离“德门仁里”不远的“大妙”火锅。
说起四川火锅,菜品那是一个千变万化,啥子都可以涮。但其实每家火锅的菜品都大同小异,只是在细节上一争高低。
四川火锅的必点菜品是毛肚、鸭肠、黄喉和鲜鸭血。吃火锅,啥子菜都可以少,但毛肚是绝对不能少的。
点了毛肚不点鸭肠,这顿火锅就不算过瘾。鸭肠在滚开的火锅中烫上几秒捞出,裹上厚厚的香油蒜泥,满口吃下去幸福感爆棚,这才能体现鸭肠存在的意义。
鸭血必须第一个下锅,这样煮出来的鸭血超级嫩滑,无论锅底翻腾成什么样子,它始终保持完美的造型,等你来发现它的美。
这次我们在宽窄巷子住了好几天,闲暇之余就去找一个成都老茶馆,泡上一杯盖碗茶,在毛竹椅子上发呆一下午。
“掏耳朵”在宽窄巷子可是一大特色,来成都不享受一下这一套销魂的流程等于白来一趟。
“吹糖人”小孩见了自然走不动,师傅会手把手教孩子体验如何给糖人吹气。
“吹糖人”、“糖画”,带孩子体验一下这些即将失传的民间艺术,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在成都,如果时间宽裕的话可以去武侯祠、杜甫草堂、青羊宫等景点转一转。
武侯祠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也是三国遗迹源头,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
杜甫草堂,是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建茅屋,使杜甫草堂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青羊宫始建于周朝,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也是全国著名的道观之一。
成都是我百去不厌的城市,喜欢成都的美食和成都人一把竹椅、一杯清茶的市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