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Claude Monet
守夜
一只手的弯曲并不能
将你的内心折叠
如同一只鸟的翅膀
也不能将你的心在夜里打开
现场始终是
麻雀窝包裹着祸心果
等待着一阵狂风将
树下的阴影重新打乱
而世界的秘密仅仅显现在
斐波那契数列
三叶草、六边形
与向日葵的螺旋风
伸出手想握住风
它不经邀请就进入
你空荡荡的房间
变成锋利的洁面霜
我们逆向而行
进入彼此的怀抱
紧紧纠缠
我们喂养
夜晚
这个
巨大的阴谋
夏天
1.
浓绿和冰沙得牙齿发酸,仍掩盖不了
乳房的甜腻叙事 单薄的衣衫外
大腿的革命性只此一季
还在据此公关 推出一整套的计划
两性的牙齿被冰火两重天
反复折磨 以致躯体变得松弛
她的主义开始狐疑
绑紧的胸带被扯断
耳朵融化 嘴唇被碎冰充满
抒情仍然是自我阉割式
需要创造一些新词
才能抵挡革命般酷热的拷问
2.
高涨的夏日 茫然四顾
熟悉的都在衰退 被火热的流量
搅浑了的水
“唯有读诗能让人进步”
脱口而出的诗句
身体甚至涌过一股不合时宜的暖流
3.
夏天属于革命
但革命常常在冬天发生
人在秋天欣赏落叶
人多容易忘记啊
雄壮的夏天
曾经的残酷
抒情是慢慢的降温
抒情不可耻
温度降下来
直至冬天白雪纷飞
连接
蜜蜂从遥远的蜂房飞来
落在一本书的边缘
蜘蛛从咫尺的空中飘过
吊在一本书的边缘之间
一本书从地下仓库中走过来
躺在木头桌子上面
木头桌子从树林出发
站在星期天的航船中间
星期天的航船去过很多地方
但它没去过蜂房、地下仓库和树林
星期天的航船中间
风浪刮走了悬挂的蜘蛛
它落在了一本书的边缘
活着
相对是沉默
距离是沉默
空气是沉默
“我将开口
同时感到空虚”
对着空气说520遍
我爱你
空气会发生什么变化
水会产生什么动静
深度被拒绝
水面荡起波纹
我想看到我们眼里的
波纹
穿透206块骨头
即使205块已倦怠
有一根会为你而动
那也是活着
拥抱
想象中拥抱过很多次
四只手臂 我高一点或者
你高一点
它们张开 尽管有些犹豫
不如习惯拥抱的人流水般
张开怀抱
手指有些微微发颤
让肩膀有些细微的僵硬
这一瞬间
我们彼此都看见
手臂之间还有一米的距离
其实中间还隔着一张小方桌
一米就足够让他们看清彼此
小方桌增加了移动的障碍
空气中有动荡的气流
手臂还是朝向彼此的方向
仍然没有动
地球也没有动
交流
他好像对我说话
当时我正望着窗外
有一匹马经过
紧接着
我和你开始说话
那匹马要去哪里?
我们正在争论
为什么是一匹马
不是一群
为什么只有一匹马
它有没有主人
他突然站起来 大声喊:
请听我说 我一直在对你说
他有点愤怒 他需要被听见
一只鸟站在窗前
几分钟前就来了
嘴里叼着一颗浆果
我觉得似乎是马背上那只鸟
飞过来了
鸟在听他说话
“我想说的是
我要骑着那匹马离开
漫步所获
雪山、野花往远处走
就目送它们往远处走
我留在原地
有些羞愧追上去
如果追上了 又如何?
享受它们给与我的善意和风?
风中的松香 野天鹅的翼?
带着人类的浊气
我不配进入它们
充满冰雪的心
“山的事要向山学习
野花的事要向野花讨教”
既然我无法透明
也不能断绝与人类的联系
就还山与山
回野花以野花
一些卷进的陌上尘
终将消退的潮流
以面对过它们的勇气而
活着
历史不是全部
猫舔了我一下
我注意它随后抿了抿嘴
是不喜欢我喷的花露水?
也许是喜欢,它一直跟着我。
而有些猫已经去了远方。
一间完美正方形的玻璃窗
彩色的内衣安安静静等在窗前
猫不穿内衣。内衣懂得爱吧?
猫和内衣都爱主人。
当风起的时候
历史也不能改写一些秘密
无数的错误可以少一点
一群男孩点燃了几根烟,为什么是在雨中?你穿过去的时候已没有了烟味;楼梯上,一群素衣女孩和彩衣女人,高声笑道:“不像你们年轻女孩,怎么穿黑白都好看,我这年纪只能穿颜色。”都是从青团扇子中走出来的人儿,一些换掉了山楂树下的白衬衫,云鬓不见了,马尾呢?这时代进化到哪里了?扇中人出来,骑马人下来。归人过客,浑然不清,无数的错误可以少一点。
看到一篇新闻报道的时候
条路已经开始反射灯光。漆黑的头发,等待解放的双手拿着一个避孕套,正对着那颗尚未苏醒的金桂树吹气球。她想,气球要飞到树顶去住着,代替她去树顶住着。吹着吹着,路变窄了,她正从路的尽头走回来,两手空空,黄白色的头发,那是她曾经在树顶住了十年后的颜色。路还在那里,一杯白水,两手空空的人走进去,不反应,也不溶解。直到她走进一片垃圾场,腐烂的食物里还冒着气泡。她化学反应般嚎啕大哭起来:“金桂树不在了。”
这时,一篇新闻报道《一个女孩在出租屋里死去》,正引起社会广泛专注。
穿过诗歌的乌托邦之门
见过多少种银色?冷冽的,雪浸入玻璃门,穿过太空舱门的未来的风;一种乌托邦的颜色,在黑夜诞生之前,光明来临之后,它存在,闪着银光,不可捉摸。光焰冷静、俊朗,不再想念红唇,绿树,黑夜,白雪。坐着、站着的人之间的距离是银色,张开手臂、不能拥抱的人之间是银色,诗人与诗歌的距离之间是银色,我与养我的河水之间是银色。
银色的声音很细微,耳朵掠过银翅雀飞行的声音,一条蛇蜕皮的声音,脏雪在屋顶爆裂融化的声音,欲望在冰冷的水中吐出气泡的声音。弱小,连绵,它存在,闪着银光。太空舱掉下的金属粉末,与大气层摩擦的声音,滋滋冒着不可见的冷气,与诗人滚烫的心的摩擦声是银色;敲击宇宙乌托邦的门的声音是银色。你可以走在它的大道上,也可以低空盘旋,幽径很多,路有时候是分叉的树枝,你的眼神决定你的方向,有时会抵达有时会误入歧途;门会开,也许是一个小小的金属箱子,一道细细的缝隙,也许洞开若桃花源。
问答
保持必要的孤独
周瓒:你是诗人,也是文学研究者,请问,你理解的女性诗歌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你认为性别批评在当代诗歌研究中的状况如何?
汤巧巧:任何一个概念的出现,在历史的某个节点,都具有特别的指向。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延不断丰富,也不断形成各种争议。如果要谈“女性诗歌”的具体内涵,我想还是回到原点,去看历史的现场发生了什么。现代中国,冰心、林徽音、舒婷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女性诗人,但是“女性诗歌”这个概念,是在翟永明写出《女人》组诗后,经由唐晓渡的文章《女性诗歌:从黑夜到白昼——读翟永明的组诗<女人>》提出来的。那是1986年。在那之前的1980年代中国,各种诗歌流派思潮已经开始呈现轰轰烈烈之势,但少有以“女”字号出现的。女性诗人在当时,大多在男性主导的诗派或者刊物亮相,以显示男性的包容,或者以“家属”的身份出现。大多数女性诗人的写作也并没有特别鲜明的性别意识和风格意象。写出《女人》组诗之前的诗人翟永明,也经历了浪漫抒情诗的写作阶段。比如我在钟鸣1982年编印的民刊《次生林》中,看到她早期的诗作《蒲公英》和《昨夜,我有一个构想》,其意象和抒情方式都受到朦胧诗风的影响,没有人会把它命名为“女性诗歌”。舒婷的诗歌为什么没被提炼成“女性诗歌”?的确,她写了一些后来大家很熟悉的表达两性平等的诗歌,比如《致橡树》、《神女峰》等等,她也有性别的意识。但是,她是在时代的共名中书写两性平等等社会主流议题,其话语、意象和抒情方式仍然脱离不了男性主导的时代大叙事的规约。
然而,到了《女人》组诗,我们看,这里面出现了一些极大的改变,最直观的就是一个全新的女性世界凸显出来了。翟永明写《女人》组诗,是个人遭遇到生活的困境,同时又辨认出困境中的性别因素,进而对男性叙事本位下女性命运有了深入的体察。“在一种秘而不宣的野蛮空气中/冬天起伏着残酷的雄性意识”;与此同时,其意象的丰富、深邃和颠覆性,以及极致细腻的心理世界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让人清晰地看到“一个黑夜”(女性的世界)升起来了。在过去,“黑夜”也在那里,但它没有作为一个意识和问题被发现、辨别并被庄重地提出来。《女人》组诗的出现,无论情感结构、艺术表达、价值趋向都有打破固有女性规范的反叛属性,显示了重新创造世界秩序的可能,所以特别令人瞩目或者说“戒备”,因此“女性诗歌”方才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来了。在这之后,诗坛刮起了一阵女性诗歌的“黑旋风”,女性诗歌在外延上又被不断拓展,引起迷离和混乱。有人说女性写的诗歌就是女性诗歌,还有人认为女性诗歌就是露骨描写女性性特征和暴露私生活的自白,也有把女性诗歌等同于西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女性主义诗歌。在名为褒实为贬的语境下,女性诗歌出现了一些媚俗倾向,成为某些人投机、另一些人攻击女性诗歌的由头。
所以,我所理解的“女性诗歌”,首先是清醒的女性性别意识和对女性叙事本位的追求,当然,女性诗歌必然包含有艺术的要求,“诗”的部分,我认为,它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追求经验、观念和表达之间的契合和深入,这是体现人性深度的部分。有这几个层面的内涵,外延上,当然可以不断拓展,今天的性别意识有了新的内容,性别话语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女性诗歌也就开始展现更丰富的维度,但女性叙事本位的书写道路,仍然比较漫长。
相比于国外的性别批评,在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性别批评显然还是薄弱的。虽然在全球女性运动的影响下,相较于过去,我们的性别批评研究还是有了新的发展。且不说已经有一部分成果斐然的学者,我发现,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以性别研究为方向的也在逐渐增多。但是,我们的语境还是很保守,包括我自己,对性别批评还处于接触阶段。坦诚说,性别探讨日趋政治正确和女性运动被妖魔化的困境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年你为女性诗歌和批评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我很佩服。希望自己忙完了手里的工作后,能够好好思考并梳理一下当前日趋复杂的性别批评。
周瓒:你的诗歌写作始于何时?请介绍几位你喜欢的诗人和作家,并具体谈谈他/她们对你的影响或吸引你的品质?
汤巧巧:我小学的时候爱读诗,是否写过诗没有特别的记忆,但背了很多古典诗词,至今还能记住。现在还记得的是小学五年级写了一篇童话《野兔》,还没等到公开,就在一次被母亲呵斥不好好读书后,被自己撕毁了。虽然被撕毁了,但这个文学梦没有断。中学的时候开始读一些现代诗,那个时候喜欢徐志摩、戴望舒,也跟着模仿写了一些,自己觉得不好,不敢和人交流。真正有意识的诗歌写作是在读研究生期间,开始感受到身体里的某一种东西觉醒了,加上认识了一些成都的诗人,他们创造的活力也感染了我。然后有段时间一发不可收拾,就像被诗神踢到了头,每天晚上写出一句诗兴奋得失眠,写不出来也失眠,反反复复半个月合不上眼,写出了我自己觉得算得上作品的诗,和朋友们分享,有几首(抱歉以前的诗现在找不到了,只记得有两首分别是《诺亚方舟《野兔》)大家很喜欢。但那段时间太辛苦了,差点神经分裂。后来,慢慢放下执念,暂时远离诗歌,等精神放松之后又拿起笔,慢慢写。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喜欢的诗人。我说几位女诗人吧,艾米莉·狄金森的诗集我收藏最多,读了中文的一些版本,也读了英文版。她英文版诗歌的怪异、棱角、细腻又优美的品质十分吸引我;维斯瓦娃·辛波斯卡,有一段时间我受到她影响,喜欢她的宽阔、智慧、有力量,我常常觉得如果不想写痛苦,要说出女性的宽阔,就要看辛波斯卡;另一个极端,如果要处理痛苦,就要看希尔维亚·普拉斯,她敏锐又疯狂的直觉,是能捕捉我进入到她肉体和灵魂深渊中去的诗人,其黑暗、厚重的人性深度,强烈的女性气质,既让人害怕又让人着迷;玛丽安·摩尔,喜欢她在形式上的创新,视觉诗的实验性。莎朗·奥兹,她很自由,综合能力强,融合现实、私人生活和历史主题的诗,我正在阅读。中国的女诗人,翟永明是没有办法不喜欢的,她从“黑夜体”到“白夜体”的写作持续让人惊艳,我专门写过她的论文,此处就不说了。
周瓒:海伦·文德勒曾有过一种关于“诗人的成年”的论述,谈及诗人们的第一首完美之作,能否以一首你自己的诗为例,结合文德勒的看法,讨论一下你这首特别之诗的写作过程?
汤巧巧:这是个很难的问题,我觉得自己至今没写出什么完美之作,如果按照文德勒的标准。文德勒对艾略特、普拉斯等经典诗人成年的论述,以及对他们第一首完美之作如何将学徒期的混沌、因袭和较为单一的特质转化为清晰、多声部、综合性的技艺和充满信心的掌控力,进行了细致地解读。我自己的学徒期也是经历了模仿、混沌和单一,但我也有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早期诗作,比如《静》、《两只鸟》。满意是指比较完美地实现了我早期的诗学追求。在我诗歌的学徒期,追求直觉、清晰简洁的语言、情感激越,但写出来的诗并未将某一因素特别清晰地发展出来。直到某一天,我写出了《静》,这首诗如下:
静
不是风平浪
静
是大鹏展翅
蛟龙乘风过后
静
空气的神经在极度
震颤过后
静
尘世的安只是
它的质子
静是无穷大
这时候走过来
一只鸟
它说
停止吧
我举起枪
没有扣动扳机
天空无色无味
静
长着怪脑袋的云
走过来 它说
停止吧
我站在云上
无依无靠
静啊
静
要爆炸了
睁开眼睛
白茫茫
它是我在一种出神的状态下写出来的。出神的状态是大寂静,在大寂静的时候,想象力和语言的运动特别出奇,虽然是叙述的语气,但整个状态却不是日常的。能量积累到快要爆炸时,人孤独到极致,睁眼看世界“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首诗让我看到了写诗敞开的另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和保持必要的孤独有关,必要的孤独积累内心的能量,是诗歌的孤独。而且,我也找到了更好的叙述节奏和简洁的语言力量,与过去左冲右突的激烈相比,这首诗的叙述节奏和语言显然更流畅自然。紧接着,我又写了《两只鸟》。
两只鸟
一只鸟
站在对面楼顶弧形的
最高点
另一只鸟
在飘窗前
从右上方
向左下方飞快划过
一道直线
我看不见它
飞到了哪里
我猜想
它是不是飞到
对面楼房的
地面上
因为对面站得很高的
那只鸟
突然仰起头
被阳光的针线
包装成一个
高傲的女王
有一天,我坐在阳台上,看见对面屋顶上有两只鸟,其实经常会看到鸟飞来飞去,它和我们有共同的宇宙。我尝试用一种客观的叙述呈现两只鸟瞬间的状态,其实也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瞬间状态。写的时候,我想的是完全客观的叙述,但到结尾的地方,我发现,在观察两只鸟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和连接,和人一样,鸟也有关系。所以最后还是没忍住,用一个比喻“高傲的女王”呈现了主客体的混溶和鸟的“神话”。如果没有“高傲的女王”这一句,这首诗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也许更好,不过,我喜欢这一句。在后来一个杂志对我的访谈中,要求最后选一首诗随访谈刊出来,我发给他们几首让挑选,最后刊出来的是《两只鸟》。
随后的写作其实我一直有变化,有些诗实验性挺强,也开始尝试对历史、现实、经验、超验等进行综合性地处理。发表在《翼》上面的一些诗歌,比如《睡眠的舌头》、《耳证人》等,和早期的写法已经不一样了,但完美之作仍然在路上。
周瓒:你在高校任教,能否结合你的工作谈谈当代诗歌教育的可能性与具体方法?
汤巧巧:我在学校开设了中国新诗专题的研究生课程。本科生的选修课,我也会讲一些当代诗歌。在白夜开设了儿童诗歌创意写作工作坊。大多数学生对现代诗(相对于古典诗的笼统的说法)了解不多,除非特别喜欢的。他们对古典诗词更有感情,其实他们对古代你诗词所知也不多,但是从小的语文教育,要背那么多的古诗词,显然让他们对古典诗词又爱又恨,这就是感情。对现代诗,他们就不痛不痒的。不过,学生的可爱在于他们年轻有求知欲,而且有某种“恶趣味”的追求,所谓的“恶趣味”不是贬义,是指他们对一些非主流的东西往往有某种真诚的渴望。当代诗歌教育,特别是现代诗的教育,我认为,不要太一本正经,不要指望古典诗教“不读诗,无以言”的规训,能够对生活在今天的学生造成冲击。首先要清楚当代诗歌教育有什么特别之处?在今天特别讲究实用的教育语境下,诗歌特别是当代诗歌能够带给学生什么样的素养?肯定不是系统的知识、考公的本领和挣钱的技术。现在的学生压力大,从小在应考的路上艰难行走,等考上了大学,又面临以后就业等各种问题,所以诗歌教育可能首先需要召唤出青春本来就有,但被压抑的“诗心”,形塑学生情感、审美的现代品格。这个现代品格是什么呢?其实是从当下各种知识的灌输、规训以及技术、大信息量的轰炸中,跳脱出来,寻找个人精神独立的品格。能不能教出几个诗人反倒是次要的。
明白了这个,我首先让学生理解,诗歌不是考试,不是背诵,诗歌是生命的语言存在,现代诗就是现代人生命的语言存在,所以我会经常让学生朗诵现代诗。尽管现代诗不像古诗词可以吟诵(唱),但在朗诵中,可以体会诗人的语气、语调、语感和情感,增进学生对现代诗歌语言和节奏的敏感;我还让学生细读不同风格的诗歌,让他们在细读中体会新诗的创造力、开放性和审美维度;同时,课堂内外我会让学生玩一些诗歌创意写作的游戏,比如拆句重组,和AI一起写诗等实验性比较强的训练,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写诗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多接触现场的文学、诗歌活动,多见见诗人本人。这一点,成都是有优势的,成都诗人多、文化空间也多,我自己也经常组织或者参加一些诗歌活动,有时候还带学生一起参加。时间久了,我即使不通知学生,在一些诗歌活动现场,都会偶遇学生。以至于,我从一些成都自媒体专栏作家的文章中,会看到他们说,在成都,活跃在文化现场和公共空间的大学生,很多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当然,我觉得还需要多一些诗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学生走向社会文化空间,诗人们也可以走进校园。这个走进,不是去签售诗集,而是驻校,每个学校要是都有几位真正的驻校诗人,我们的诗歌教育也许更有希望了。
我自己对当代诗歌教育,说不上什么乐观、热望,毕竟诗歌是“献给无限少数人”的事业。但我始终还是能看见希望。我发现,不论哪个年级、什么样的外部环境,都会有对现代诗从不喜欢到喜欢,不了解到了解甚至热爱的学生。这些学生,我观察到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也有自己比较独立的思想和行动力。我想现代诗从美学到形式的开放性和自由度,总是会吸引到一部分正值青春叛逆的学生去寻找属于他们的“诗意”。
诗人简介
汤巧巧,诗人,四川大学文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和主研《1980年代西南地区民间诗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等国家、教育部、中央高校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近二十年中国诗歌的“诗江湖”特征研究》和诗集《等待大象》,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诗歌作品等若干。组织、参与国内外诗歌活动,参拍诗人电影等,曾获得“薛涛诗歌奖”。
提问:Mythicizer
编辑:XD
往期推荐
Editor's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