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Haglund综合征是由跟骨后上方跟腱止点处无菌性炎症、骨性增生肥大和皮下或跟腱下滑囊炎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928年由Patrick Haglund教授首次描述。经典手术治疗方法是后上方骨赘的开放性切除术或楔形截骨术。但切开技术往往伴随皮肤瘢痕、跟腱撕脱、局部感觉异常和僵硬等并发症。在过去的十年中,关节镜技术已成为治疗Haglund综合征很好的替代方法。与开放性手术相比,关节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满意度高、并发症和失败率更低,以及恢复时间更短等诸多优势。
关节镜技术
患者采取蛛网膜下隙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前30min静脉应用抗生素,患肢大腿上段上止血带,取俯卧位,小腿远端及足踝悬空,小腿前方垫软枕,常规消毒铺巾。先用穿刺针在外踝尖水平跟腱的内外侧穿刺定位切口,在跟腱内、外缘分别做长约6 mm的纵行切口,一个切口入镜,另一个切口置入器械,交替进行,由于空间较小,镜下操作幅度要小。用刨刀清理跟腱前方的脂肪组织,辨认跟腱,显露滑囊,完全切除滑囊,显露跟骨后突,可见跟骨后突靠近跟腱止点处有软骨覆盖。活动踝关节可见跟骨后突与跟腱发生撞击。换用磨钻将跟骨后突打磨平坦,与跟腱的撞击消失。仔细检查跟腱及其止点完整,冲洗关节镜工作的腔隙,必要时C型臂X线机检查跟骨后突打磨的程度,如果不满意还可以继续打磨。不放置引流管,缝合皮肤,大量棉垫加压包扎。
▲术前踝关节侧位X线。提示跟骨后上方骨赘,跟腱止点炎。
▲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A) 术前MRI显示跟骨后上方骨赘和局部滑囊炎。(B 和 C)术后MRI显示进行跟骨骨赘切除的术后表现。
▲术后踝关节侧位X线。提示跟骨后上方骨赘切除。
▲显示跟骨后上方骨赘引起的皮肤红肿及关节镜入路。
▲关节镜图像:(A 和 B) 镜下磨头磨除骨赘 (C)磨除骨赘后表现 。
▲国内学者采用改良三入路全关节镜手术治疗 1A 术前右足侧位X线片显示Haglund畸形, 1B 术前标记三入路手术的入路点 1C、1D 关节镜直视下插入12号注射器针头标记跟骨侧入路位置 1E 从跟骨侧入路口置入磨钻清除跟骨骨性突出 1F 术后6个月跟骨侧位X线片显示Haglund畸形已被清除。
总结
Haglund综合征是后足的常见病变,面对Haglund综合征保守治疗失败的情况,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效果良好。与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技术往往切除的骨量较少,更好地保留了跟腱附着点,并将跟腱撕脱的风险降至最低。关节镜技术在术后恢复时间和伤口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欢迎加入足踝一昇交流群获取原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