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保尔·柯察金的精神像春天里的一束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激励我树立斗志,奋发向上。
青年时代,一本《轮椅上的梦》,让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主人公方丹的坚毅,作者张海迪的顽强,犹如盛夏的骄阳,把我励志的梦想点燃。
2010年,姚顺康老师送我一本《轻脚漫步走辉煌》,故事的主人公是马家庄一带人们非常爱戴的好乡医姚葛民。这是一位肢体残疾人,为了人民的健康,他靠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每天进东村,出西村,风雨无阻。与其说那是代步的车子,不如说那是他的拐杖,因为,稍微一点坡路,他都得下来推着车子前行。激励他永不停步的动力是心底那缕阳光。
2015年,我担纲《出彩残疾人》一书的主编,当我走进一个个残疾人家庭采访时,那心情,那意境,那感受,的确无法形容。我看到他们艰难的处境泪流满面,我听到他们铿锵有力的回答喝彩鼓掌,我目睹他们坚强的步履百感交集。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有的以盆盆罐罐作器具,从家庭小作坊做起,成长为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有的放弃国家安置的机遇,挑起村上公共事业的重担,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有的腿上附带钢板和钢钉,每天收购搬运农副产品近万斤,成为先富起来的农民;有的长年累月地在小店里忙碌,供子女圆了大学梦;有的一天只赚几块钱,想的却是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有的双下肢残缺靠双手支撑行走,然而却攀登上了华山、泰山、衡山、嵩山和恒山之巅峰,一次次参加了国际残疾人马拉松大赛,并跑完了全程。正是有这样一群坚强的普通人,以博大宽广的襟怀,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点燃了生活的希望,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我亲身感受到了我们身边那些身残志坚、自强自立、勇于进取的残疾人朋友的心灵之美,我为他们喝彩,我为他们点赞。
2018年7月,好友萧绪康在与我交谈中说,有一个叫作杨宗祥的残疾人,用左手写字,出了一本书,事迹很感人。出于对残疾人的敬佩,我与萧绪康于当天下午乘车来到黑池镇南廉村村委会,见到了正在忙碌的杨宗祥。我们两人的相识、相交从此开始。
第一次见到杨宗祥,他给我的印象是宽厚豁达、纯朴坚强、平易近人、文化素养很高,且能健谈。虽然名不见经传,却安得自乐,与田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基于此,我们便很快成为挚友。交谈中,我不但知道他的文学天赋很高,思路敏捷,文笔干净流畅,而且还知道他的道德操守非同一般,身上已有“渭南标杆”“残疾人自强模范”等荣誉和光环。我为自己能够有这样一位志同道合的残疾人文友感到骄傲。
杨宗祥是一个怀揣文学梦想的人。只因家庭困难,初中没有读完便辍学务农。由于年龄较小,生产队决定让给集体放羊。这对一个渴望求知和看书的小青年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每天放羊时馍包里都装本书。把羊赶到黄河滩里,借羊啃草的机会,他会抓紧时机读书。放了五年羊,读了几百本书,特别是小说,古今中外的都有。并认真读完了范文澜《中国文学通史》,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四卷,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了升华,做一名文学作者的梦想在心中萌生。
杨宗祥是一个不为命运所折服的人。21岁那年冬季,他怀着一颗火热的心,积极报名应征,到部队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去锻炼,发挥自己的文化专长。体检和政审过关后,很快接到了入伍通知书,第二天就换上军装。这时的杨宗祥,想的是自己马上要去参军,再为家乡人民做点事儿。生产队铡草劳力不足,他义无反顾地前去帮忙。由于一时疏忽大意,右手被铡草机切掉。这一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使他的人生从高峰跌落到低谷,好几个月萎靡不振,情绪低落,躲在家中不肯见人。由于在家中无所事事,又开始读书,重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保尔·柯察金在逆境中生活的精神鼓舞了他,又读了一些革命英雄人物故事,英雄们在残酷的战争中和敌人酷刑下断胳膊掉腿、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励了他,使他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他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左手吃饭,下决心做一个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写作的脚步从“豆腐块”开始,村上的“简报”,工地上的“快讯”,巷道里的“黑板报”,成为他施展文学才华最好的阵地。
杨宗祥是一个敢作为善作为的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百废俱兴,文化领域普查民间文学的活动自上而下在全国兴起。合阳县文化馆组织“三大集成”编写,他积极报名参加,但这项活动没有任何报酬。为了掌握更多的民间资料,又不影响家庭收入,他选择了“收破烂”这一行当,赶着毛驴架子车走村串巷,同时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把听到的一些有趣的、新鲜的事便记录下来。晚上到家或天阴下雨空闲下来,再一一整理出来。在合阳民间文学普查时所搜集整理的歌谣、谚语、传说故事约两万余字,被《三大集成·合阳卷》采用后,部分入选陕西省与渭南地区卷。除此外,《活着的黄继光》曾获合阳县文化馆群众文化一等奖,故事《一锅酸馍》获1981年合阳县故事调讲会一等奖,《杨闷闷三戏王银喜》获渭南地区群众文化三等奖,《大劲的传说》刊于1984年第4期《民间文学》《隐身人》入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国鬼话》一书,并以超人的毅力用左手撰写的新闻报道、散文、诗歌等,经常见诸省市县报刊和自媒体。由于他的作品故事感人,接地气,群众喜欢,在黑池马家庄一带享誉很高。
杨宗祥是一个勇攀高峰的人。按说,对于一个靠一只左手生活、劳动和写作的人来说,能有如此的成就应该说不错了。可他总认为自己始终没能写出像样的东西来。2013年冬,他萌生了把自己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小故事串成大故事的想法,开始长篇小说《戊戌外事》一书的创作。但这必定不是一件容易事,特别是对于一个手臂残疾人来说,完成一部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大作,的确要比常人困难得多。加上他是农民,要经营责任田。别的不说,就写作用的稿纸和笔,对于一个年过花甲、身体残疾、没有一分钱固定收入的农民而言,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别说打印、修改、清誊等。四年间,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吃过一顿安生饭,没有和挚友们相聚相会,甚至牺牲了过年过节走亲戚的时间。长时间的握笔,左手指的老茧脱了一层又一层,花镜买了好几个,一个度数比一个高。可以说,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创作上来,保证了时间,保证了质量,而这些时间,几乎全是挤出来的。包括后来的校正、成书、出版等,吃过的苦,流过的泪,经历的坎坷只有他知道。而他把这些苦水、泪水都强咽到肚里,让心头那缕阳光融化,变作一股热流,喷发到文化事业上来。
杨宗祥是一个乐于进取的人。前几天,宗祥发给我一份20多万字的稿件。我打开之后,整整用了三天时间读完,越读越觉得有味,越读越觉得宗祥真的了不起。
这是一部可谓“百花竞放”的个人文集。是宗祥将他十多年来业余创作的诗歌、散文、人物通讯、民间故事、杂文收拢到一起,重新审视、整理、修改后,选编的一部书稿,取名《足迹》。从命题到立意,从文笔到情感,给人的感觉是震撼。
足迹,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脚印,行踪。庄子的解释更为精辟:“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杨宗祥的《足迹》独辟蹊径,讲的是文化情结、抒发的是文化情怀。《会飞的鸟》,讲的是一对夫妻护林员保护白天鹅的故事,在作者笔下,白天鹅犹如这对夫妻的骄子,对白天鹅的饲养、管护、珍爱,胜似儿女一般。《断肢惊魂》从公安机关的介入,放羊娃的积极协助,险象环生,最后引出一个农村青年被磨面机致残后的励志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至深。《鬼面人》立意更为新颖。模范共产党员舍己救人之后,自己却变得面目全非,无人愿与他接近。正是他身上那股燃烧着的激情,他投身到火热的创业潮流之中,不屈不挠,不为困难所吓倒难倒,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先锋。《捏脚》,从一位医生帮助贫困户从事“捏脚”行当入手,进一步弘扬残疾人在脱贫攻坚中,不甘落后,积极奋进的精神。再读杨宗祥的诗作《自勉》,“毕生耕田桃花园,未穿锦衣插冠冕;粗食薄衾虽清淡,细品香味悠自然。闲时吟诗作对联,忙罢看戏读经卷;不求金钱权名贵,但愿子孙得平安。”还有那五十多个有趣的民间故事,给人的感觉是清新、耐读、有味。把这些故事、诗歌、小品、人物通讯串接起来,那些主人公无不是我们今天弘扬和学习的楷模。
当我把杨宗祥的简历与《足迹》中一个个人物对照之后,顿觉恍然大悟。“初中文化程度,自学成才。弱冠之年为生产队铡草时不幸切断右手,终身残疾。”“以超人的毅力用左手经常写新闻报道、散文、诗歌等,散见于省市县报刊。”《足迹》不正是杨宗祥的一部自传吗!不正描述的是杨宗祥的文学之路吗!
我做过社会调查,一位七十多岁的农民,每月能够领到的养老金、高龄补贴和残疾人补助等,加到一起也仅二百多元,全年固定收入为三千元左右。那么,杨宗祥靠什么来打印、校阅、出版、发行呢?动辄几千几万,杨宗祥这些钱从哪里来的?宗祥告诉我,“是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抠出来的,是一点血一点汗换来的。”一个农民、一个残疾人、一位古稀老人,连出两部书籍,在合阳乃至陕西,可谓凤毛麟角。值得讴歌,值得颂扬。
杨宗祥在《我的写作生涯》一文中自述道:“回顾自己的写作创作之路,可以说有苦也有甜。今天,看到我的书在读者手里,看到许多朋友的祝贺鼓励,听到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价值的评价,我真正感觉到,我做得对,苦得值。我用我的实践谱写和迎来真正属于残疾人,属于自己的春天。”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崇高的境界,仅此一点,《足迹》的价值一定不菲。相信所有的读者,当你走进《足迹》那字里行间,饱尝那些平凡而有趣的故事后,精神境界一定会提高许多。
权作序!
作者简介
行相斌,陕西合阳(新池镇行家堡)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现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渭南市作协会员,合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合阳县政协文史资料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