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叶姓先民历尽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进入泰顺荒地,面对着未知的自然环境和种种危险,但心中的信念和对新生活的渴望让他们勇往直前。他们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在这里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新的生活,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据寿宁《北浦叶氏族谱》记载:远祖自松阳到北浦(今犀溪村),历经四迁。此四地分别为:青田大柘(今浙江景宁县大漈)、瑞安百丈青山头南峰墺(今浙江泰顺县百丈镇双岭村南峰自然村)、叶家岭头(今泰顺县辖)、峰连山(今泰顺县西旸镇白海村黄连山自然村)。自远祖叶兴保约在唐咸通年间迁入南峰墺至百念一于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迁入北浦,先祖在泰顺生活四百多年,而今还有数百位北浦后裔在泰顺县安家落户。又因为北浦世系与不少泰顺叶氏宗支的世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梳理相关世系有其意义与必要性。现选取几个主题作一些肤浅性地分析,还祁望广大宗亲批评指正。
一、泰顺叶景宝世系初探
二、泰顺叶瑞旸叶氏谱系浅探
三、泰顺叶显二兄弟是哪朝代人?
四、再谈叶姓与泰顺南峰寺相关话题
不久前,笔者发表过《浅谈叶姓与泰顺南峰寺的渊源》一文。文中对南峰寺作了多方位详细叙述与分析。今发现还有七七公问题、叶姓先祖谁舍宅建寺等问题还没有浅析到位,故再次浅谈叶姓与南峰寺的相关话题。 七七公的“七七”,并非名讳,而是行七七。在寿泰两县叶氏宗谱中,记载七七公的支系主要有:寿宁北浦叶氏、泰顺西旸镇叶瑞旸叶氏、百丈镇黄垟叶氏等。咸丰元年(1851年)《北浦下屿支谱》记:兴保,字安邦,行七七,隆真之次子,侯官尹。娶陈氏,生七子,长进绍娶项氏;次我派进成;三进往娶孙氏生六子;四进存娶徐氏;五进轩娶周氏;六进舜娶王氏生五子;七进良娶夏氏。兴保迁瑞安百丈青山头南峰墺,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安厝于南峰墺。北浦谱
光绪版《瑞旸谱》记:兴保,隆荣之次子。娶陈氏,生七子。长进成本宗始迁祖;次进绍配周氏迁西溪叶岸;三进往娶孙氏,乾元二年(759年)迁郭公洋;四进存居括苍碧湖;五进轩配周氏,生子四,迁岭北乌石;六进舜配王氏,生子五,迁南山岭头;七进良配夏氏,生子四,迁玉溪山后。谱序载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由碧湖迁瑞安百丈青山头。道光版《南奥谱》记:第21世兴保,行七七,娶陈氏生七子:长进成妣徐氏、次进绍、三进往迁松阳、四进存迁括苍碧湖、五进轩、六进舜、七进良妣陈氏生三子。光绪版《南奥谱》记:第8世存激,大全公次子,行七七,娶蒋氏,生子二。南峰寺谱载:公重建饭堂、火厢,并修大殿。本寺梁有题名焉。第35世兴保,行七七,陈氏生七子:长进成妣徐氏、次进绍、三进往迁松阳、四进存迁括苍碧湖、五进轩、六进舜、七进良妣陈氏生三子。从以上谱牒摘录的信息作简单归纳:《北浦谱》记七七公是叶兴保,约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迁居青山头南奥;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兴保诸子舍宅建律院。《瑞旸谱》记七七公是叶兴保,于唐永隆元年(680年)迁青山头。道光《南奥谱》记七七公是叶兴保,繁衍至今16世,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人。他没有“舍宅建寺”,“舍宅建寺”的主人是该支始祖叶景宝。至于光绪版《南奥谱》有两个“行七七”,即第8世存激,行七七,参与南峰寺饭堂、火厢的重建;第35世兴保,行七七,生七子。上文已浅析光绪《南奥谱》增加世系的不妥之处,今不再赘述,也不对其记载的两个“七七公”问题展开探讨。但有件令人疑惑的事,就是在1984年“犀溪、黄垟、叶瑞旸”三地叶氏共同为南峰寺左后方(土名水井头)的一座古坟立碑并落款,墓主为七七公。根据叶景宝墓志,其墓葬在青山头;北浦历代谱牒记载兴保与陈氏合葬青山头;叶瑞旸老谱未载;光绪版《南奥谱》墓志记载兴保公仝妣坟葬(民国谱后人新添:南峰寺后水井头)。尽管七七公的世系各谱各述,但代代口耳相传的七七公是共同的?!否则三个叶氏宗支会为某位远祖共同立碑?七七公墓碑
罗阳镇南山《半路叶氏宗谱》虽然没有“七七公”的世系,却在“建置”中有两处“七七公”的记载:一南峰寺在一都,唐咸通九年(868年)叶七七舍产业;一叶岸义渡在一都百丈口埠,唐咸通九年叶七七捐置。从这里可以看出,“七七公”是唐咸通时期人,与《北浦谱》所记年代基本相同!综上所述,“七七公”的“七七”是行号,大名兴保,是唐咸通时期人,晚年定居百丈南家奥(南峰墺),与南峰寺的创建有关联。至于《南奥谱》记的七七公与“叶兴保行七七”不是同一人。 笔者在《浅说叶姓与泰顺南峰寺的渊源》一文,南峰寺前身是建于唐咸通九年(868年)的律院。本文暂且不探讨黄氏是否“舍宅建寺”,现根据数部《叶氏宗谱》来分析探讨。谱中记载“舍宅建寺”当事人有:叶兴保(行七七)七子、叶汝朋七子、叶景宝(安五)之子资德与宗仁。叶兴保(行七七)七子之说。(一)光绪版寿宁县《北浦叶氏族谱》记载:第48世兴保由青田大柘迁瑞安百丈青山头南峰墺。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庚子十一月廿六日申时安厝于南峰墺。第49世进成,兴保之次子,迁平阳叶家岭头,其余兄弟各迁他处。咸丰元年<1851年>北浦叶日伦编修《小和房福鼎下屿支谱》与光绪庚辰年(1880年)北浦叶贞廉《家谱手钞本》记:“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甲午仲秋三更侯,忽闻地下有钟鼓之声,旦见异形。我进成兄弟舍宅为寺,并施田三百六十,并山场园圃,尽归寺内。颜曰坟庵。”叶兴保在咸通年间迁居青山头,874年诸子舍宅为寺,并施田产。(二)光绪戊戌年(1898年)泰顺叶瑞旸《瑞旸叶氏宗谱》记:“兴保公即行七七者,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17年),迁瑞安百丈青山头。配陈氏生七子:曰绍、曰成、曰往、曰存、曰轩、曰舜、曰良,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同居南峰墺。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八月十五二更时候,忽听住基下有钟鼓鸣,且见有妖形,遂各处而居。此基改为坟庵。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迁为南峰寺,舍大食田三百六十石为永远香灯。”(三)1982年泰顺罗阳镇南山半路《叶氏家谱》“建置”中有两处与“七七公”有关:一南峰寺在一都,唐咸通九年(868年)叶七七舍产业;一叶岸义渡在一都百丈口埠,唐咸通九年叶七七捐置。叶瑞旸谱
叶景宝(安五)及子资德与宗仁之说。(一)清嘉庆九年(1804年)泰顺南浦溪镇周坑《周岗叶氏宗谱》有篇叶大镇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叶氏南峰寺迁舍原由》:“始祖叶安五府君自宋宝祐丁巳年(1257年)迁居瑞安州五十八都青山头南家奥居,止二世,夜闻钟鼓之音,光彩屡见,遂将此基舍作香灯堂……安五公会同赵八评事公、佛日大师,具奏本于奉天门,旨准奏赐额南峰,是原先立基此处舍入作寺。蒙瑞安州三宝柱公立碑为记,续请改名崇山门额……惟有黄、项二姓施主所舍田产助建本寺,各有源流。”还有一篇明隆庆四年(1570年)瑞安乡进士胡景撰写的《南阳郡叶氏修谱旧序》:“侍郎安五府君自郭公洋迁居瑞安州五十八都青山头南家奥,屡见基址有光彩之异,钟鼓之音,思乃佛地非人所居。与评事赵八公商议奏请圣旨,敕建南峰寺,更舍田壹佰四十亩,永作香灯。”嘉庆九年(1804年)吴应忠撰写《序》:“景宝公际南宋嘉定(1208—1224)中,辽金侵疆,宦官擅权。公擢户部侍郎……携家徙瑞安州青山八都青山头南家奥居焉。但夜常闻钟鼓之声,知是佛地,因舍造寺院。”从以上诸文来看,户部侍郎叶景宝(即叶安五)是“舍宅建寺”当事人,奏请朝廷赐南峰门额也与他有关,并舍宅捐田。唯有主人公所处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因为在南宋嘉定年间“舍宅建寺”与有关史籍记载“唐咸通九年建寺”不符。(二)道光丙午(1846年)泰顺《南奥叶氏宗谱》谱序记:“自安五公徙居安固五十八都青山头南家奥,至资德、宗仁公舍田宅。”《迁徙卷》记:“安五公(景宝)迁居安固五十八都青山头南家奥。”南奥叶氏与周岗叶氏同出一源,都是确定叶景宝(安五)为南家奥始迁祖,并与创建南峰寺有关联,在明代之后参与南峰寺修建等不在本文涉及。叶汝朋及七子之说。泰顺叶氏宗谱记载叶汝朋世系的主要有山厚、墩头、半路等叶氏。泰顺小洪山厚叶氏,在清咸丰壬子(1852年)及1981年续修的《山厚叶氏宗谱》不见有记载“叶汝朋及七子与南峰寺关联”的内容。山厚谱
泰顺墩头叶氏源自山厚叶氏,在其宣统庚戌(1910年)《墩头叶氏宗谱》中也不见有“叶汝朋及七子与南峰寺关联”的内容。泰顺罗阳镇南山半路叶氏,在民国28年(1939年)《叶氏家谱》中,世系图的标题为“由泰邑叶岸南峰迁居上革南山外屋之图”,言外之意是从南峰迁入。又从另篇刘旭文撰写的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南阳叶氏源流记》:“至汝明公,状元及第,生子七,四曰显四公,由括苍松阳迁东瓯瑞安义翔乡上革南山。”也就是说叶汝明(朋)由松阳迁居上革南山,其子叶显四由叶岸南峰迁居上革南山外屋,均没有记载“叶汝朋及七子与南峰寺关联”的内容。在1982年续修谱中,有林杰撰的《南阳叶氏源流记》:“汝朋公状元及第,生七子,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同居南峰墺。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八月十五二更时侯,忽闻下有钟鼓鸣,且见有妖形,遂各处而居。”这个内容是修谱者新添的,因为该文是旧谱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刘旭文撰写的《南阳叶氏源流记》改写,原文是:“至汝明公,状元及第,生子七,四曰显四公,由括苍松阳迁东瓯瑞安义翔乡上革南山。”南山半路谱
根据三地宗谱可以说“叶汝朋及七子与‘舍宅建寺’”没有多大直接关联。 南峰寺的创建、重建自然离不开诸姓信众的参与支持,本文依《叶氏宗谱》所记载而进行肤浅性分析。叶姓舍宅建南峰寺的当事人有三种说法,时间也有唐开元二年(714年)、咸通九年(868年)、乾符元年(874年)、唐末五代初、南宋时期等。从古籍记载“唐咸通九年(868年)”创建律院来看,《北浦谱》记载的时间相对接近。时隔千年,孰是孰非?仅凭有限的资料是很难做出决定性的结论,姑且保留各自说法吧!笔者在泰顺叶氏源流的调研过程中,曾有位宗亲问:“叶兴保与叶汝朋都有七子,他们与南峰寺均有关联,是同一人吗?还有叶景宝也跟南峰寺有关联,相互间又是什么关系?”叶兴保与叶汝朋都有七子,其中一子均叫进良;汝朋后裔宗谱有说迁居叶瑞旸与凤连山,兴保后裔宗谱有说迁居洪口、山厚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人迷惘。现对两者对比分析如下:(一)兴保之子进成支派:《北浦谱》记叶兴保是唐末人,有七子:进绍、进成、进往、进存、进轩、进舜、进良;《瑞旸谱》记载七子中进成与进绍的顺序调换。(二)兴保之子进良支派:道光《南奥谱》第21世兴保公有七子:进成、进绍、进往、进存、进轩、进舜、进良。此谱记载叶兴保为21世,从第26、27世的生卒时间往前推算,叶兴保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人。南奥叶氏先祖历经南奥——彭坑洋——叶家奥——叶岸——溪口——南家奥——百丈叶岸——源洋底——陈庄下革——洪口齐家寮等,迁徙无常,所以说他们的世系错乱在所难免。他们与同为景宝裔派的周坑叶氏世系做一番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三)叶汝朋之子进良支派,这位叶进良就是山厚叶氏二世祖,是山厚始祖显二之子。叶汝朋居松阳,有七子:显一、显二、显三、显四、显五、显六、显七。在《山厚谱》《半路谱》对七兄弟的记载如下:(1)七兄弟分迁地点略有差异。按《山厚谱》记:显一分龟溪、大嶨、角公洋;显二分小洪山厚;显三分上革南山;显四分周洋、吴坪、上田、叶树洋;显五分平阳;显六分横坑中唐;显七分处州大漈。按《半路谱》记:显一分龟溪、大嶨、角公洋;显二分小洪山厚;显三分叶家岭头;显四分上革南山;显五分平阳;显六分横坑中唐;显七分处州大漈。两地记载主要区别在显三与显四后裔的分布,顺序调换。既然南山半路尊显四为主,那自然尊重《半路谱》记载。(2)迁入地点不同。按《山厚谱》记:显二“由松阳而迁东瓯泰邑小洪山厚”。按《半路谱》记:显四“由括苍松阳迁东瓯瑞安义翔乡上革南山”与“由泰邑叶岸南峰迁居上革南山外屋之图”。在同一本谱有两种记法,一种是松阳直接迁到南山,另一种是松阳——南峰——南山。“由括苍松阳迁东瓯瑞安义翔乡上革南山”是康熙壬寅(1722年)刘旭文撰序所提,具有一定权威性。由此可见,叶兴保七子与叶汝朋七子是不一样的,也不存在交集。从上文分析可知,(一)共同点:(1)两人都是迁入青山头或南家奥,两地近在咫尺(也许是同一地);(2)都是“舍宅建寺”关联人(本人或子辈)。(二)区别点:(1)所处年代不同:兴保是唐咸通年间人;景宝是南宋人。(2)子嗣不同:兴保有7个儿子;景宝有2个儿子。(3)后裔分布不同:兴保后裔主要分布在泰顺叶瑞旸、寿宁犀溪等地;景宝后裔主要在百丈镇黄垟、南浦镇连山(周坑)、筱村镇新楼及文成县等地。因此,叶兴保(行七七)与叶景宝是两个不同的人。叶兴保、叶汝朋、叶景宝后裔宗谱各自历经多次续修,避免不了增删世系。也许是出于更好的联宗目的,尽可能寻找到共同的切入点。在1982年续修的南山半路《叶氏宗谱》中有篇新作《南阳叶氏源流记》,是一篇联宗新思路,抄录分享如下:秉信公仕大理寺迁叶岸南峰,至汝朋公状元及第,生七子,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同居南峰墺。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八月十五二更时侯,忽闻下有钟鼓鸣,且见有妖形,遂各处而居。显一公徙居龟溪、大嶨、角公洋。目前罗阳东村、碑牌、北山、百丈、南坑洋等地叶氏,皆一公之后。显二公小洪山厚村其属支部分析居墩头底、梧村、洪㘭岭、戬州、大岗等地。显三公长子进成公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卜徙叶家岭头。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成公三世孙景春公迁叶瑞洋;景瑞公析居凤连山,改后迁寿宁犀溪;景环公迁柘洋东门头;景修公徙居下村洋。显四公初居南山岭头转徙梨斜,最后定居半路,其后子孙蕃衍,华三公迁寿宁,华十九迁平阳,朝善公迁福安官外塘,文答公迁庆元一都,茂忠公析居秦屿下奥,启仙公同弟启该公徙居寿宁,光平公徙居洲边石岭,启宗公迁龟伏上村,光达公迁福鼎天竺,必正公移居它上。显五公支迁平阳。显六公支居横坑中塘今山茶岚宗即公之后也。显七公支迁处卅大漈。笔者对上文归纳下几个要点:一是大理寺卿叶秉信携子叶汝朋于唐神龙二年(706年)同居南峰墺。开元二年(714年)“舍宅(建寺)”。二是百丈一支是显一之后;山厚是显二之后;叶家岭头始祖叶进成是显三之子,叶瑞旸、北浦叶氏自然也是显三一脉;南山半路是显四一脉;寿宁、福安、福鼎、平阳、庆元诸县一些叶氏也都是叶汝朋七子后裔。这种“新源流统宗说法”的提出,确实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一理念旨在追溯并统一各家族、各宗族的源流,构建一个更为宏大、连贯的宗族谱系,其背后的愿景是加强族群间的联系与认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各谱有各自源流,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现实。每个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和血脉联系。这些源流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兴衰更替,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因此,“新源流统宗说法”的提出虽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采取谨慎、理性、务实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历史、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将是至关重要的原则。总之,实现大联宗、统一源流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
(作者:叶树福 2024-08-21)
往期链接
¤ 寿宁北浦叶氏与泰顺县叶氏的关联探讨(三):泰顺叶显二兄弟是哪朝代人?
¤ 寿宁北浦叶氏与泰顺县叶氏的关联探讨(二):泰顺叶瑞旸叶氏谱系浅探
¤ 寿宁北浦叶氏与泰顺县叶氏的关联探讨(一):泰顺叶景宝世系初探
¤ 进士叶有挺双溪寺祭祖是到建宁还是福宁?
¤ 富沙叶氏与北浦叶氏三代世系关联的探讨
¤ 叶树福 丨四代行第相同是同一个宗支吗?——浅谈寿宁北浦叶氏与福州三山叶氏四代行第相同
扫二维码添加关注公众号,分享发现更多精彩……
本平台以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为主导,以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为宗旨。
本平台绝大多数为原创作品,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平台文章文责自负,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及编者观点,请读者自辨。欢迎持不同观点者赐稿,和气研讨,理性争鸣。
联系人:叶树福 投稿邮箱:9820367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