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南峰寺
对于族史研究来说,探源祖地是一项梦寐以求的行动。寿宁《北浦叶氏族谱》记载远祖自松阳到北浦,历经三迁。此三地分别为:青田大柘(今浙江景宁县大漈)、瑞安百丈青山头南峰墺(今浙江泰顺县百丈镇辖)、黄连山(泰顺县辖)。笔者醉心于北浦叶氏文化研究,对于祖居地南峰墺(南峰寺)的探究,自然无限牵挂。于是在2008年8月25日,笔者自驾带领叶于耀、叶于生两位族叔前往南峰寺探究,了却一桩心愿!南峰墺,是古地名,今为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百丈镇双岭行政村南峰自然村,旧地名还有南台墺、青山头南峰墺等,古属瑞安五十八都。明景泰三年(1452年)泰顺立县后改属泰顺县一都。南峰寺四周低山环抱,山明水秀,风景无限优美,旧时是百丈渡口至泰顺县治的必经之处。今从司百线朱垟村通往南峰约有三公里的路程。在南峰寺热心守护人的讲述及带领下,我们一行三人参观大雄宝殿,擦洗与拍摄古碑,事后拜谒寺后的远祖七七公坟墓。南峰寺墙垣前的记事碑 南峰寺旁的七七公墓时隔17年,笔者查阅了不少族谱资料及方志、网络资料,感叹叶姓与南峰寺渊源深厚,也许事实真相也不尽是寺前同治碑文所记,值得我们探研一番,以期有所突破有所收获。南峰寺,曾是泰顺县名刹,历代均有兴废。始建于西晋朝,唐末为律院,南宋改建禅院,元朝赐额“南峰寺”。宋元明清民国及当代均有修建。今从一些文献、族谱(叶姓宗谱下节再详列)、碑刻等文字里看看南峰寺的发展历程是如何的。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南峰寺碑》(以下简称《同治碑记》),是介绍南峰寺创建与历代兴废的一篇长碑文(全文附后)。其记:“南峰寺,古曰南台庵,肇自西晋,为佛日行僧飞锡之所。唐咸通九年(868年),黄氏舍基建为律院,并施田山。宋绍兴改元,伏机和尚同黄氏及友赵八评事改为禅院。绍熙间,复有项、徐、陈各姓增施田土。元皇庆年,鸿胪寺卿黄文光奏请赐额南峰。……此皆寺谱有可稽者也。旧有石碑,见(现)在无存……。”清光绪元年(1875年)编纂、现收藏于西旸明山寺的《南峰寺纪事》,书中《南峰寺缘起》记载:“南峰旧属瑞安县五十八都义翔乡福寿山南台岙,自西晋佛日大师草创,名曰南台庵。唐咸通九年,建为律院。黄伯荣施舍基地,并舍田山入寺。后又有项、徐、陈、赵、吴各姓续施基田。宋绍兴辛亥,伏机和尙改建为禅寺。元皇庆元年,鸿胪寺卿黄文光奏请,赐额始名为南峰寺。明洪武十四年,村遭寇毁,寺成废址。正统九年,叶良宾,字存三,助银叁拾两重建殿宇。叶子田重建佛座,叶七七派下捐修后榻。国朝康熙庚子,叶、夏二姓等又捐资重修。至于寺田则前明,该寺僧果圆、僧普森、僧道圆、僧佛明及本朝寺僧实光、僧如化、僧奕深等均置有田产,附刻于此,以志缘起云。”光绪林鹗纂泰顺《分疆录·卷之三 建置》,称南峰寺:“在南峰山下,古南台庵。元皇庆元年(1312年),鸿胪寺卿黄文光奏请赐额南峰。康熙间,僧宝……。”泰顺上洪《黄姓宗谱》:“南峰寺起自西晋朝,佛晖和尚创一小庵”。谱内《请赐寺额表》:“鸿胪寺卿臣黄文光,右臣黄文光谨,奏为崇本事,臣有始祖讳均,任唐温州路为通使判官,墓葬[2]义翔乡南台奥。旧创香灯道场,崇奉祭祀。缘未有额,无贲幽冥。奏乞施行伏候。指挥。皇庆元年正月囗囗囗囗奏奉圣旨。钦赐南峰寺额,仍行中书省牒下该所州司知道。”本图片来自“泰顺3000年”公微号《泰顺一座古寺有1700多年历史,堪称温州最古老的寺院之一》。1998年《泰顺县志•大事记》首条:“唐•咸通九年(868年)建律院(即南峰寺前身),址在今黄坑乡双岭村。”第二十七篇 风俗宗教:“据旧志载,建于唐朝是有竹里无相寺(唐乾元年间建)、百丈南峰寺、仙居三滩灵峰寺、东安崇化寺。”2000年《南峰寺重修碑记》:南峰寺肇自西晋,唐咸通九年建寺。世事沧桑,宋、元屡毁屡建。先后有叶、黄、夏、项、徐、陈等姓重建。明正统和清道光间原檀越主叶姓并原协檀施主夏姓重建。“文革”浩劫,佛毁僧逸寺荒。三十年后南峰叶族首发,并邀上洪黄族、犀溪叶族共同修建。两地黄、叶族人未尽其力参与。承蒙双岭村委会和叶、林、陶、陈、包、王等君竭力资助,重建大殿再望金身,规模超前。金刚殿、观音阁、门楼、围墙等未修复,望后起之秀继承,其功千古。2000年修建理事:9人(略)。理事成员:15人(略)。明正统十年、清道光时,大雄宝殿二次重建者:原檀越主叶七七公派下安奥黄垟系孙、原协檀施主夏思显、思明公派下世系孙,檀越主叶七七公派下犀溪始祖百念一公祠敬捐银元壹佰元[3]正。民国25年重修施主:6人(略),主持僧圣昌禅师。以上录原大雄宝殿各梁。2000年十月十四日立碑。2000年南峰寺重修碑纵观以上文字材料,内容最为详实的莫过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南峰寺碑》,全碑1222字,那是“升总捕署理泰顺正堂加六级纪录十二次李谕饬黄伯荣派下立碑”。“谕饬”:谓官府行文告诫。言下之意是,黄姓民众受泰顺县知县恩准勒石竖立的南峰寺石碑,以记下历修情况。内容自然是突显黄姓为主线,兼顾他姓。南峰寺建寺约1500年的历史,历修历毁,碑文记载黄姓施入田、房、山;叶、项、徐、陈、吴、夏姓先后施入田山;叶、吴、夏、陈、陶、赵、周、彭、张、翁、徐、朱、严、魏、黄、林、詹、孙、缪、江、钟、蓝等姓先后捐银等详细情况。在笔者眼里,碑文有三个重点内容:(一)南峰寺,肇自西晋。“南峰寺肇自西晋朝,佛晖和尚创一小庵。”这在泰顺上洪《黄姓宗谱》、光绪版本《南峰寺纪事》等记述大致相同。南峰寺的前身是一个小佛庵,是一位名叫佛晖的西晋僧人辟建的小庵——南台庵。(二)唐咸通九年,黄氏舍基建为律院,并施田山。1998年《泰顺县志·大事记》首条所载:“唐•咸通九年(868年)建律院(即南峰寺前身)。”光绪元年(1875年)《南峰寺纪事》一书:“唐咸通九年,建为律院。黄伯荣施舍基地,并舍田山入寺。”也记录其事。至于是否“唐咸通九年黄氏舍基建为律院”,下节再专题探讨。(三)元皇庆年(1312年),鸿胪寺卿黄文光奏请赐额南峰。以记载泰顺县地域风物及人文有独到之处的光绪泰顺《分疆录》,是一部比较权威的地方文献,它也认同此说。但在《叶氏宗谱》却另有一说。1998年《泰顺县志·第四篇居民》 记载:黄氏 始祖初居南台岙(今黄坑乡黄垟村),名讳、祖失考。唐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后裔黄伯荣从南台岙迁居大溪源(今下洪乡属地)。后裔散居上洪村和葛垟乡下烊村等地。此外,闽连城、武平县黄子招等避耿精忠起兵反清,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居今南院乡坑边、筱村乡北坑,初徙时以种靛为生。按照黄姓宗谱等材料来分析,黄姓最早迁居泰顺的时间为:从网络上资料可得,泰顺上洪始祖黄伯荣是隋朝内阁大学士黄隆第八世孙、隋朝谏议大夫黄鞠(黄隆第十子)第七世孙、黄正松公之子。《江夏黄氏宗谱》(即全国黄氏宗谱)第一卷284页、《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75-76页均明确记载:“六世(注:黄鞠为一世)黄正松,名友驮,生五子,依次为伯钦、伯浩、伯项、伯妾、伯荣。唐僖宗时(873-878),为避乱,黄友驮率子伯钦、伯浩、伯荣由赤岸徙迁寿邑黄家宅(今福建寿宁县犀溪镇西浦村)。”“七世黄伯荣,行十二,尊称黄十二公,分居温州上洪(今泰顺上洪村),为上洪始祖……。”被誉为“中国开凿隧道水利的第一人”——宁德石桥黄氏始祖黄鞠(569—657),他的生卒时间是有据可查的,而他的五世孙黄正松(友驮)的出生时间,按代隔30年/代来推算的话,第6世黄正松(友驮)约出生在719年,第8世黄伯荣约出生在749年。唐僖宗朝是873—888年,说他生活在唐僖宗年代或者黄巢之乱(878—884)年代,也是大致相当。从同宗的寿宁黄氏宗谱来分析。据寿宁犀溪山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新厚《黄氏宗谱》记载:“友驮,位选三九公,妣吴氏。黄七公,妣杨氏,从黄家坑头经漈坑池头;黄九公、妣,徙居立茂黄坑底;黄十二公,徙居温州上洪;黄益姑,适西溪缪穆松。始祖黄驮公(由)赤岸……徙居福州双溪口杜家汾开山……西溪一黄、二杨、三缪。有山壹片,上至长冈头,下至双溪口,立书写与女黄益姑随嫁缪家庄。”寿宁南阳赤陵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黄氏宗谱》记载:“黄七公讳仲,分居黄坑头住;次曰黄九讳法正,分居立茂黄坑底;三曰黄十二讳刷,分居泰顺上虹居住。三人洒泪分别。”200O年修祖墓时,黄家宅墓穴里出土文物“分居石”上的记载与谱载分迁三地的情况完全一致。此外,山后、赤陵洋谱载:“福州长溪县赤岸是吾祖也。五代兵火毁烧,真像流落天下人间。”直指五代战火不断,社会动荡,为逃生拖家带口从赤岸往内陆迁移。黄家宅墓穴里出土文物“分居石”再以山后黄氏的衍发代数来论证迁徙时间。黄家坑头祖黄七公到黄家山后肇基祖千二公是5世,“千”字辈至山后黄氏最晚辈“巽”字辈是33世,那黄七公到“巽”字辈37世,现在是2024年—1080年(36世*30年)=944年,944年约在五代之乱时期,也就是大约那个时段迁居黄家宅(今西浦村),居数(十)年,他们兄弟“洒泪分别”,所以说是五代末期或宋初的时段入泰。1989年《犀溪乡志·第六篇 各行政村综述》记载:山后村黄姓始祖黄舜七,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由杜家汾西浦黄家宅迁居黄家坑即今际坑池头。还有网络资料说,宋绍熙壬子年(1192年)由寿宁西溪黄家宅迁徙到泰顺上洪的黄十二。这两支黄姓迁出黄家宅的时间都是统一为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2004年新厚(山后)《黄氏宗谱》序记载:“自先祖友驮公于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岁(987年),一说是南宋高宗绍兴四年甲寅岁(1134年),经推算应是雍熙四年为准。举家从长溪县赤岸迁到西溪双溪口杜家汾黄家宅,种山垦田建基立业。”还有一种佐证办法,就是从其谱有记载先祖坟葬时间来分析:1世祖黄七;9世唐九1311年安葬;11世先五1338年安葬,先九1332年安葬,先十五1321年安葬;12世丹六1340年安葬;14世癸六1328年安葬,癸十五1338年安葬,癸十七1328年安葬。从11世至14世的墓葬时间来看,1134年迁入黄家宅是不可能的,987年或者还可能更早些。按同期居住在西溪的缪姓家族来佐证。据缪氏谱载,第4世缪録于宋开宝九年(976年)由长溪迁居寿宁西溪。这样说来,与黄姓宋雍熙四年(987年)是差不多同时期人。按照黄友驮独女黄益姑嫁给缪穆松的线索,查找《缪姓家谱》发现第8世缪殳与第9世缪陶,娶黄氏,无奈于资料的缺失,没有更多的文字将他们与缪穆松等同。综上所述,新版《泰顺县志》说黄姓始祖入泰时间在唐末,比上面三种说法都要早。通过分析,这个时间入泰似乎不可能。黄姓于宋初迁入黄家宅,居数年或数十年再迁入温州上洪的结论可能更为合理。清嘉庆九年(1804年)泰顺南浦溪镇周坑《周岗叶氏宗谱》,内有一篇叶大镇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叶氏南峰寺迁舍原由》:“始祖叶安五府君自宋宝祐丁巳年(1257年)迁居瑞安州五十八都青山头南家奥居,止二世,夜闻钟鼓之音,光彩屡见,遂将此基舍作香灯堂。长子三五府君迁居半路,次子三九府君迁居彭坑洋。安五公会同赵八评事公、佛日大师,具奏本于奉天门,旨准奏赐额南峰,是原先立基此处舍入作寺。蒙瑞安州三宝柱公立碑为记,续请改名崇山门额。……南家奥田山基址安五公悉舍与南峰寺,共计田一百四十亩,坐落门首等处安着。众请德机和尚住持其有山场分水界至……惟有黄、项二姓施主所舍田产助建本寺,各有源流。叚倘有外人妄称檀樾,仰此来历情由对验,亦不许吾裔贫穷艰苦者侵扰寺业。”还有一篇明隆庆四年(1570年)瑞安乡进士胡景撰写的《南阳郡叶氏修谱旧序》:“侍郎安五府君自郭公洋迁居瑞安州五十八都青山头南家奥,屡见基址有光彩之异,钟鼓之音,思乃佛地非人所居。与评事赵八公商议奏请圣旨,敕建南峰寺,更舍田壹佰四十亩,永作香灯。”还有,嘉庆九年(1804年)吴应忠撰写《序》:“景宝公际南宋嘉定(1208—1224)中,辽金侵疆,宦官擅权。公擢户部侍郎,而秉直刚正,不合时宜见几致仕。斯时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携家徙瑞安州青山八都青山头南家奥居焉。但夜常闻钟鼓之声,知是佛地,因舍造寺院,号曰南峰。裔孙世猷迁居百丈口叶岸。”道光丙午(1846年)泰顺《南奥叶氏宗谱》谱序记:“自安五公徙居安固五十八都青山头南家奥,至资德、宗仁公舍田宅。”《迁徙卷》记:“安五公(景宝)迁居安固五十八都青山头南家奥。”光绪庚辰年(1880年)寿宁叶贞廉《家谱手钞本》按: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甲午仲秋三更侯,忽闻地下有钟鼓之声,旦见异形。我进成兄弟舍宅为寺,并施田三百六十,并山场园圃,尽归寺内。颜曰坟庵。(咸丰元年<1851年>叶日伦编修《小和房福鼎下屿支谱》增加:迁移叶家岭头,后面几个字没有)夏、陈诸姓也纷纷捐助。光绪戊戌年(1898年)泰顺西旸镇叶瑞旸《瑞旸叶氏宗谱》,内有一篇《瑞旸叶氏源流志》,记:“兴保公即行七七者,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17年),迁瑞安百丈青山头。配陈氏生七子:曰绍、曰成、曰往、曰存、曰轩、曰舜、曰良,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同居南峰墺。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八月十五二更时候,忽听住基下有钟鼓鸣,且见有妖形,遂各处而居。此基改为坟庵。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迁为南峰寺,舍大食田三百六十石为永远香灯,故南峰墺人称为叶岸。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惟进成公同配徐氏卜徙岭头(后称叶家岭头)。”光绪版寿宁县犀溪《北浦叶氏族谱》记载:第四十八世讳兴保由青田大柘迁瑞安百丈青山头南峰墺。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庚子十一月廿六日申时安厝于南峰墺,真龙形,金珠案,坐庚向申。(今坟墓位于南峰寺后左侧水井后,犀溪、叶瑞旸、黄垟叶氏共同立碑。)第四十九世讳进成,兴保之次子。迁平阳叶家岭头,其余兄弟各迁他处。叶于铭于1985年撰写的《追远记》:“考七七公(兴保公)卜葬浙泰百丈口之南峰奥,尚距犀溪八十里之遥,余同在钦、作祺、在积数度前往扫墓,七七公生于唐朝中叶,正值佛教盛行,夜闻宅后钟鼓齐鸣,遂舍宅为寺,并将家产施为寺田,乔迁黄莲山清时先贤椒园、鹤翔公等继承先业,为首再在寺左兴建观音阁。民国34年(1945年),族叔祖木峰、寓园、承锐,叔父祖斌、在钦等又为首建寺之外堂。”1982年泰顺罗阳镇南山半路《叶氏家谱》,内有一篇《南阳叶氏源流记》记:“汝朋公状元及第,生七子,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同居南峰墺。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八月十五二更时侯,忽闻下有钟鼓鸣,且见有妖形,遂各处而居。”从以上《叶氏宗谱》对于先祖舍宅建寺当事人及时间,记载不一,归纳如下:泰顺西旸镇叶瑞旸路谱:叶兴保(七七)及七子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舍宅为寺。泰顺罗阳镇南山村半路谱:叶汝朋及七子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舍宅为寺。寿宁犀溪镇北浦谱:叶兴保(七七)次子叶进成等兄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舍宅为寺。泰顺百丈镇南奥黄垟道光谱:叶安五(景宝)于南宋宝祐丁已年(1257年)定居,其子资德、宗仁公舍宅为寺。又光绪谱:僖宗朝(873—888)叶景宝居二世,舍宅为寺。泰顺浦溪镇周坑谱:叶景宝于南宋嘉定(1208—1224)徙居瑞安州青山八都青山头南家奥,舍宅建寺。根据《叶氏宗谱》记载的舍宅建寺当事人有:叶兴保(七七)及七子或者叶汝朋及七子,还有叶安五(景宝,行七七)儿子资德、宗仁。舍宅建寺的时间也有几个时间,如唐开元二年(714年)、乾符元年(874年)、唐末五代初、南宋时期等等。这些时间与有关古籍记载“唐咸通九年(868年)”又有不同。上节说黄姓入泰也没有那么早,那么唐末又是谁舍宅建律院呢?“赐额南峰”在叶氏宗谱又有不同说法,时隔一千多年,孰是孰非?无法断言!还是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叶氏南峰寺迁舍原由》说的较为客观,除了叶家舍宅捐田140亩之外,对于他姓捐赠是这样记叙的:“惟有黄、项二姓施主所舍田产助建本寺,各有源流。”保持各说,这也是600年前就有的说法。泰顺百丈镇南奥黄垟光绪辛巳年(1881年)潘嗣濂续修宗谱还有更多关于南峰寺的内容,摘录如下:《杂志》载:“本寺自西晋。佛日天师与赵八评事、叶安公侍郎,飞锡至驻止为,见山环水绕,遂卓庵开创,建立道场,遂请额于朝。蒙赐曰“南峰”;再蒙拨赐皇山荒秽一所。”这里记载说赐额“南峰”的当事人是佛日天师、赵八评事、叶安公侍郎。因为上节有说南峰寺前身为西晋佛日法师创建的一座小庵,这个佛日法师自然就是西晋时期人物,难道说叶安公侍郎、赵八评事也都是西晋人?这部宗谱所说的佛日法师与赵八评事、叶安公侍郎都是同时期的人。《杂志》又载:“《传》云:南峰原系律寺,至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迁,而转律为禅,至元朝末年有絶。流源公住持此山,乃第五十四代也。与东堂无闻聪公迭为主席而常住。公廨俱完,田园无废。至皇朝统御,所以僧俗同科,洪武十三年(1380年)率征补追粮事及本寺,加以朝衣纲首而支费浩繁,前住及见职知事等,各悭已有遗将前住为众,支吾未兑,揭逋举债、典卖田园,几致于不可胜举矣。而旧员纷纭解之不暇,继以十四年(1381年)秋,黄坛吴叶聚徒作耗,罪累斯郡,朝廷震怒遣将征收,不二三月间,而悉平冠乱乡民之善者,旄倪歼虏殆尽焉。岁在庚申闰二月间,本寺公界一火洞焚,一椽片瓦俱成煨烬,僧徒遵守定规者。”《义乡翔福寿山叶氏扦舍》:“南峰寺绩额崇山古迹,并流派处所记。盖祖叶安五府君,自宝祐丁已年(1257年)派下江浙等处行军,书省温州路瑞安州五十八都青山头南家奥扦基住趾,二世夜深听闻三尺地下,钟鼓喧闐、祥光屡见,府君遂将此基舍作香灯堂,其子扦基半路安居。会仝赵八评事公、佛日天师,具本于奉天门奏奉,圣旨准奏赐额南峰寺。蒙瑞安州知州三宝柱公立碑为记,续请改名崇山门额是原先祖立基此处,舍入本寺。流派叶家岭头扦基致三十九世叶廿五公甲寅年派下彭坑洋四……。”这里交代前面所言三位人物,也是南宋时期人物。 明万历四年(1576年)李基文撰《重建南峰寺饭堂序》:“祖遗南台奥极地也。右畔有造梵王宫殿,左畔饭堂,宜乃净肃梵修之地。僧居大厦宏深,法堂方丈俱以端整齐悖,只奈深径幽壑,罕人往来迹焉。寺住慧康、慧泰二僧道:斯名山秀水,四季鸟语花香,面山双鹿含水衔花,全为胜地。其田荒芜,设招寿宁县仝邑和宗在寺西廊下数人居之,其人有五,余其不识。第名曰叶忠贤,次曰美贤,三曰节贤,四曰孝贤,五曰思贤。贤兄一群,四散开垦田地,获其山门几兴矣。癸卯年间,忽突二僧如其马流鏖体,擅入寺内单宿。康泰二僧被其强占。住持康泰二僧懦弱,返遭屡逐后,其天眼恢恢,幸有同宗五人居在西廊下。因问客师争闹,康泰二僧诉其来由。忠义节孝五人喷气冲天,一时将那游方二僧打得绵伏,立即绑吊数夜,然后远逐他方,而后稳矣。竟未知稳中有失过,至半载,游方二僧便起毒心歹意,二更时合盗,入寺内西廊尾茅屋上放火焚矣。饭堂被其所害,枝木煨烬,怜幸同宗五人兄弟成党一群,力救梵王宫殿,方才传其香火,永远未失,至今一概未杇。传至七七公时,众议饭堂被焚难以是美观而嘇叹。七七公协力为首,分派嗣孙房下叶元标、元楼、元柱、元林、元榜、元和,侄光桢、光裕、光祥、光祖、光受、光宗、光宏等(编者注:是明末清初时期),捐资重建,可观旧相似也,见而新矣。梵王大殿因年深久远,未经修葺,柱梁杇坏,椽瓦透穿,七七公因视叹哉,目击心伤,即以指资重修大殿,复整然可观也。嘱云:嗣役此寺杇坏,寺僧不许懈怠,应宜前去管掌着僧修葺,捐助修建庶万年香灯不断,祖宗有虚矣。谨嘱切宜慎之。”此文中的“七七公”是明末人,“元”字辈称呼七七公(兴保)为曾祖,那这个七七公并未舍宅建寺,而是捐资兴建南峰寺饭堂。《正统十年(1445年)造》:“……檀越叶子曰母周氏舍谷五十千建造,此字先辈泐石砌结南峰寺大雄殿三宝莲台之后,叶七七公派下裔孙其义特此字依样糊糊抄入于谱,使后人不遗忘之意云尔。”《重建饭堂首事志》:“同治十一年(1872年)六月初三日午时,先重建南峰寺左畔饭堂之前堂。至十二年七月间,又重建饭堂。当时系本族七七公派下裔孙:百湖、百柯、百库、系盟会同司事为首,共成斯举,其四人经营鸠功同心,协力几费精神族人,咸谓其善成美事,志诸谱牒俾后人共知之,不致泯其功焉。”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洗礼,文化交织与社会变迁,那段半掩半封的历史,其真实面貌究竟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真相与误解如同错综复杂的迷宫,是非曲直,我们又该如何明智地判定?作为后来者,我们只能在历史图籍的细微线索中,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真相,用我们有限的智慧和学识,去尝试解读、去评判,以期能够呈现出一个更为合理、更易为人接受的历史解读;也或是我们做搬运工将相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让更多的来者一同去研究、探索,以期早日揭开历史的面纱。
注:
[1] 部分资料来源于2019年11月1日“泰顺3000年”公微号《泰顺一座古寺有1700多年历史,堪称温州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2] 据泰顺叶开宗亲了解,南峰寺附近均未听说有黄姓祖墓(大墓)。唯一一座大墓在“破四旧”时给拆了,听说是和尚墓。笔者没有与上洪黄姓宗亲取得联系,黄姓祖墓一事不确定是否还在此地。
[3] 民国中期,一个银元相当于一担大米,壹佰银元相当于100担大米,也算不菲了。
南峰寺水尾的古树
附:南峰寺碑(全碑1222个字)
南峰寺,古曰南台庵,肇自西晋,为佛日行僧飞锡之所。唐咸通九年(868年),黄氏舍基建为律院,并施田山。宋绍兴改元,伏机和尚同黄氏及友赵八评事改为禅院。绍熙间,复有项、徐、陈各姓增施田土。元皇庆年(1312年),鸿胪寺卿黄文光奏请赐额南峰。
明时再建再毁。
本朝康熙庚子住僧寔光等募化重建此寺,谱有可稽者也。旧有石碑见在无存今奉:县宪李公查究谕饬勒石立碑,合将先后各施主所施田山数目及建修捐助银两各芳名开镌于左,以示不忘先德遗爱焉。
唐檀樾黄伯荣施入田壹佰三十二亩九分零,又三房共施入山叁拾贰片,坐南台岙皇甫山、枫树岭大洋、西垄后湾、赤张洋等处。中有黄氏祖坟念壹所,除禁外余山场尽归本寺,永为寺产。又施菜、茶园门首,又竹园坐门首东畔,又栗园坐门首路上岙口。
宋绍熙间,项子真士、哲崇、升重、玄祐各增施入田(亩数失考),徐万三施入田乙拾五亩五分,陈小环施入田捌亩五分。
明洪武间,果园和尚修寺,买到田租贰百乙拾八石,吴得胜施入田租拾二石,吴善庆施入田租拾八石,夏萱施入田租六十四石(寺旧梁载)。正统三年,叶良运施入山乙片,坐三甲项坑底挨岗,九年修殿,叶良宾助银叁拾两,叶子田助谷五拾斤。
景泰天顺成化,普森和尚买到山五片,坐龙漈洋头岗上塘八分石坑各处,买到田租叁百四十六石。道员和尚买到田租十石。
弘治五年,寺毁。僧永浙建后殿。万历间,一山环溪,两和尚修建寺宇,重辑寺谱,整理寺产。经兵宪袁公、府倅杨公核定。
庚熙五十九年,住僧寔光同寔智、寔振、寔通、际运,照赁协力募化重建。泰顺县正堂张助俸十两。寔张四十两,聪实乙两,石谷庵僧明、永、寔安、寔绍、际日、际和十乙两。
叶存三、叶七七派下同助五拾两,又助修火厢拾两。吴朝敬助四十两,夏思明、夏思显派下共助十八两,叶二派下助乙十二两,陈玉炎、赖选奇各十两,陈有富四刃,恩贡高尔品、陈玉成、陈启元、陶有璔、赵百曾各贰两,周茂成、彭峃彦两七二,陈起朋、陶有阜各两五,陈梦魅、薛开昂、彭永适、陶有嘉、张立新、翁振蔡、陈显赤、徐士进、夏允谷、周家书、周鸣凤、朱元如、翁时弘、严存诙、严家会、严家宪、严家太、严家道、魏昌一、魏可经各一两。
乾隆间,夏正显、夏正辉、正晓、正森、齐德,施入田乙大坵,夏齐杰舍田拾二坵(有舍贴)。
道光廿九年,僧空启、元达、普光,募捐重建前堂。夏兆五派下共助钱卅九千七百文,叶存三祠内助银三两,叶万员八两,叶伯炎、叶伯森、壵、伯湖、沧、伯淮、江,共念二两。叶伯柯五、夏高庵三、黄元初貳刃,叶万孚、叶万该、林良满、詹锡利、夏萝莘、梦足、梦玺、孙承基、夏陈良,各乙两。叶伯鑫助钱七千,叶万庆乙千八百,陶悦芸、叶万楷、缪大全、江占岩、钟启言,各乙千文。
陶种德堂、蓝成远、蓝子书各八百文。以上修建捐助未及两者业经题名梁上。兹因石狭不备获志,所有现管田、坐址另立一碑。
寺基界至:东至半路洋头山底岱坑为界;南至甫山直上分水为界;西至上连青山岭山头分水为界;北至石龟洋大坑分水为界。
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一月奉 升总捕署理泰顺正堂加六级纪录十二次李谕饬黄伯荣派下立碑。
同治南峰寺碑
往期链接
¤ 叶树福丨古俗字“門+朱”就是“厝”字吗
¤ 叶树福丨刍议族谱中“几世祖”“几世孙”的称谓——以寿宁县《北浦叶氏总谱》为例
¤ 叶树福丨再析忠孝进士叶有挺若干问题
¤ 叶贵良丨叶氏先祖赞诗(二)
¤ 叶贵良丨叶氏先祖赞诗
¤ 【人物传略】浦城叶彦松生平
¤ 叶圣丨浅析清水洋先人墓碑记载中蕴藏的叶氏家族的时代命运
扫二维码添加关注公众号,分享发现更多精彩……
本平台以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为主导,以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为宗旨。
本平台绝大多数为原创作品,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平台文章文责自负,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及编者观点,请读者自辨。欢迎持不同观点者赐稿,和气研讨,理性争鸣。
联系人:叶树福 投稿邮箱:9820367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