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族联谊、族谱研究等过程中,避免不了涉及“几世祖”“几世孙”的称谓问题。世祖、世孙从概念上本身就不是一个“名词”,要和序列号一同表述,如几世祖、几世孙。这个称谓问题,因为涉及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解,说它是大问题,确实是各姓氏长期普遍存在的;说它是小问题,又是往往被忽略。首先,说说“世”的概念。《说文》解释为:本义就是三十年为一世;也指父子相继为一世;一代。《广韵·祭韵》:“世,代也。”事实上,在族谱中“世”是一种序列号的表示;而“代”多用于口语俗称。所有相邻两世,都是按照“父—子”的顺序,用文字或图表排成一列,就是平常所说的世系。本文以寿宁县北浦叶氏世系为例说明,在名字前面的序号代表世次。为行文简洁,阅读方便,在所有祖讳之后略去“公”字。例如:1叶百念一——2叶千一——3叶小七——4叶大八——5叶六七——6叶和二——7叶容五——8叶杰八——9叶利十一——10叶淳四……16叶有挺……26叶树福。这就表示北浦叶氏第1世为叶百念一,第2世为叶千一……第6世为叶和二……第10世为叶淳四……第16世为叶有挺……第26世为叶树福(笔者)。“第几世”后既不带“祖”字,也不带“孙”字,即纯粹是序数关系(包含己身),表示该支派的世次。平常所涉及的“世祖”有两种情况,按世祖排序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种。举例:称第2世叶千一是北浦叶氏2世祖,是自上而下的排序;称第2世叶千一是第8世叶杰八的6世祖,是自下而上的排序。下面按照个人在家族中与直系两人“几世祖”“几世孙”的称谓进行肤浅性的探讨,请专家学者及广大文史爱好者批评指正。翻开族谱,后人习惯性地尊称谱中列为第一世为始祖(第一世祖),第二世称第二世祖,第三世为第三世祖……以此类推。也就是该支派自上而下,每一代相应的世次对应都尊称为“世祖”(健在的不称呼)。例如:我们后人称叶百念一为北浦叶氏始祖(第1世祖),尊称第2世叶千一为北浦叶氏第2世祖,尊称第3世叶小七为北浦叶氏第3世祖,……尊称第10世叶淳四为北浦叶氏第10世祖,……尊称清康熙进士叶有挺为北浦叶氏第16世祖。还有,笔者祖父是24世,其墓碑上书“北浦叶氏二十四祖”。这里的“几世祖”对应各自世系的第几世,一一对应,从第一世开始的序列开始计数,包含了起始点那一世(含己身)。在族谱中,裔孙撰写谱序或其它类文章时,自称都是以本世次加上后缀“孙”,以表明自己哪一个世次的后裔。例如:在北浦叶氏五十余篇谱序的落款,几乎都是“北浦叶氏第几世孙某某”,这个第几世孙与世次相对应,跟上文“几世祖”一样也是包含了起始点那一世(含己身)。例如:第17世叶丽椿撰写谱序,落款为“北浦叶氏17世孙丽椿”。笔者是北浦叶氏26世,那落款是“北浦叶氏第26世孙树福”。这里的个人,是指两个不同世次的直系亲属,也就是两个人辈分不同,所以就存在了“几世祖”“几世孙”的问题。几世祖是某位后代的第几代先祖;几世孙是某位先祖的第几代后代。对于这个算法问题,千年以来一直存在分歧,主要是两种说法的分歧,集中焦点是有没有包含己身。下文以甲说、乙说来分析列举有关史书宗谱记载的实例。 甲说:指两位不同世次的直系个人上溯下延不包含己身这一世。即认为某人之子为某人逻辑上的“一世孙”,是某人的“下一世的后裔”之意。简单说就是某人之子为一世孙,之孙为二世孙,曾孙为三世孙……。反之,某人之父为某人的一世祖,某人之祖父为某人的二世祖,某人之曾祖为某人的三世祖,以此类推。举例:《北浦叶氏总谱》记载:叶梦得《辩姓志》称:“俭十三世孙乾昱、昱四世孙法善。”北浦叶氏远祖的世次分别是:叶公第1世,叶俭第26世,叶乾昱第39世,叶法善第43世。由第26世叶俭往下到第39世的叶乾昱,不含叶俭本世的话是13世,所以称呼“俭十三世孙乾昱”。由第39世叶乾昱往下到第43世的叶法善,不含叶乾昱的话是4世,所以称呼“昱四世孙法善” 。还有,在《先贤略传》“俭公”条下记载:“俭公是叶公的二十五世孙。”叶俭是第26世,不含叶公本世的话,称呼叶俭就是25世孙。甲说算法在历史上由来已久,可以列举数个重要的史籍实例。① 论述夏桀之世的《存真》记载:“晜孙者,玄孙之孙,己之六世孙也。”(1己身——2子——3孙——4曾孙——5玄孙——6来孙——7晜孙) ②《史记·赵世家》谈到赵鞅做梦:“(帝说)适余将以胄女孟姚配而(通尔,指赵鞅)七世之孙。”(1赵鞅——2赵毋恤——3赵浣——4赵籍——5赵章——6赵种——7赵肃——8武灵王<惠后为孟姚>)③唐谱牒姓氏之学专著《元和姓纂•天水赵氏世系》:即以某人的儿子作为某人的一世孙算起,以唐高祖李渊为例:1李暠——2李歆——3李重耳——4李熙——5李天锡——6李虎——7李昞——8李渊,当称李渊是李暠的几世孙时,即称7世孙。④五代《旧唐书•高祖本纪》:“(渊),凉武昭王暠七世孙也。”⑤关于孔子世家“1孔子……9孔鲋”的关系,东晋裴松之《史记集解》载:“孔子八世孙,名鲋,字甲也。”宋朝胡宏《皇王大纪》:“孔子八世孙鲋,虽以藏经为己任。”宋朝黄震《黄氏日抄》:“《孔丛子》者,孔子八世孙鲋,字子鱼之所集”;等等。 乙说:指两位不同世次的直系个人,上溯下延把己身定为世系中第一世,把第几世者称为己身的几世祖(孙)。也就是说,某人自己为一世孙,某人之子为某人的二世孙,之孙为三世孙,曾孙为四世孙……;反之,某人自己为一世祖,某人之父为某人的二世祖,祖父为三世祖,曾祖为四世祖,以此类推。在《北浦叶氏总谱》有一篇清嘉庆皇帝诰命,称“(伊霖)尔五世祖叶有挺原系进士” 。叶伊霖是北浦第20世,而进士叶有挺是第16世,在诰命中称呼5世祖,就是包含了叶伊霖这一世。乙说算法在历史上也是由来已久,列举数个重要的史籍实例。① 《孔子家谱》的部分内容: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2世孙孔鲤……9世孙孔鲋。孔子世家讲“几世孙”就是包含己身,即以孔子己身为1世孙,9世孔鲋为孔子的9世孙。(1孔子——2孔鲤——3孔伋——4孔白——5孔求——6孔箕——7孔穿——8孔谦——9孔鲋)但是,讲“几世祖”时,它却仍然用甲说:仍认为孔子之父是孔子的一世祖,祖父是二世祖。② 宋《新唐书•赵宗儒传》:“八代祖彤,后魏征南将军。”(唐代宰相赵宗儒世系:1赵彤——2赵鉴——3赵荣——4赵德言——5赵景——6赵囗先——7赵骅——8赵宗儒)③当代较有影响的《辞海》(1989年):“玄孙,本身以下的第五代”“仍孙,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云孙,从本身下数第九代孙”。(1己身……5玄孙……8仍孙——9云孙)族谱研究过程中遇到“几世祖”“几世孙”称谓的问题,重点是“祖”不是狭义的“父之父”,而是广义的“先祖”;“孙”,不是狭义的“子之子”,而是指广义的“后裔”。在本文初稿征求意见时,也有人提出不管什么情况下,称“几世祖”“几世孙”称谓的问题时都是含己身,这样简单快捷,古族谱也有不少实例佐证。但是,“几世祖”“几世孙”称谓问题依拙见,还是按上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个人在家族中“几世祖”“几世孙”的称谓。这里的“几世”是家族世系中的世次,相应的尊称为“第几世祖”,或自称为“第几世孙”,都是包含己身(本世)。另一种情况是不同世次的直系两个人,相互间的称谓。往上称祖,往下称孙,均不含己身。《礼记·杂记》:“孙谓祖后者”;朱熹《礼仪经传通解·卷五》:“孙犹后也。《疏》曰:言继后嗣也。”祖是谁?谁之后?皆指“己身”,即“己”之“后代子孙”,自然不能算上己身这一世。多数史料,“己身”称近几世后代为“子、孙、曾孙、玄孙”,但在计算逻辑上则为“一、二、三、四世孙”。同理,溯上称谓的“父、祖、曾祖、高祖”,在计算逻辑上为“一、二、三、四世祖”,也都是不含己身的计算纪世方法。《尔雅》专用“孙”名已有8个,即称谓:1己身——2子——3孙——4曾孙——5玄孙——6来孙——7晜孙——8仍孙——9云孙。对于云孙之后,南宋丞相史浩主编的皇室族谱《仙源类谱》扩展专称之为“九世孙”,即“——9云孙——10九世孙”,也是以甲说算法来纪世。上面甲说罗列几个实例出自《史记》《旧唐书》《元和姓纂》《仙源类谱》等经典史籍,具有很高权威,也都是用甲说解义和计算,也就是不含己身来纪世。因此,以笔者拙见,“几世祖”“几世孙”称谓问题不是简单的含己身与不含己身的纪世问题,视具体对象决定。比如,某个特定人在家族中是称谓“几世祖”“几世孙”的时候,他是单独个人在家族中的世次位置,不存在两个人相互的称谓,这时纪世算法就是要含己身。此时的“几世祖”“几世孙”都是自上而下算,简单说就是世次的序数。例如:北浦叶氏第16世叶有挺,后人尊称他为第16世祖,他自己在撰文自称16世孙。如果是直系中两个不同世次的人与人称谓,“几世祖”是自下而上算,“几世孙”是自上而下算。那这个纪世算法就是不含本世,己身不能做一世祖,也不能做一世孙,不能从“某人己身” 算起,否则便致“后裔” 概念模糊,计算逻辑混乱。例如:北浦叶氏第16世叶有挺,他是始祖百念一公的15世孙;反之,始祖百念一公是叶有挺的15世祖。笔者在北浦叶氏行第是第26世,笔者是百念一公的25世孙;反之,始祖百念一公是笔者的25世祖。注:本文部分实例引用赵宇就先生《再评三种“几世孙”的算法》(2014.02.18),谨在此表示感谢!
往期链接
¤ 叶贵良丨叶氏先祖赞诗(二)
¤ 叶贵良丨叶氏先祖赞诗
¤ 【人物传略】浦城叶彦松生平
¤ 老屋变书院,全国文明村镇都康村的“诗和远方”——记都康村“祥和书院”被评为福建省示范书屋
¤ 叶圣丨浅析清水洋先人墓碑记载中蕴藏的叶氏家族的时代命运
扫二维码添加关注公众号,分享发现更多精彩……
本平台以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为主导,以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为宗旨。
本平台绝大多数为原创作品,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平台文章文责自负,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及编者观点,请读者自辨。欢迎持不同观点者赐稿,和气研讨,理性争鸣。
联系人:叶树福 投稿邮箱:9820367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