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顺宁庵的前世与展望

文摘   2024-10-03 22:02   福建  

西山顺宁庵位于浙江云和县石塘镇规溪村庵垅(樱花山处),今仅存遗址。它始建于南宋咸淳戊辰1268年,复建于明初,荒废于明末清初。顺宁庵原本是一座房屋虽然称之为庵,但并非我们平时常见的庵堂,在古代文人、隐士如苏东坡、王阳明等都把自己的房屋称之为草庵。它的结构是为室(即祠堂),以栖木主,外为厅事(客厅)。这个建置完全符合朱熹《家礼》的规定,把祠堂设置在正寝之东,也就是中间。

现根据有关资料,将顺宁庵由来略述如下:

规溪村叶继椿以明经登进士第,擢主信之贵溪簿。时宋祚将终,权臣擅柄,国事日非他看不惯官场昏暗,尔虞我诈,不为五斗米折腰1宁愿辞官返回归里归隐后的叶继椿很崇拜北宋张载“存顺殁宁”2那种高明的人生态度,重惜生命,体现人生真正价值,故为其住所取顺宁庵

叶继椿是元代一品尚书右丞叶李丞相的族侄(年纪相仿),两人都是于宋亡的头一年归隐。叶李由云和云章村迁居杭州富春环山开基,后裔数万;叶继椿仍归祖地规溪隐居,孝亲敬祖,累世簪缨,其中玄孙叶彦祯官至山东布政使。后裔枝繁叶茂,主要有浙江云和规溪叶氏小顺叶氏龙泉夏安叶氏、莲都郑地叶氏以及福建寿宁文山叶氏等,后裔亦有数万。


洪武年间,叶继椿玄孙叶彦祯丁忧回乡,重修顺宁庵,立牌坊,并刻西山顺宁庵志。《西山顺宁庵志》体裁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不同,但意境略有相近。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明末清初,福建寿宁文山叶氏九世孙叶宜伯其荀,两次路过祖地规溪,并留下一文,其中写到规溪叶氏宗亲为了保护顺宁庵碑志石碑,将其搬回村中家里天井予以保护,不禁发出感叹:“顿之住宅岂长算欤!徏薪曲突之忧岂能己于怀哉?”这是对国破家亡背景下,人事物都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一块石碑藏回家中难道这就是保护?康熙初年,国家动乱不安,国泰民安的一种热切期盼。

乾隆二十八年,芝田即青田廪生吴炜助力修谱,并写下《后庵祠基记》,详细描绘了顺宁庵遗址,用笔描绘了布局图案。发出感叹:“嗟嗟,兴衰成败之际,交迭环生,物皆有之,岂独伊祠基然哉?”并且勉励后来人要重造顺宁庵:“是在承其后者,念祖宗缔造之艰,遵守旧制,增崇式廓,重创庙庭,以绳祖武九泉之下有厚望写焉,万无以荒基圹域侵垦而成阡陌也。”


顺宁庵,这座承载着村民祖辈记忆与信仰的古迹,口耳相传中的每日洪亮的钟声(族谱多处记载铜钟三千余斤)不仅穿越山谷,更深深烙印在村民的心中,成为了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符号。随着西山顺宁庵碑与吴炜所绘布局图的相继面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无疑为顺宁庵的复兴与文化传承点亮了明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依据与视觉参考。在当今这个国泰民安的美好时代,顺宁庵的重建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应当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合理的规划与重建,可以将顺宁庵打造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1.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出自陶渊明彭泽县当县令,面对权贵不妥协,表示“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之后便辞去官职,彻底归隐田园。

2. 北宋张载,陕西人,因居于横渠镇,并在此地传道授业,故世人称其为“横渠先生”。存顺殁宁”源自张载的《西铭》:“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1:[明]柳宗潮西山顺宁庵志

顺宁庵者,故宋信州贵溪主簿、将仕府君既作寿藏,筑庐其旁而命之名也。庵在里之西山,为屋凡百楹,中为室,以栖木主,外为厅事,度其子孙荣盛之日以为祭扫、散胙之地。创于宋之咸淳戊辰,府君之玄孙彦祯,今为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尝与宗潮同仕于朝。洪武廿有四年夏,宗潮丁外艰,归自辟雍,越二年,彦祯亦丁母国夫人忧,以归于乡,觐省阡陌,顾瞻祠宇,大惜废坠,手贻书,备事状,属宗潮为追其祖将仕府君,名继椿,生于宋季,以明经登进士第,擢主信之贵溪簿。时宋祚将终,权臣擅柄,国事日非府君叹曰:仕所以行其志也,今吾不遇,典一邑簿使,言不足以匡主,政不足以泽民,徒碌碌耳。且吾出仕于外,祖宗茔域置而弗扫,生者不得尽滫瀡之养,死者不得备鱻薧之廌,于朝廷无丝毫补,徒窃升斗以自给,非吾志也。日弃官归乡里,务以养亲为事,甘脆肥软之奉,备极滋味;温凊定省之礼,寤寐殷勤。及亲殁,丧服逾礼,哀毁骨立,竭赀财以奉襄事,于里之东山,葬其考,讳宠,妣徐氏,合附焉。嗣后绝口不提荣宦事,日以燕庭为乐,治园池,筑亭馆,莳花种果,岁时节序,烹羔炰羊,延宾客,故旧族,相与娱乐,以尽余年。既谓二子曰:吾年五十,而发已种种,复何为哉!吾虽不及捐躯报国,显亲扬名,亦幸不亏其体。惟是窀穸之地,与其贻劳于耳闻,不若以亲见之,且得以如意焉。顾兹西山之阳,去舍仅一里许,吾祖所藏,心乐之,殁而得从吾祖,吾之愿也。于是,建茧窝于之侧,以为归藏,营屠苏其旁而佚老焉。乃取横渠张子所谓生顺死宁之义,而匾于楣曰:顺宁庵。割田壹百余石以归之,岁入租粒以为子孙醮祭粢盛、醴酪之资。易簧之际,命八字曰:端、仍、贞、泰、昌、盛、兴、隆,俾为后代子孙行第之目。今及昌字,雁行殆将百人。府君享年五十有五。子二:长曰益,次曰谦。遵治命奉其柩而窆于竁。宗潮观府君出处大节,进不苟就,退不苟去,始由进士第而典邑簿使,其获际治朝。自是而升,以摅其所蕴,则其议论勋绩,当有所建明,不落落已也。惜其逢时不振,奸权用事,乃作退归田里,以终其孝养,以乐其余年,以全其名节,则于名庵之义,庻几无忝焉。呜呼!仁者必有后,府君爵不满德,其降祥委祉,埀裕后人,有若今日之曾玄硕大蕃衍者也。为其后者,宜知其所自,沂淮推源,以竭其报本追远之诚,相与缵承,保守于弗坠哉!

诗曰:

之旁,西山之阳,淑气固结,兆协善藏。

其藏伊何,佳城鬰鬰,天赐叶公,俾居此室。

维昔吾公,仕于赵宋,弃官归里,闲步后垄。

既获吉兆,即庐以居,匾曰顺宁,归全其躯。

宜其子孙,既蕃且硕,克炽克昌,德流奕䙫。

匪开孰先,匪绍孰传,于赫曾玄,于蕃于宣。

推源本始,刻石以纪,岁序伏腊,昭祀造事。

是续是遵,治其祠坟,毋俾蒭牧,而愧后昆。

明洪武岁在昭阳作噩

国子监祭酒柳宗潮谨撰

中奉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叶彦祯立石

广东潮州府揭阳县知县叶文河篆篕

广东广州府连山县知县叶德填敬书         

 

2:[清]叶其荀按语

顺宁庵不知坏于何年,其巨钟犹在秦莽之中,本族祖系熙字行第讳景耀公者,虑其碑之毁于燎原也,舁(抬)归之住宅之天井,顿之如棹。碑阴勒烝尝田亩字面向上,碑文字面向下,公与荀最敦睦族谊出本抄俾荀抄阅,惜力不及举石,抄本颇有金根之误,皆改正。按顺宁庵碑记,简而切,从此以考世系,诚为信牒不毁于燎原者,幸也!己未夏(1679),再过规溪,纪甲寅之乱(1676年8月,石塘隘大捷),石尚无恙,尤幸之幸也,顿之住宅岂长算欤!徏薪曲突之忧岂能己于怀哉?

裔孙宜伯讳其荀谨按

:叶宜伯,讳其荀,文山叶氏九世孙,仁房派下,明天启五年(1625)生,三元入泮,着有多部著作。

叶其荀岳父柳上芝(16021688),字圣生,号省斋,以岁贡历任江南卢州府巢县知县、陕西省兴平县知县、江南开封府兰阳县知县。康熙二十五年(1686)受知县赵廷玑礼聘执笔撰修《寿宁县志》,生平著作有《梅村拙稿》《纪游诗集》等。康熙三十六年(1697),经朝廷旨准入祀乡贤祠。

柳上芝妹夫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犀溪叶有挺。康熙丙午(1666),叶其荀从泰岳之任兰阳越明年1667年,叶有挺以南宫策蹇,归自中州,访柳上芝其所辖,即《鲁论》所谓卫仪封者也。叶有挺与叶其荀相与吊古谈今。


 

3:[清]吴炜后庵祠基记

祠处规溪村之后,履陌畈,越横岗,不数武而祠基在焉,即宋季椿公所遗之顺宁庵也。四面方正,短垣犹存,后有小池,横如一字,前有二石狮,一踞一卧,其踞者仍然,其卧者已碎作两撅,大抵被牧童子弟嬉耍于此顿敲使然。祠基之前面以横岗为案,其后山龙迤而来,界三荒坪下开平坦之地以为基址之所分。有原隰成畴,不计其亩,龙号鸡心岗,即叶族继椿公等之墓也。是祠也。原辟于宋咸淳参政讳宠二子长继爱,次继椿。爱为桐柏县令。椿公因宋祚将终致仕归里于西山之旁作屋一百余楹,张子横渠生顺死宁之义,故名顺宁庵。其右手之山为窀穸之地,建斯屋于墓旁,一以障风雨,一以守墓场,厥后子孙遂作祠堂,享祀之所。吾观叶氏古谱,是祠虽创于宋,实复显于明。洪武时宠公孙文河为连山知县,德填为揭阳邑宰,彦积为山东布政使,各拨内帑协办重修,造牌门,立墓志,祠宇焕然复新,非见当日之盛乎?迄于今,牌门安在?墓志奚存?荒凉泯灭之间,不能无潸然陨涕者,询之乡间父老云:遭耿寇之乱,筑营于近地石塘,军兵焚毁,遂至于此。盖观于雄杰宽大之局,鼓亭堂寝踪迹之遗,当年曾不知几经营度,以构斯堂也。讵得谓,传非其真耶!嗟嗟兴衰成败之际,交迭环生,物皆有之,岂独伊祠基然哉?是在承其后者念祖宗缔造之艰,遵守旧制增崇式廓重创庙庭以绳祖武九泉之下有厚望写焉。万无以荒基圹域侵垦而成阡陌也。余修谱于叶氏既绘其图并复为之志云。

大清乾隆二十八年壬午之夏芝田廪生吴炜撰



/ 叶王林  叶树福

/ 叶王林




     


往期链接  

   ¤ 浙江丽水喜获一方叶氏明初残碑

   ¤ 甜蜜的回忆——《中华叶氏研究》原编辑部五老聚会侧记  

   ¤ 叶和英诗歌欣赏:爱我龙岩

   ¤  寿宁北浦叶氏与泰顺县叶氏的关联探讨(四):再谈叶姓与泰顺南峰寺相关话题 

   ¤  寿宁北浦叶氏与泰顺县叶氏的关联探讨(三):泰顺叶显二兄弟是哪朝代人?

   ¤  叶朝锋丨补议叶向高修谱二三事

   ¤  叶向高“忧国忧民”诗句选集      



  扫二维码添加关注公众号,分享发现更多精彩……        


     本平台以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为主导,以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为宗旨。 


  本平台绝大多数为原创作品,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平台文章文责自负,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及编者观点,请读者自辨。欢迎持不同观点者赐稿,和气研讨,理性争鸣。


       联系人:叶树福     投稿邮箱:982036775@qq.com

叶姓文谭
为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等提供平台,为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尽份心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