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叶有挺(1618—1675),字贞孚(亦作贞夫),号果庵,福建省寿宁县犀溪人,是寿宁建县后首位进士。数年前,笔者撰写《忠孝进士叶有挺若干问题的研究》一文,提到:谈叶有挺的殉节方式、生前“窜入南昌”还是“走括苍”、殉节后的褒赠及荣誉、《清史稿•叶有挺传》末句不确切、较早对叶氏世系代数提出质疑等问题,作一些肤浅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人士参与探讨。今再浅析忠孝进士叶有挺的志向、忠孝、民本、授职等问题,敬请各位方家、宗亲指正。 抱负远大,信念坚决,前进的动力无坚不摧;志存高远,奋勉有为,扬帆的航船勇往直前。叶有挺年幼好学,志向远大。在舅舅李联芳、李际两位贡生的授业下,年仅12周岁的他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通过童子试,考取了秀才。进入县学,得到时任寿宁知县、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指点,学业猛进。他撰写《日省铭》鞭策自己学习要珍惜时光,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他还不远步行五百里到省城福州游学,拜名师学习《大戴礼记》《小戴礼记》,闭门关户苦读,坚持探微寻奥。他素抱大志,常自叹道:“大丈夫当尽天下,志存千古,生则建功烈于当时,死亦声称于后世,安能屈首蓬荜,长守青衿以终老耶?”[1]清顺治七年(1650年),赴省城参加乡试,其人品、学识深得福建提督学政郭公的赏识,特举为“孝廉”。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礼经》中了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至康熙六年(1667年),叶有挺上京会试四次不中,有人劝他放弃赶考。虽然遇到重大挫折,但是叶有挺不灰心、不气馁,认定目标就持之以恒地坚持。他回应道:你们是不了解我的。我既然已经悉心探究完成,终会有一天进士及第的。请你们暂且等待吧。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康熙九年(1670年),叶有挺第五次上京会试考中进士。 百善孝为先,孝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美德。叶有挺平时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孝敬长辈,对人待事,谦和可亲;与弟友好相处,乡闾称赞不断。6岁时,父亲叶乔林(1594—1623)不幸病故;10岁时,祖父叶训九(1574—1627)年老去世;叶有挺与胞弟有拔(1623—1677)则在祖母陈氏(1574—1647)与母亲李氏(1598—1675)抚育下成长。祖母陈氏与母亲李氏守节抚孤,勤俭治家,乐善好施,常在拾荒年施粥济贫。明崇祯六年(1633年)尹志伊知县将她们事迹呈报上级并分别旌匾陈氏“节庇兰馨”、李氏“双节联芳”[2]。李氏享年78岁,崇祀节孝祠。叶有挺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成长,深刻体会到祖母、母亲生活及拉扯他们兄弟长大的不易与艰辛,孝道思想从小就深深地烙印在幼小的大脑。在康熙九年(1670年),叶有挺第五次上京会试考中进士,时年53岁,已步入老年行列的他更加体会母亲不平凡的一生,强烈的孝顺之心与急切的报恩情感促使他作出异于常人的决定,遂“回籍奉母,三载于兹”,以尽孝道。这就是叶有挺“事亲为大”思想淋漓尽致的体现。 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下诏撤“三藩”。靖南王耿精忠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在福州打着“复明”旗号起兵发动了叛乱,兵分三路,进军浙江、处州与衢州。同时发公告要求“在籍缙绅与甲乙明经,坐名勒限起送”。[3] 叶有挺无奈四处躲藏,不接受授职。逃避外地数月之后回家探望母亲,跪在母亲跟前说:“儿登进士科,思有以报君父,今以进士致伪檄之趣也,是得一进士而反为从逆之资。儿死不赴,如有母何?”其母李氏回答说:“儿勉之忠孝不能两全,然吾闻立身扬名以显父母,今正儿立身之日,老妇又何憾!”[4]叶有挺就义前与母亲的对话,令人深深感动,母亲深明大义,鼓励孩子尽忠国家为首位;儿子心怀母亲与国家,忠孝难两全,在国家利益面前舍小家为大家,守节尽忠。在耿精忠乱党势力的威逼下,叶有挺临难不屈,选择了殉身守节(《清史稿》记为“经古木而死”,多数方志记为“绝粒而死”)。他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仁人志士,其中就有莆田彭鹏(1636—1704)冒着生命危险为之立传正名,编入其著作《古愚心言》,在乾隆年间被《四库全书》收录。彭鹏为叶有挺立传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这个时间点是耿精忠投降之后第三年,也就是叶有挺就义后四年。斯时耿精忠造反虽已失败,仍保留靖南王爵位,彭鹏要顶住耿精忠的压力还是巨大的,所以在数十年后的乾隆皇帝盛赞彭鹏“操守清廉、治行卓越”。叶有挺尽忠朝廷,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其事迹看似平凡实则不凡。被誉为“包青天”的彭鹏对叶有挺评价说:“此一进士也,视死如归,可以传矣。若夫苦节洁身而不传者,或有之莫谓闽无人也。”[5]正是在这些正直官员(人士)的呼吁下,三藩之乱平息后,对已故进士叶有挺的褒扬与荣誉接踵而来,朝廷准其配享贝子祠、昭忠祠、乡贤祠,一些官员也纷纷给予高度评价,比如清康熙翰林院侍讲学士孟亮揆赠:“凤阁三千字,鳌阳第一家”;建宁府知府张琦赠:“忠孝克全”;福建提督学政沈涵赠:“海峤孤忠”……国史《清史稿》还为之立传,扬名于青史。 叶有挺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崇祯三年(1630年)中秀才。崇祯十七年(1644年),皇帝自缢于煤山,斯年叶有挺25岁,他能清醒地判断时局。作为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读书人,对于国家面临改朝换代时的态度与做法该当如何?儒家有一个最重要思想是道的思想,在孔子《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德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如果做不到那叫做违背道义。所以说,在儒家理论看来,改朝换代也要分不同情况,如果是国君无道,那就应该被推翻,不能一味地愚忠;如果国君有道,就会拼死而维护。历史上,汤武革命、武王伐纣都是儒家所推崇的明君行为;推翻周历王和暴素的平民起义,也是儒家所赞成的行为。明朝晚期,整个国家出现系统性坍塌式腐败,令人触目惊心,引起天下百姓的反抗,爆发了李自成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兴起。朝代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政权稳定已然历史事实,也是势之必然。明朝灭亡的次年,也就是清顺治二年(164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抗清英雄史可法被俘就义;那一年,扬州被屠城十日;那一年,清朝开科考。那些明末士子正当“寇难以来,士子无不破家失业,衣食无仰”[6]之际,一听说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一时间万众欢腾奔走相告,仅仅顺天府就有三千人应试。这就说明,这些士子并非要忠于腐朽的明朝,并非要坚持“反清复明”,而是对新朝寄予希望,要为新朝建功立业。叶有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康熙九年(1670年)赐同进士,因此,叶有挺在康熙朝殉身尽忠的表述是准确的!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宁府张琦知府赠“忠孝克全”;康熙四十年(1701年),福建提督学政沈涵赠:“海峤孤忠”;民国《清史稿》为叶有挺忝入忠义传,都是彰显“尽忠”本色,天地可鉴! “民本”一词出自儒家经典《尚书》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儒家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的盛衰兴亡起着决定性作用。孔子提出了“富民”、“教民”、“使民”、“德政”等主张;孟子《孟子·尽心下》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强调了重民、贵民的思想。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叶有挺,自然拥有深厚的民本情怀,从他为民请愿与从容就义就可以领略一二。清顺治初年,由于国家政权交替不久,社会极其不安定,寿宁县各都图民众向官府交纳的丁粮弊端很多,以致造成民众大量外迁。顺治十四年(1657年),叶有挺中举后返乡,目睹这一弊端,便亲拟《输将给贴》呈报知县,建议各都细化征收,可以采取细化到小股并给予“立案结照”,这样就不存在侥幸逃税、多征等现象;细化后,要求民众在规定时间各自到县府交纳完税,这样是否完税一目了然,也不会再因个别未完税而处罚大集体的事件发生。他的报告很快得到知县的回复与采用,下放权力给各都图“各收各起运,官收官解”,杜绝一部分人的丁粮赋税过重,一部分人又逃避了赋税征收;数年后,迁移外地的农民又大都返乡安居。康熙“甲寅之变”,耿精忠在福建叛乱。按常理说,叶有挺应该积极主动参与支持耿精忠反叛清廷大军,反而一反常态,坚决抗拒接受官职,四处逃亡,甚至多次以死抗争。笔者认为,叶有挺尽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民本情怀。明末腐败、政权交替间,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哀鸿遍野,饿殍满地。康熙帝亲政后,出台了亲民、民生、治国等系列政策,国家出现生机,百姓逐渐安居乐业,不再流离颠沛,流离失所。这时,再站立清廷的对立面,必将把百姓推入火坑,苦不堪言。假使耿精忠兵败之日,以自己“从逆”之实,必将连累乡里,株连九族。由此,叶有挺选择藏匿、逃亡,宁愿自己一死,也不愿意再把百姓拖入战争的深渊。 在民国34年(1945年)《北浦叶氏天房家乘•义房》内“叶有挺”条目下,记:“康熙庚戌(1670年)科会试中式第七十名,殿试三甲第一百八十五名。敕授江西省观政。”这是目前发现有文字记载“敕授江西省观政”的最早资料。此版族谱是北浦叶氏第八次续修,而之前的七修(光绪三十三年)、六修(道光十七年)、五修(乾隆五十七年)谱均无存,现存四修版本(乾隆二十三年,即1758年)傅庆云续修的北浦《叶氏族谱》,“叶有挺”条目下并没有“敕授江西省观政”这个内容。对于这个职务的记载,同样不见于清代诸多文献。叶有挺斯时是否被授职?让人产生质疑。观政进士,是科举制度产物之一,可称为进士入仕前的任职培训。此制度肇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贯穿明清两朝。新进士并不立刻授予官职,而是分派到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满清入关后继承了明朝的诸多制度,包括观政进士制度。《清世祖实录》记载:“各衙门观政进士,听堂官约束学习,久已遵行,无容再议。”[7]说明在顺治年间沿袭明朝这一制度。进士观政的时限根据既有史料,绝大多数为 3个月。《皇朝经世文编》记载:“国初进士,原照历来旧例,放榜之后,分拨各部观政三月,然后铨选,盖欲令新进之臣晓习部务,为理繁治剧地耳。”[8]既然清朝继承明代观政进士制度,那叶有挺就有“敕授江西省观政”的可能。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似乎可能性又不大。一是从时间上看,康熙初年没有实行观政进士制度。据有关资料称顺治帝驾崩后的六个月,观政进士制度被停止:“罢观政进士例”[9]。在康熙十六年又重新恢复。从这点来看,康熙初年的观政进士制度被停止,那么叶有挺中进士的庚戌年(1670年)至甲寅年(1674年)没有被“敕授”的可能。二是观政部门的存疑。据《明史·选举志二》记载:观政这些衙门包括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和通政司;其它史料还有记载,六科、甚至五军都督府都有进士观政。清初没有变化,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有所调整,进士开始被分派到各个省份观政,观政的衙门主要是布政司、按察司,也有粮道衙门。也就是说,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前期,进士观政基本上都在中央部门,偶尔也有派往外地执行一些临时性的事物,如救灾、专项任务等,几乎没有到地方观政,从观政部门这点而言叶有挺“敕授江西省观政”也是不太可能。叶有挺“敕授江西省观政”最早文字见于民国族谱,而康熙十八年(1679年)彭鹏、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柳瑃、康熙三十年(1691年)王永清为叶有挺撰写的长篇传记,都没有提及叶有挺授职一事,更何况所有县志、府志、省志、清史稿等都没有提及。按笔者推测,“敕授江西省观政”是北浦四修谱之后、八修谱之前的某一次的清代修谱,根据当时社会情况(仍有执行进士观政制度、各省有进士观政)添加上去的。 综上所述,叶有挺少小聪颖,志向高远,锲而不舍的追求人生目标,遇到挫折不灰心、不气馁,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忠孝及民本思想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要勇于传承与创新,为文化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叶有挺的忠孝与民本思想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我们要让这种思想成为我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寿宁县志 [M] 寿宁:福建省寿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112。
[2] 傅庆云.北浦叶氏族谱 [O] 寿宁:1758。
[3] [4] [5] 彭鹏 .古愚心言(己未木兰稿)[O] 福建.1679。
[6] 罗振玉.皇清奏议 [M] 江苏:凤凰出版社.2018。
[7] 清世祖实录 [M] 北京:中华书局,1985.913。
[8]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 [M]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636。
[9] 清圣祖实录 [M] 北京:中华书局.1985.74。
往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