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丨浅析清水洋先人墓碑记载中蕴藏的叶氏家族的时代命运

文摘   文化   2024-05-01 16:21   福建  

       我的故乡是泮洋乡清水洋村,说是故乡,但于我来说,并没有太浓的故乡感觉。于我五六岁懂事起,到今年虚度七十,我在清水洋只吃过几餐饭,印象深刻的只是五六岁时祖父去世、父母带我奔丧吃过两三餐;再就是今年应族人相邀参加编撰《清水洋叶氏族谱》,于农历三月三在村头佛殿和族人聚了一餐。仅此而已,其中的原因,不去细说。


农历三月三日,清水洋佛殿求神拜佛很是热闹 

既然与族人相聚接受了编撰族谱的任务,总得认真挖掘一回清水洋叶氏家族的渊源。根据族人收集提供的资料,清水洋叶氏和古田县其他地方的叶氏渊源都不相同,古田县的很多叶氏家族,都是旧城南门的叶氏。南门叶氏族人们一交流,都很自豪,说祖上就是县城的人;而清水洋叶氏则是在十三都泮洋乡山高坡陡山路三百三十三个弯的小村庄里的叶氏,是五百六十年前明代嘉靖年间从闽清县下祝乡前洋村迁来的,再此之前,是于明代永乐二年从浙江金华迁移入闽的;但说到底,清水洋的叶氏渊源,也是从天下叶氏一家亲的祖居地河南叶县算起,不过那是太遥远的从前了……从北方平原一路南迁,迁到闽侯前洋还不够,还要迁到更偏僻、更高山、更冷水的山上山、山中山、山里山的古田清水洋才停住脚步。 

 

远眺清水洋

清水洋叶氏始祖仲富公,生于闽侯前洋,葬于闽侯前洋南墘龟仔地;清水洋叶氏一世祖宗正公,于明嘉靖年间迁居古田清水洋开山造田劳作一辈子后,也是返回闽候前洋葬于召坑虎仔地。这两位祖先的坟墓,清水洋族人曾去祭拜过,据说地面没有任何建筑物,只是凄凄荒草一堆黄土;大风吹过,洁白的蒲公英飞絮伴着黄色的尘土漫天飞扬,带给族人无边的遐想和思绪。

到了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年份,战乱不已,民不聊生,清水洋叶氏家族生且不易、死也不易,以至于二世祖应祖公、三世祖文祯公的坟墓,一直到了清朝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年1766年)才由孙辈后人拾掇拾掇合葬于清水洋通半尾燕后山蛇仔地。

 

二世祖应祖公、三世祖文祯公合葬墓墓碑 

四世祖长希公之墓墓碑 

而在此之前,四世祖长希公则在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年1763年)去世即安葬于城西街道潘厝前村福信墓头垱。

此前此后,清朝庭为了稳定政权基础维护封建集团统治稳定民心,对底层官史和服役兵丁家中的红白喜事出台赏银制度,赏银对象包括其祖父母、父母、子女(当子女多人时,择一为之)。于是,清水洋叶氏的五世祖克永公、六世祖士宽公这两位先人的墓碑,用料坚实、雕刻大气,除刻上墓主公婆姓名外,在墓碑正中还专门刻上钦赐银币四个大字,以示对朝庭恩赐的感谢,也是一种荣耀。

 

   五世祖克永公墓墓碑,正中间篆刻“钦赐银币”四个大字

   六世祖士宽公墓墓碑,正中间篆刻“钦赐银币”四个大字 

这个时间,清朝是康乾盛世,国库盈满,也有能力给包括清水洋叶氏家族在内的山疙瘩里的小民们一丝福利,让子民三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然而,桑田沧海、世事难料。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外敌入侵、朝庭内外交困、国力衰竭、国库空虚,朝庭对底层民众的赏银政策无法持续。于是,在咸丰元年,清水洋叶氏先人墓碑的正中间,就有刻上了皇清 待赠显一府君的碑文,意思是这个墓地本可享受朝庭钦赐银币,但银币未到,只能把死者先安葬,待赠银币。


  七世祖大英公之墓墓碑,正中间篆刻“待赠显一府君”六个大字 

同一时代,出现一些人父辈死亡入敛棺木后寄存在棺材寮、由儿孙辈在家族祠堂大厝立一神主牌,写上亡者姓名、上刻皇清 待赠的字样,以示等待朝庭赠银来了再行下葬。但这几代叶氏子孙永远等不到钦赐银币了。咸丰三年(1854年),清政府无力延续此项社会抚恤福利,宣布废止对底层民众红白喜事的赏银政策。

此后,由清末至民国,江山改朝换代、天翻地覆、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兵荒马乱、国贫民弱,反映到清水洋叶氏族人丧葬状况中,就出现了族人雕刻墓碑时草草应付、父子两代同葬一墓,乃至出现一杯黄土匆匆掩埋再覆上两块土砖作个记号而已的情况。

 

  七世祖大祥公之墓墓碑,由于兵荒马乱,国贫民弱,子孙篆刻墓碑没有前辈篆刻的那么精致了 

以至于今年清水洋叶氏族人为编撰族谱、上山寻找先人祖墓时,鲜有寻得族人姓名字序排行中的大字辈、攀字辈、日字辈和正字辈共四代人的墓位墓碑;按每一辈人年龄大约相隔25年计,整整一百年,许多清水洋叶氏先人死后入土也未能瞑目,这与自鸦片战争以后国家的百年衰弱恰恰吻合。呜呼,家国!呜呼,先人!不过,也有例外的,如清水洋五世祖克永公的儿子(六世祖)士珠公(嘉庆十七年)、士珠公的儿子(七世祖)大英公(咸丰元年)、大英公的儿子(八世祖)板绘公及同葬一起的板绘公的儿子(九世祖)日拱公(光绪三十年),倒都有修墓树碑,可谓香火旺旺、荫佑子孙。


六世祖士珠公之墓墓碑

八世祖板绘公和九世祖日拱公合葬墓墓碑 

1949年解放以后,国家号召反帝反封建、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节俭办红白喜事,清水洋叶氏族人响应国家号召从俭安葬亡者,往往是入土就好了。改革开放后,族人们手上有了些余钱,于是,又开始整修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先人坟墓,勒石树碑彰显孝心。尤其是上几辈去南洋种橡胶做劳工的清水洋叶氏族人后代,在南洋那边站稳了根基,有了自己的事业,修建了父辈墓、修建了祖父辈墓,又回到清水洋寻根问祖修建曾祖父辈墓。如清水洋叶氏十世祖进盛公、十一世祖步纯公、十二世祖裕随公祖孙三代的墓地,一代在清水洋,二代三代都在南洋,一个比一个建得好,一个比一个建得大,还在南洋的先人墓碑上特别铭刻上福建古田十三都清水洋的故乡名字,以示不忘来路不忘初心,期望子孙代代强、瓜瓞绵绵长。 

 

十世祖进盛公之墓墓碑 

  十一世步纯公之墓,位于马来西亚霹雳州实兆远五条路公墓 

  十二世裕随公之墓,位于马来西亚霹雳州实兆远五条路福德山庄

一个时代的变化往往是体现在多方面的,从清水洋叶氏族人为了编撰族谱而寻找先人墓碑(神主牌)的过程,就可以感觉时代的沧桑巨变。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大势面前,做为社会底层的清水洋叶氏族人,自然不能死守在山沟沟里先人开辟的一亩三分地(何况现在耕地被荒草和野猪占领了不少),要走出清水洋、走出大山、走向城镇(进城读书、务工)、游向海洋(如以前去南洋、现在是出国)、飞上兰天(如有的当上机长、当上空姐)……只有走出去,才有生存生活生命的希望和活力;停滞在清水洋,就难以得到完整的教育和全面的发展。于是,现在已经有若干清水洋叶氏族人的老者,晚年跟随子女离开清水洋在县城生活,老了走了以后,不再送回清水洋通半风水宝地安葬,而是在县城周边的凤梅亭公墓、资福寺公墓等地择时入土为安。这也算适应时代的发展。

不过,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三月三、中秋节等等民间传统节日,远走四方的清水洋叶氏年轻族人,往住有一、两佰号人开车邀约回到故乡烧香拜佛、扫墓祭祖、会友聊天……特别是清明节,清水洋族人纷纷上山祭墓,在村外山岗往往见族人三五成群、扛锄提箕、锄草培土、点烛烧香、跪拜祖先,若有阴雨浇过,衣服湿透,很是伤感,恰是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词真实再现。只不过相聚总是短暂的,两、三天后,年轻人又辞别清水溪源头的拱桥和村头的风水树,各谋生计、各奔前程

 

清水溪源头的石拱桥

清水洋村头的风水树 

      村庄里留下了十来个老人带着十来只黑犬,守着几十座破旧不堪的老屋,静静地熬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清水洋破烂不堪的老屋

 时代就是这样不断地前行,渐渐地更新着人们的故乡情思、忠孝信念、仁义评价,乃至于石刻墓碑所承载的敬祖意识。这很无奈,但又很现实,无它法,只能随遇而安。

 

【作者简介】叶圣,19559月出生,19733月古田县一中高中毕业上山下乡插队务农,197512月招工到福建省测绘局,历任航测二队作业员、作业组长、验收员、队部文书、局机关党委宣传干事、局机关团委书记;1986年调回古田工作,1987年厦门大学自学考试党政干部专修科毕业,历任古田县移民办公室干部、县土地局人秘股股长、县建委副主任、新城镇镇长、湖滨乡党委书记、县人事局局长、县财政局局长、县政法委四级调研员。宁德市第一、第二届人大代表。201510月退休。

作者爱好文学,勤于笔耕,出版了《梵心说缘》《心路》等著作。






     


往期链接    


   ¤  捐书传知,共漾书香——叶立俊先生为江夏学院图书馆捐赠特色书籍 

   ¤  叶贵良 丨 祠堂 / 家谱  

   ¤  叶树福丨再析忠孝进士叶有挺若干问题

   ¤  叶朝锋丨叶壮、叶胜国是叶向高先祖吗?

   ¤  叶文振丨别样的乡愁

   ¤  浙江丽水喜获一方叶氏明初残碑

   ¤  叶维军专栏丨浙江临海市厚禄叶氏祖源的探讨

   


  扫二维码添加关注公众号,分享发现更多精彩……     

   

     本平台以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为主导,以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为宗旨。 


  本平台绝大多数为原创作品,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平台文章文责自负,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及编者观点,请读者自辨。欢迎持不同观点者赐稿,和气研讨,理性争鸣。


       联系人:叶树福     投稿邮箱:982036775@qq.com

叶姓文谭
为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等提供平台,为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尽份心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