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高两部惊世大作概要

文摘   2024-10-23 14:53   福建  

 被誉“叶氏”中国史

 被论“盛行不可废”

 被赞“以朱程为正宗”

 被评“可通万方之略”



叶向高两部惊世大作概要


叶向高13世裔孙叶立俊

 

甲辰2024年金秋时节,笔者十分惊喜地读到福清云山叶氏十四世孙、融城支系始祖叶向高两部惊世大作:《纲鉴精釆》(20卷)《百子类涵》(40卷)(均为影印件)。


福建江夏学院图书馆以笔者提供的两部大作影印件,打印胶装成书藏馆;并均开架于“叶向高文化特色专柜”,珍贵矣!往阅乎!   

笔者经详查,得知——

1,叶向高当年未亲自将该两部大作编入118卷的《苍霞草》系列——即“七草”(后被编为《苍霞草全集》)之前三草:《苍霞草》《苍霞续草》《苍霞余草》。

2,方宝川先生(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老馆长)1994年10月,为重刊《苍霞草全集》所撰的《叶向高及其著述》,记有《叶相国选订百子类涵》40卷;另记有《玉堂鉴纲》72卷,但不知与《纲鉴精釆》20卷是何关联。

3,俞达珠先生(福清市文史界耆老、叶向高研究专家)生前所著的《论向高》(2014年7月出版),在《著作繁实  内容广泛》一章中,记有《叶相国选订百子类涵》40卷;有《历朝纪要纲鉴》20卷(并注乃“李廷机纂、叶向高校”),亦不知是否即是《纲鉴精釆》20卷。也记有《玉堂鉴纲》72卷。

4,陈则东先生(福清市文史界耆老、叶向高研究专家)所谈的“当代叶向高研究”中,未见其谈到上述叶相两部大作。

5,林秋明先生(福清市文史界新秀、叶向高研究专家)2011年出版的《三朝名相叶向高》,在其中的《叶向高著作概览》文中,记有《叶相国选订百子类涵》40卷(并注“叶向高辑”)、有《历朝纪要纲鉴》20卷(亦注“李廷机纂、叶向高校”);也记《玉堂鉴纲》72卷,但说清乾隆《福清县志》记为《鉴纲玉堂》20卷,分19目;而且记系“叶向高著”,还记“时,叶向高任翰林”。

6,冷东先生(香港大学博士,叶向高研究专家)1996年1月出版的专著《叶向高与明末政坛》,在“叶向高校对考订性著述”部中,记有《叶相国选订百子类涵四十卷》40卷(“叶向高辑”,还记“明万历周氏万卷楼刻本35册”),北大图书馆藏;美国有藏。有《历朝纪要纲鉴》20卷(明万历间刻本;李廷机纂、叶向高校);有《历朝纪要纲鉴二十卷》10册(明万历间刻本;美国会图书馆藏)。也记有《玉堂鉴纲》72卷,并注明“是书叶向高官翰林时作,故曰玉堂。凡目十九:曰统系,曰岁年,曰名号,曰改元,曰尊立,曰崩葬,曰篡贼,曰废徙,曰祭祀,曰行幸,曰恩泽,曰朝会,曰封拜,曰征伐,曰罪免,曰废黜,曰人事,曰灾祥。十九目中,又分子目。”

为助益于叶向高研究深入推进和叶向高文化更好弘扬,笔者不咎浅薄,将叶向高该两部大作,以“概要”推介并导读于读者,希冀分享之余得以共赏析。


 

其一:《纲鉴精釆》概要

笔者读到的《纲鉴精釆》,乃日本“明治十年”刻行的版本;其封面有如下4行竖排字:

 叶向高进卿辑

日本坂田丈平  

纲鉴精釆

浪华  文海书屋发兑

笔者查知,日本“明治十年”,对应我中华年历,是为大清“光绪三年”(丁丑年),公元1877年。(光绪朝34年:1875—1908。其前同治朝13年:1862—1874;其后宣统朝3年:1909—1911。)

笔者初步分析认为,叶相作《纲鉴精釆》,可能在1598年“升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读,掌坊事,随充皇长子侍班官”前,在南京留都任“闲职”时。与冷东先生前述之记之注“官翰林时”基本一致。约280年后,于“光绪三年”,即1877年,被日本“有识之士”以“为益洵多”之赏识——认为叶相的《纲鉴精釆》有益于日本人增强识知能力,有助于日本国建设发展,从而将其引进日本,又作“藏本”,又作“校刻布世”,又作“序和例言”。


一、《纲鉴精釆》正文前有一序一例言

《纲鉴精釆序》为朗庐阪谷素撰于明治二年孟夏(“门人荻田啸谨书”);

《例言》全题为《刻纲鉴精釆例言》,共六则,乃坂田丈识作于“明治十年八月”。

《纲鉴精釆序》,开篇即说《纲鉴精釆》为“浪华”后藤氏“藏本”;接着简记“校刻布世”之“小曲折,大友义”经过——

先门人藤嶋桐坪“欲将”校刻布世,却因病故而其门人上佐植“将成其志”;门人又因事归乡而序作者之姪警轩“以友义代任其事”;序作者嘱“同社荻田云崖书之”;“刻成”而阪谷素为序。

《纲鉴精釆序》言简意赅,笔者以为其重点在于“盛赞”二字。

作者开篇精论“古今形势”之“万变不易端倪”。

指明:“史之有议论,犹画之有赞。赞以发其风趣;议论以发其道理。”

继而阐明读史之精要。认为:“初学读史,未有定见,何以能辨其津涯?于是乎,取先哲议论,参看紬绎,以养其识力,为益洵多矣。”

指明:“此《纲鉴》补十八史略,所以不满大方之意,而盛行不废也。”“抑图画有繁简,各适其用;补略二书,一繁一简,不能无得失;此书颇得其中。二书不废焉,则此书不可废也。”

指明:此书虽“舶来”,但因类书“不多,以为憾矣!”

又特别强调说,此书今已校刻布世,“初学据此,商確是非,辨明大义;然后及诸史,叱咤百代,纲罗万国,岂为难哉?”

明白指出:“此书可谓:其人去,而遗意犹远矣。”

坂田丈识作的《刻纲鉴精釆例言》,其第六则即明言:“此书,叶进卿所辑,开卷可证也。”

笔者浅陋惶恐,拟以一句不甚恰当的概要议论之:叶向高所辑的《纲鉴精釆》,或许真可说是“明季叶氏之《资治通鉴》”。(宋季《资治通鉴》乃司马光主编的治国理政之经典“纲鉴”)此论如有不妥,笔者当恭听读者赐教。


二、《纲鉴精釆》全书二十卷又续四卷

卷之一  三皇五帝纪  夏纪  商纪  周纪

三皇五帝纪(盘古氏、天皇氏、有巢氏、地皇氏、人皇氏、太昊伏羲氏、女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夏纪(大禹、帝启、太康、伸康、帝相、少康、帝杼、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扄、帝厪、帝孔甲、帝臯、帝发、履癸)

商纪(成汤、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巳、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紂)

周纪(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平王、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倾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敬王、元王、贞定王、孝王)

卷之二  周纪

周纪(……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赧王、东周君;武王--东周君:叶相计873年)

笔者注:以上多所详列,以下一概从简。

秦纪(孝文王子庄襄王)

后秦纪(始皇帝、二世皇帝;庄襄王—子婴:叶相计43年)

卷之三之四之五  汉纪

卷之六之七  东汉纪

卷之八  后汉纪

卷之九  晋纪

卷之十  宋纪(附北朝魏)

卷之十一之十二之十三之十四  唐纪

卷之十五  五代(附契丹)

卷之十六  宋纪(附辽纪)

卷之十七  宋纪

卷之十八  南宋纪(附金纪)

卷之十九之二十  宋纪

二十卷之末,叶相作如下记:

——“戊申闰七月,我太祖高皇帝兵至通州。帝大惧,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夜半开健德门,出居庸关北去如上都,天下海宇,悉归于我大明,一统万万世矣。”

——“右元起太祖丙寅,至顺帝丁未,凡百六十二年;自世祖至元十六年已卯,灭宋混一;至顺帝至正丁未继大统,实计八十九年。”

——“右起唐尧帝甲辰,至元顺帝丁未,通计三千七百二十四年。”

二十卷终还作《大尾·建都备考·自秦始》

 

三、叶相于其中多所精彩卓识评点

仅以四三例,举于下。

其一评说屈原。

朱紫阳曰:“屈原之忠,清洁白。”顾不待辨论而自显。若其行之不能无过,亦非区区辨说所能全。故君子之于人,取其节之纯全,而略其细行之不能无弊。则虽三人,犹必有师。况屈子乃千载一人哉。孔子曰:“观过知仁。”屈原之忠,忠而过者也;屈原之过,过于忠者也。

其二评说商鞅无忌。

温公曰:“魏文侯以列国大夫好贤礼士,终为天下之显诸侯。”惠王有一商鞅不能用,而弃之于秦使,还为国害,贤不肖之,相去岂不远哉?无忌去而魏轻;还而魏重。无忌死而魏亡。贤者之于国家,何如哉!

苏东坡曰:“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盖有不及商鞅者矣。而圣人终不以彼易此者,盖以法毒天下者,未有不反中其身及其子孙者也。     

其三评说秦始皇筑长城。

丁氏奉曰:“始皇所为事,事皆恶。”但筑长城,以限华夷,可谓功在万世。而论者不取其功,惟责其殃民之罪,岂所谓王公设险以固国者,非耶城一也。

在万世,则足以卫民;在始皇,则足以殃民。

在万世,则为华夷之严限;在始皇,则为华夷之厉阶。

在万世,则所以保其治;在始皇,则所以促其亡。其四评说皇、帝、王。

皇者,初冐天下者也。帝者,主宰天下者也。王者,统一天下者也。皆应时而称之,非取其名之美也。

 

四、《纲鉴精釆》之续有四卷

即:二十一至二十四卷,称《续纲鉴精釆》。

其卷一封面,上款记(竖写3行):

警轩阪田丈平校阅

桐阴石村贞一

性斋阪上成美 编辑

下款记(竖写1行):

浪华  文海书屋发兑

卷一正文前有警轩阪田丈平撰的《续纲鉴精釆序》

(“明治十六年一月初吉俻”)、“海石邨田寿书”。

(笔者注:“明治十六年”为中华年历1883年,光绪九年。)

序说:“……欲详今代,政刑所源,隆替所由,近世之史,最不可不讲也。前数年,余继亡友之志,

点校叶氏《纲鉴精釆》,既已刊行于世矣。”

又说:“当时,善其书之繁简得中,甚适初学读本……今者二君续补其阙……体壹傚叶史,分为四卷,名曰《续纲鉴精釆》。呜呼,二君之于叶史,可谓收玉振之功矣……今此书出,而叶史有成初学之士,乐萹易卒。而历览禹城数千年间治乱兴败,无知始而遗终、明古而懵今之患。”

《序》之后为《续纲鉴精釆例言》七则。第一则称颂说:叶进卿之《纲鉴精釆》,不繁不简,可谓略史中之佳书矣。

《续纲鉴精釆》四卷之卷一为《明纪上》、卷二为《明纪下》;卷三为《清纪上》、卷四为《清纪下》。

卷末有《续纲鉴精釆跋》,石邨贞一识撰于明治十五年十二月。该跋亦称说,叶进卿之《纲鉴精釆》二十卷,固可与陈水紫阳之撰并驰。

卷末记20卷本,于明治十一年十一月出版,出版人松村九兵卫;记24卷本,于十六年三月出版,编辑人石村贞一,出版人松村九兵卫。



 


其二:《百子类涵》概要


笔者读到的《百子类涵》40卷,乃1612年(万历四十年壬子)汤显祖为序的、金陵万卷楼校刊刻行的、国立公文书馆存藏的、书名全名为《叶相国选订百子类涵》的版本(见封面图)。卷40终,有《百子类涵跋语》,落款为“晋江九我李廷机拜识”;有《百子类涵后叙》,落款为“万历壬子立夏日乡后学林欲楫顿首拜撰”。


  一、全书8类40卷

依序为——

“儒家类”1--12卷

“道家类”13--19卷

“法家类”20--24卷

“名家类”25卷

“墨家类”26卷

“纵横类”27卷

“杂家类”28--37卷

“兵家类”38--40卷

《百子类涵》正文前有《百子类涵凡例总叙》,落款(竖写):“万历壬子春王正月上浣之吉福唐台山叶向高书”;还有《六家总论》,但未见落款,推测亦为叶相之作。

卷之一开卷有《儒家类总题》和《家语题辞》。

《儒家类总题》题款(竖写)如下:

东阁大学士福清进卿甫选订

玉茗堂主人临川汤显祖义仍甫校正

玉茗堂门人后学周大春仁父甫参阅

石城万卷楼周氏校刊行

《儒家类总题》之后即是《家语题辞》。

卷之二开卷有《国语题辞》,亦题款(竖写)如下:

东阁大学士福清进卿甫选订

玉茗堂主人临川汤显祖义仍甫校正

玉茗堂门人临川周大春仁父甫参阅

石城万卷楼周氏校刊行

 

  二、汤显祖序之概要

序全题为:“叶台山先生《百子类涵》序”

1,乃叶相请为序也。

“相国且下徵祖(汤显祖)一言,为《百子类涵》题者。”显祖自谦“贱且老,尚足为尊贵人重耶”。

2,说叶相“为道计远”。

“相国属文词,作五七言骚赋。其摛词庄,其造格正,所谓廊廟气象者也,有所发明乎。注疏又皆以朱程为正宗,一切方言异说,摈之若仇雔。”

“予以知相国之为道计远也。”“相国曰:百家众矣。岐吾道者多,合吾道者不少。吾欲正百子,莫若用百子,苐其中不可无类耳。”由此叶相作《百子类涵》集;“集成寄以示祖。祖读之,汗下且憮。”

3,高度评说《百子类涵》之编辑。

先说“海内集百子者不一而足”,既而即说“未有以孔子弟子之子,下同百子之子;亦未有百家诸子之语,上类孔子弟子之语。相国集百子,独以孔子之家语首列焉者,何夫?孔子道之宗也!”

“是编,名虽曰《百子类涵》,至其首家语。而每题诸子之编首,则曰某也;其为人何如,其为文何如,无非发明孔子之道;则其所集者百子,而其所宝者,乃孔子也,而非百子也。予固曰:相国为道计也。”

(落款为:“万历壬子孟夏望日之吉玉茗堂清远道人临川年弟汤显祖谨撰”)

 

三、举详目录一类

儒家类  

卷之一  孔子  家语

卷之二  左丘明  国语

卷之三  晏子  春秋  齐相晏婴;

孔叢子  汉孔鲋孔藏集;

陆子  新语  汉陆贾

卷之四  荀子  赵荀况

卷之五  贾子  家语新书  汉贾谊;

董子  春秋繁露  汉董仲舒;

杨子  法言  汉杨雄

卷之六   韩子  韩诗外传  汉韩婴;

王子  儹夫论  汉王符;

仲长子  昌言  汉仲长统;

马融子  忠经  汉南郡太守

卷之七   刘子  新序  说苑上  汉刘向;

卷之八   刘子  说苑下  汉刘向

卷之九   荀子  申鉴  汉荀悦;

桓子  盐铁论  汉桓寛;

伟长子  中论  后汉徐干

卷之十   文中子  中说  隋王通;

鹿门子  唐皮日休

卷之十一  郁离子  明刘基;

龙门子  明宋濂

卷之十二  四明子  说林  明张时徹。

 

四、《跋语》《后叙》择要

如导引所言,《百子类涵》卷40终,有晋江九我李廷机撰的《百子类涵跋语》。

李开篇即说;“内阁稍暇,与台山叶君语。其辨博无双,吐华溢粲,如剖石渠之藏,观天禄之秘……既出示余。余乃谂君,瞻于谈殆,流夙所韫,挾云嗟嗟。”

之后即直奔主题说:“叶君兹刻,不可并六经哉。”

展说之后直言“百子未究,即睹二曜,而瞽于繁星,何以广窥天体,邃测经源哉?”

于是赞曰:

——“叶君综核群书,研精殚力,丑有全年于兹,迺总统百家、钩其玄而芟其疵,遂成纯帙。”

——“士人一披阅,间以洞性命,则璧窟珠囊;以悉技能,则衡持鑑握;以谙法象,则矩运九拈;以察机权、穷物变,则鯤躍龙翔,麟遊凤峙,霞绮烟舒,霆奔电展,嶽蓄溟涵,而莫声其状态也。不必遐猎玄蒐,令人心融智裕,神爽真颐,可通万方之略矣。何四难之足虞翊,经之功不在其伟大。”

——“余笃与叶君,知其苦心,树绩足称。作者漫赘一言于篇末尔。”

笔者以为,读者从卷之一到卷十二所集,当可知可信——汤显祖序,其所言完全符实;叶相所集百子及其著作,完全体现叶相之宗旨、之思想——相国为道计,以孔子道为宗,以朱程为正宗;相国之为道计远也!

《百子类涵》卷40终,还有《百子类涵后叙》,落款为“万历壬子立夏日乡后学林欲楫顿首拜撰”。

林氏开篇说:“夫多岐亡羊,多方丧志。”

接着展开说:“吾夫子没,而圣学不传。于是师异道;人异学百家,殊方各以其说,争鸣于天下。而习其说者,徃徃局焉,而不通雜焉,而不该有如十二。七国之时,互相雄长,莫能总一,而道术遂裂于天下。”

举例说:“汉董仲舒氏,尚知尤之,而其陈策于孝武也。谆谆然,主羆黜之议,亦可谓超识遐览,能尊吾孔氏者矣。”

慨论说:“然则,君子于百家之说辞,而辟之犹恐。其焰之方,张而难扑也。况可以乱孔氏之教乎?虽然乃其宗本,则固有存也。”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惟其归同而致一也。是以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恶;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非故不乱且恶也,自有所不可焉耳。此吾孔氏之道,如大君執其威命,灵爽以号令天下。而百司庶府,方且各为之奉,奔走之不遑,尚敢有睥睨其间,而奸吾王道之命者哉。”

“故学者,苟有得于同归一致之理,则虽百家,以至于千万亿家,而所以为同归一致者,固自在也。苟无得于同归一致之理,则虽吾孔氏之说,路亦有自相牴牾者。读者且眩然,莫知所适从矣。”

“而况其异于孔氏者,又恶得而知之哉。然则,类而纂之,是亦吾孔氏之所不弃。而知道者,或将有取也。”

结语说:“相国气雄而学博,故于百家之说,皆各为之钩其玄,而表其大都。吾願学者,诚有得于孔氏之旨也。则读是书者,庶可以不至于恶且乱矣夫。”

林氏《百子类涵后叙》通篇——

把叶相“是书”“类而纂之”的背景、意义、价值,说的清清楚楚;

把学者“有得”和读者“有悟”,也说的明明白白。

那么,当今赏读和评说叶相这两部大作,笔者也诚愿“知道者有所取”而“得于同归一致之理”!


(2024—10—22)



     



往期链接  

   ¤ 西山顺宁庵的前世与展望

   ¤ 浙江丽水喜获一方叶氏明初残碑

   ¤ 甜蜜的回忆——《中华叶氏研究》原编辑部五老聚会侧记  

   ¤ 叶和英诗歌欣赏:爱我龙岩

   ¤  寿宁北浦叶氏与泰顺县叶氏的关联探讨(四):再谈叶姓与泰顺南峰寺相关话题  



  扫二维码添加关注公众号,分享发现更多精彩……        


     本平台以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为主导,以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为宗旨。 


  本平台绝大多数为原创作品,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平台文章文责自负,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及编者观点,请读者自辨。欢迎持不同观点者赐稿,和气研讨,理性争鸣。


       联系人:叶树福     投稿邮箱:982036775@qq.com

叶姓文谭
为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等提供平台,为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尽份心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