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贴于2024年07月18日第一次发布,得到广大读者厚爱与关注,通过大家积极转发宣传,该贴有较高的浏览量。其间,有数位读者提出泮洋溪(西浦溪)的源头有误,特再修改编辑发布,还望继续批评指正!
在福建省寿宁县有地名叫犀溪,也有溪流名为犀溪。今对犀溪之名作些管窥之见,祈望各位老师、乡亲指正。 犀溪作为溪流的名字,是指流经犀溪村(古称西溪村、北溪村、北浦村)的溪流,发源于大安乡后西溪东北角,流经至西浦与泮洋溪(亦称西浦溪)汇合,再经渡家洋水尾与后溪(流经杨梅洲、双港等地的溪流)汇合,流经福安,注入东海。1992年《寿宁县志》与《寿宁县志(1990—2005)》在介绍寿宁水系时,称:“犀溪,发源于境内透风尖南麓后西溪东北角,自西北流向东南,经后西溪、伏际、溪潭、(溪乾)、炭山、榅洋、(犀溪)至西浦与支流泮洋溪(亦称西浦溪,发源于大安村,流经大安、村头、泮洋、西浦等村)汇合,再经渡家洋注人后溪。全长33.5千米,流域面积182平方千米。”清代之前的方志却记载不同的名称,多数称此溪流为龙潭溪。比如[明]黄仲昭纂《八闽通志》称龙潭溪;明嘉靖《建宁府志》称龙潭溪;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宁府志》称龙潭溪;(嘉庆)《大清一统志》称龙潭水(溪)。又因康熙九年庚戌科进士叶有挺的读书处在“龙潭”附近,由此“龙潭书斋”在清代时期名扬周边区域。此溪流在清代除了龙潭溪之名外,还因源自北方,称之为北溪,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寿宁县志》就是称北溪。至于犀溪作为穿过犀溪村的溪流名,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嘉庆八年(1803年),寿宁知县萧颍赠匾犀溪叶族“犀水流香”,犀水就是流经犀溪村(时称北浦村)溪流的水。既说到流经犀溪村的溪流,有必要说一下另一条流经西浦村(古称西溪村、下犀溪村、犀浦村)的溪流,今称泮洋溪(乡人多称西浦溪)。它是源自大安村青菜山(亦叫牛桶园),流经村头、泮洋、西浦,并入龙潭溪(今称犀溪),至福安入海。有涉及泮洋溪(西浦溪)记载的省志、府志、县志均记载源自伏际山,有误!真正源头是在大安村青菜山(亦有称呼牛桶园)。此溪流在明清代方志基本上都是称犀溪,比如[明]黄仲昭纂《八闽通志》称犀溪,明嘉靖《建宁府志》称犀溪;(嘉庆)《大清一统志》称西溪,源出寿宁县北佛际山,东流合龙潭水,又名局下溪。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寿宁县志》、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宁府志》均称犀溪。斯时的西浦村居面向溪流是从西方而来,称之为西溪,为何又称犀溪呢?据说这个“犀”之意,是指西浦村下游三里处溪岸边巨石上有一串凹陷的“犀牛足迹”的缘故。在《寿宁县志(1990—2005)》中《旅游》篇章介绍西浦景区:“(西浦村)山前的西溪河面宽阔,自西往东,在水尾与自北来的北溪交汇,形成一个大水潭——蟾潭……永安桥横跨西溪。”这样的表述是比较客观、比较贴切,从北向而来的溪流叫北溪,从西而来的叫西溪。但考虑到今人称呼多以大村名来命名溪流,更是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所以将北溪(龙潭溪)称为犀溪,那西溪自然不能再称呼为西溪,“犀”与“西”同音,那只好取其上游较大的村落或本村村名,也就是《寿宁县志》称呼的泮洋溪,但乡人多称为西浦溪,十几年前也有俗称后溪。据史料记载,早在民国18年(1929年),就设有犀溪乡,驻地北浦村。先后有犀溪联保、犀溪乡公所、犀溪公社、犀溪乡等名称,直至2012年4月,犀溪撤乡建镇,驻地仍在犀溪村。犀溪作为村名,年代已久不好追溯。最早应该是今犀溪、西浦村这个大区域的名称,如今的犀溪村是指犀溪镇的驻地,也是过去所称的北浦村、北溪村、上西溪。家族先辈对村名的考记,仅遗有清道光十五年(1839年)贡生叶钟玙(1791—1870)撰写的《叶氏北浦记》,其载:“南宋景炎末年,其时北浦尚名犀溪,有杨、林、潘、阮、陈、吴、郑、缪等数姓,杂处其中。后以水之发源于北,入于南,乃更名北浦焉。”此外,尚未发现其他有类似文记。今北浦村遗留有众多与姓氏有关的厝基名及地名,如:潘家凹、杨厝、庄家垅、孙家洋、胡垅、后洋王家厝基、冯家田、缪家田等,足以证明上述姓氏先民的遗迹,除缪姓外,其余均已外徙他乡。原立于南阳秀洋“叶灌八公与祖妣王氏”墓道(叶树福拍摄)对于犀溪村名演变还得从早期迁入西溪的姓氏谈起,现在只知道在北宋初期有缪、黄、杨三姓迁入西溪。杨姓约在元末明初迁居到大安榅洋,至今衍发22世,无法获得迁入时间等更为详细的资料。1989年版《犀溪乡志》载缪録于宋开宝九年(976年)由会稽转徙长溪再迁西溪考洋。据犀溪镇山后村《黄氏宗谱》记载:“始祖黄友驮于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岁(987年)从福州长溪县赤岸徙居福州双溪口杜家汾黄家宅(今西浦村水尾)开山。西溪一黄、二杨、三缪。有山壹片,上至长冈头,下至双溪口,立书写与女黄益姑随嫁缪家庄。”《黄氏宗谱》介绍北宋初,西溪主要有三姓人居住,即黄、杨、缪。黄姓分迁山后、南阳赤陵洋、泰顺上洪;杨姓由杨厝墩(今犀溪村社坛附近)迁往大安乡榅洋村;缪姓初居犀溪村水头的考洋,逐渐往下迁至西浦。缪姓第7世文焕(即缪録的曾孙,尊缪録的曾祖缪祐为始祖)率先迁移下村宅底(今西浦村),其中有宋徽宗四年乙酉科(1105年)特奏名、龙溪县尉缪昌道就居西溪宅底,还有盛传当年“宅底十八巷”等繁荣景象。由此可见,在宋朝中叶,缪姓以宅底为中心已具有一定规模。由于流经宅底村前的溪流自西而来,再者宅底又位居上村考洋的西方,故“西溪”之名由此而来,后笼统称这一带区域为西溪。在明朝及之前称谓“西溪”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宋大观三年(1109年),缪刚西溪人;状元坊在西溪,宋绍定二年(1229年)为特奏名第一缪蟾立;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阳秀洋太婆墓“西溪故考叶灌八公妣王氏安人墓道”;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叶氏族谱》中也有不少记载,如: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军府守备叶公谦“屯营西溪”“仍扎西溪”;明嘉靖初年(约1522年),叶利十一长女配下村缪百七;等等。由此可见,在明朝之际,西溪之名两村同时使用,只不过有上、下西溪之别而已。明崇祯版《寿宁待志》内记载,崇祯四年(1631年)官定今犀溪村为福安里三都第五甲,称:“东门,离城四十里,住西溪上村坊上”;而西浦村属福安里一都,占七甲,称“西溪宅底、西溪楼下、西溪东洋”,设西溪堡。而《寿宁待志》在“佛宇”章节提到“(三峰寺)产业甚广,若犀溪、佛漈、菜坑、下马庒、巡检坑皆有田庄。”这里的“犀溪”是指大安乡的前西溪或后西溪,而非今犀溪。另外,在《寿宁待志》中还有记载“缪姓子孙请重建‘状元坊’于西溪”,等等,这些均表明了当时的大村名是“西溪”不是“犀溪”。还有不少《宗谱》可以佐证,如《鳌阳月山叶氏宗谱》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谱序中提到“西溪叶姓”;《景宁朝川叶氏宗谱》载明朝时寿邑西溪叶氏;等等。在明朝及之前,今犀溪与西浦村笼统称“西溪”(偶称“犀溪”),其间再以小地名或上、下西溪而细分。对于碑坑村(今武溪村)名前也冠以西溪,称“西溪碑坑村”可以解释为同列福安里一都,同属西溪堡。但称今犀溪村为“西溪上村坊上”,按本人理解为村居是在西溪上村,并且在状元坊(在前山位置)上方。康熙二十五年《寿宁县志·建置志》载:“西溪堡,在一都。”这里的西溪,是指今西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福宁府志》卷首中“寿宁疆域图”,明确标注“北溪村”在北浦,西溪堡在西浦,西溪汛在武溪一带。当时缪姓除了居住宅底外,仍有部分居东皋山麓,同时也有郑姓等其它姓氏居住在考洋附近。随着时间推移,文人增多,又因西溪水尾有“犀牛蹄涔”,所以在明朝中期开始村名又有称“犀溪”,但记载为数很少。“犀溪”作为地名,现已知最早在史志中出现的是明弘治二年(1489年)黄仲昭纂的《八闽通志》,内载:“犀溪福寿桥、新桥、翁坑桥、东溪桥(上四桥在福安里一都)。”康熙二十五年《寿宁县志·建置志·津梁》载:“西浦桥,在犀溪。”(这里犀溪指西浦村,“西浦”之名最早的文字记载)。虽然在《犀溪乡志》内也有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寿宁知县熊治赋诗时称“犀溪”,但不敢否定后人抄录时“西”与“犀”互换的可能,因为其《志》内所有“西溪”均为“犀溪”。清朝设犀溪塘。又查清康熙版《寿宁县志》,与“犀溪”有关的文字有六处:⑴ 犀踪岩,在县东四十里犀溪(指西浦村),石上有犀牛踪;⑵ 印山岩,在北溪(指今犀溪村),溪潭中有巨石如印。⑶ 犀溪(指西浦村由西方而来的溪流,现称泮洋溪,俗称后溪)源出佛际山,东流半洋会北溪,至福安入于海。⑷ 北溪(指北浦村中的溪流,现称犀溪)源出官台山,东流龙潭会犀溪,至福安入于海。⑸ 西浦桥(在西浦村,“西浦”文字最早记载),在犀溪(指西浦村)。⑹ 西溪(指西浦村)堡,在一都。又查清康熙版《建宁府志》,与犀溪有关的内容与康熙版《寿宁县志》大同小异,不另选登。从方志获知在清康熙中期,今犀溪村称为北溪村,属三都;而今西浦村称犀溪村,属一都,设有西溪堡。清乾隆版《福宁府志》也同样记载,今犀溪村称北溪村;今西浦村称犀溪、犀浦。乾隆谱记载“北溪”之名
从《叶氏族谱》不难发现,清康熙初年,进士有挺编定族谱称“北溪正派、北溪叶氏”;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柳椿撰写的《赐同进士第果庵先生传》开始,直至光绪末期蕃升为世虞立传等诸多文章显示,今犀溪村在清朝称呼北溪。村名以“北溪”称呼,可参见如下资料:清康熙中期本县拔贡柳椿撰写的〈进士有挺公传〉称进士为北溪人;康熙版《寿宁县志》内称进士有挺之父系北溪人;四十三年(1704年)丽椿、四十五年(1706年)尚檀撰写的谱序中均称北溪村;清乾隆八年(1743年)叶尚檀门生周奭棠为其立传时,也称其系三都北溪人;二十三年(1758年)《叶氏族谱》内称:“北溪叶氏、北溪正派”等;二十七年(1762年)《福宁府志》卷首中“寿宁疆域图”,明确标注“北溪村”;清道光丁酉(1837年),温郡拔贡叶蓁赞质园时称北溪;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大修翁坑信房祖的坟墓时,其墓碑上也是称为北溪村;清光绪壬午(1882年),绍兴府学教谕吴世芳为从材撰寿序时称北溪、光绪末期蕃升为世虞立传时称村名为北溪、还有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尚芝坟墓的“县立禁谕”称北溪叶滋六;等等。由于“浦”字较“溪”字更适合傍水而居的村名,故叶姓人在使用北溪村名时又逐渐使用“北浦”村名,自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内阁大学士李光地为尚垐撰写的寿序开始,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贞璋的谱序等诸文中又称村名为北浦。不难发现,清初至乾隆中期,村名多以“北溪”称呼;乾隆中期至宣统年间,村名多称呼“北浦”。村名以“北浦”称呼,可参见如下资料: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内阁大学士李光地为尚垐撰写的寿序中称北浦村;乾隆十八年(1753年)尚芝墓道称北浦;二十三年(1758年),梦虞撰写的谱序称北浦村;五十七年(1792年),贡生张超飞修谱时称“北浦叶氏、北浦村”,维潭、宽栋等撰写的谱序中也是称北浦村;嘉庆年间,知县萧颖、杨中迪赋诗《桂香阁》内均称北浦;还有光绪九年(1883年),知县龚寿椿赋诗《北浦祠留题》;二十六年(1900年),贞璋撰写的谱序中称北浦村;等等。可见,在清朝时期,上西溪纯粹是叶姓居住,它虽后迁之族但衍发速度迅猛、人文蔚起,遂改村名为北溪、北浦,但乡间仍有以“上西溪”或“上村”称谓。例证有:嘉庆二十三年(1817年)重修立碑的溪底厝后(今犀溪村后坑)缪剑溪(明末庠生)等祖坟,墓碑称其地坐落在“上西溪溪底厝后”;修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永安石板桥,桥边同时建有一座“聚仙亭”,亭内立有十块石碑,其中有载:“……敝舍下西溪……郡志载,前明嘉靖年二十二年,水流西浦桥,迄今遗址现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尚芝坟墓的“县立禁谕”中称“上西溪”。族谱多处提到女嫁下村缪家,比如前面提到的“明嘉靖初年(约1522年),叶利十一长女配下村缪百七。”民国开始,犀溪、北溪、北浦等村名的使用情况简述如下:北溪之名已不见使用;北浦之名作为次村名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曾有称北浦乡、北浦村等。而犀溪之名自晚清时期就有在多篇谱序中作为北浦村名出现;民国后,官定成为今犀溪村村名、乡、联保、管理区、公社等名称,迨至1984年9月,行政区划改乡、村制,以“犀溪”作为乡、村行政区划名,故如今犀溪镇犀溪村即原北溪村、北浦村。犀溪作为乡镇名,同时又作为村名,有时会使人混淆,故又有称犀溪村为北浦、上犀溪、上村等。上世纪九十年代,村中大道取名时,就以北浦北路、北浦中路、北浦南路等命名,如今也有不少商家在企业名称前冠以“北浦”字号,可见北浦仍是次村名,同时北浦还是犀溪叶族的特指。在北浦村中还盛传有“犀牛镇水”之说:即在叶氏宗祠前的大溪中有一巨石,其外形不仅象官印,又酷似水中的犀牛浮出水面时露出的头部。相传此犀牛夜间跑到平阳吃小麦,事后被麦主追至并被镇锁(即在犀牛头凿两个洞,迹存)。但笔者认为此传说解释“犀溪”取意很牵强,说服力比不上下游石坝峡的“犀牛蹄涔”。在清代方志中,对此巨石称形似印石的记载,其它取意未注。村名除了犀溪(西溪)、北溪、北浦之外,还有别称印川。在宗祠前的溪流中有一巨石,高丈余,形又象大印,故别称由此而来。但此名多为儒士吟诗作赋时,对村名的一种雅称、别称。综上所述,犀溪村名的演变概括为:西溪——上西(犀)溪——北溪——北浦——犀溪,期间有多名称同时使用。2008年村景(《北浦春秋》封面)
2022年村景
未注图片由叶富全拍摄
往期链接
¤ 叶立俊 丨 叶向高晚年心态变迁置疑——与融邑一文史界耆老切磋叶相一诗
¤ 叶立俊丨云山叶系之“世祖世孙”小议
¤ 叶树福丨浅说叶姓与泰顺南峰寺的渊源
¤ 叶树福丨古俗字“門+朱”就是“厝”字吗
¤ 叶树福丨刍议族谱中“几世祖”“几世孙”的称谓——以寿宁县《北浦叶氏总谱》为例
¤ 叶树福丨再析忠孝进士叶有挺若干问题
¤ 叶贵良丨叶氏先祖赞诗(二)
¤ 叶圣丨浅析清水洋先人墓碑记载中蕴藏的叶氏家族的时代命运
扫二维码添加关注公众号,分享发现更多精彩……
本平台以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为主导,以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为宗旨。
本平台绝大多数为原创作品,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平台文章文责自负,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及编者观点,请读者自辨。欢迎持不同观点者赐稿,和气研讨,理性争鸣。
联系人:叶树福 投稿邮箱:982036775@qq.com